APP下载

谈文革时期的电影歌曲

2009-04-21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

冯 坚

[摘要]电影一直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在中国产生以来,一直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好的电影可以激励整个民族和国家奋发前进,同时给我们人类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而电影歌曲则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浩劫和灾难,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十年间仅生产过几部有限的电影,而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电影歌曲;音乐特征

一、文革时期的电影歌曲创作背景

1、要符合《纪要》1966年2月江青与林彪密谋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由张春桥,陈伯达起草了对电影事业产生灭顶之灾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纪要》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30年代文艺的结合,并强调说这是与毛泽东思想相对抗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因此电影歌曲的创作必须与《纪要》相符合。

2、要“三突出”原则1968年5月23号于会泳根据江青的指示,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三突出”为电影和电影歌曲的创作原则。“三突出”原则内容: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原则成为检验文艺作品是否符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服务,是否执行了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惟一标准。《纪要》和“三突出”原则,这两个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畸形产物,是必然要遭到唾弃的。

二、文革时期的主要电影歌曲概述

电影(《创业》,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作曲:泰咏成,作词:张天民,女声独唱:边桂荣。该曲是写裕明油矿工人靠毛主席《实践论》《矛盾论》为指导思想,艰苦拼搏,一心向党,不畏严寒、困境,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这首歌曲吸收了陕北民歌《蓝花花》的音调特点,即四度上行的音调进行,通过创造性的变化与发展,提炼了个性的音乐主题,从而使歌曲高亢而富有激情,全歌显示出浓郁的西北音乐风格。

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主题歌《红星歌》作曲:傅庚辰,作词:邬大为。这首歌曲采用了民族七声宫调式,ABA三段式结构。

插曲一:《红星照我去战斗》。作曲:傅庚辰,作词:王汝俊。音乐由古筝独奏开始,表现高山流水的形象,然后引出竹笛和弦乐相结合的丰满而流畅的前奏,精心刻画情景交融,音画合一的经典段落。

插曲二:《映山红》。作曲:傅庚辰,作词:陆柱国,女声独唱:邓玉华。歌曲吸取了江西兴国山歌的精华,创造更具特色的旋律。朴实,动听,形象,蕴藉。在含蓄内在的抒情吟咏中,蕴含着无限深情。

电影《决裂》主题曲《“共大”赞歌》。作曲:唐诃、吕运,作词:周杰。该歌曲前半部分较为亲切,为女生独唱,情调激扬。赞扬工农大学的创办,副歌为合唱,较为亢进,词是赞扬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好方针。

插曲:《工农兵联合起来》。该曲是进行曲速度,较为雄壮,节奏简单,词较为激励人,都是以反帝为主,下定决心,一定要斗争胜利。

电影《海霞》: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渔家姑娘在海边》作曲:王酩,作词:黎汝清。歌曲的音乐,做到“直到能曲,疏处能密”,使“寄情于静”得以彰显。这首歌曲勾画出女民兵劳武结合的场面,完整了人物形象。有力地揭示她们的精神面貌,更衬托女民兵的斗志,颇受欢迎。

电影《春苗》: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主题曲:《春苗出土迎朝阳》作词:黄淮,徐景新,集体作词。该歌曲以一种清新、明朗、浓厚的民歌味道呈现给人们另一种电影歌曲的面貌。

电影《红雨》: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作曲:苏民,作曲:崔嵬。该歌曲和剧情极为相称,歌词是赞颂了赤脚医生的高尚品德。把赤脚医生比作向阳花,下到贫下中农中去为人民服务。不畏艰险、不怕风雨、一心向党,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他还是带有当时特定的阶级斗争色彩。

电影《南海风云》:197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这是一部文革后期的电影。主题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曲:吕远,作词:苏折雄。该歌曲表现了渔民与人民海军对西沙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歌曲吸收了海南临高渔歌《哩哩美》的精华,高潮部分渐快,富有节奏感,伴奏中运用了京胡这一特殊的乐器,使歌曲更加精彩。

三、著名的词曲作家代表

秦咏诚(1933-),作曲家。原籍江苏菱榆,生于大连。著有电影音乐《创业》,歌曲《满怀深情望北京》《我为祖国献石油》、有交响诗《石油英雄赞》、管弦乐《欢乐的草原》、声乐协奏曲《海燕》《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小提琴Ⅸ海滨音诗》等。

傅庚辰(1935-),曲作家。黑龙江双城人。曾为(《地道战》《雷锋》《闪闪的红星》《梅花巾》《枫》等近三十部电影作曲,电影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雷锋,我们的战友》管弦乐《欢庆舞曲》,歌曲《梅岭三章》等在群众中也很有影响。是文革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电影歌曲作曲家。

邬大为(1933-),词作家。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歌词,《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1981年,这首歌曲荣获全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

唐诃(1922-),原名张化愚,河北易县人。主要作品有《“共大”赞歌》为电影《决裂》增加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也有《翻身不忘共产党》《边区好》等歌曲被广泛传唱。另外,还写有《花儿朵朵》《甜蜜的事业》(与吕远合作)等电影音乐。

王酩(1934-),曲作家。为《海霞》《黑三角》《小花》《樱》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作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等插曲,1980年被电台听众评为优秀歌曲。

黄准(1926-),女作曲家,浙江黄岩人。创作了《春苗出土迎朝阳》《新儿女英雄传》“秋翁遇仙记》、《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等近四十部电影音乐。她写的电影插曲中,《春苗出土迎朝阳》《娘子军连连歌》等流传最广。

崔嵬(1912-1979),山东诸城县人。为《赤脚医生向阳花》作曲,后转行做导演。

吕远(1929-)山东海阳人。写有《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受到普遍欢迎的抒情歌曲。他的作品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著名的歌唱家代表

吕文科(1930-),男高音歌唱家。河北共陉县人。与作曲家吕远合作。演唱了吕远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克

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

李双江,哈尔滨人,男高音歌唱家。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演唱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邓玉华,女高音歌唱家。1942年出生,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曾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电影《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配唱插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五、文革时期电影歌曲的音乐特征

由于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特殊性,因此作曲家们在电影歌曲创作上有其特殊的处理手法和明显的时代痕迹。

1、旋律

这时期的电影歌曲及电影都是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的。所以旋律都较为激昂雄壮的,有力度。如《“共大”赞歌》《工农兵联合起来》《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歌》,但也有一些优美、亲切、抒情的如《映山红》、《春苗出土迎朝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渔家姑娘在海边》《红星照我去战斗》。2、节奏和节拍在文革电影歌曲的创作中切分节奏该时期的歌曲节奏几乎是以4/4拍,4/2拍为主较为坚定,有多数歌曲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采取加快,加强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工农兵联合起来》《共大赞歌》等。

3、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方面,文革时期电影歌曲一般以大调居多,因为大调在听觉上具有明朗,雄壮巍峨的感觉。大调被文革电影歌曲的创作广泛应用。因为要表现斗争的场面和效果,所以不管是电影的背景音乐还是电影主题曲和插曲都是大调式。比如,C大调、F大调等等。如歌曲《赤脚医生向阳花》C大调,《工农兵联合起来》A大调,《满怀深情望北京》F大调。

4、体裁形式

电影歌曲的体裁形式大体有:进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小型合唱、大型合唱等几类。进行曲的节奏欢快,旋律明朗,具有更好表现斗争的效果。也可以鼓舞人心所以是最适合的一种体裁形式。当时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工农兵联合起来》《红星歌》,抒情歌曲大多是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情。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歌曲有《映山红》。儿童歌曲反映了天真、活泼的中国儿童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敢、机智的精神。如《红星歌》《工农兵联合起来》等。

5、歌唱形式

此时的歌唱形式多为独唱形式如《红星照我去战斗》为男生独唱,《映山红》为女声独唱。但有的歌曲为更好地有表现力在副歌中采用了合唱形式,如《渔家姑娘在海边》《共大赞歌》,也有男女对唱如《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都更好地渲染了电影效果和歌曲作用。6、结构题材形式结构题材形式多为单段体,单二部式。单段体,例如《工农兵联合起来》单二部,例如《渔家姑娘在海边》,《共大赞歌》。单三部,例如《红星歌》。

六、文革时期电影歌曲的历史意义

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语录歌成了人们的生活中心。不堪回首的这13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几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如:《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春苗》《海霞》《南海风云》等。因为电影奇少,而要看电影的人又那么多,以至于当时严格遵守“三突出”原则的8个“样板戏”也成了人们的至爱。虽然文革时期“四人帮”对电影界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依然有执著的电影工作者和电影歌曲作曲家和作词家,创作出令人难忘,在当时堪称经典的电影和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充分反衬出文革时期的文娱状况和人民大众所需求的精神食粮。我们的作曲家和作词家是以积极向上,歌颂的态度写作出一些经典曲目,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迎合了人民大众的口味,虽然歌词主要是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党和毛主席的。但这一是:为更好地配合影片的效果,二是:迫于当时“四人帮”提出的《纪要》和“三突出”原则。作曲家和作词家的精心创作也使得一些歌曲成为人们至今传唱的经典。这些歌曲给当时的人民大众带去了精神上的慰藉,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财富,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渴望。这些作品都为文革时期的黑暗带来了一线希望和光明,填充了当时的文艺空白,也给后来的电影界和文艺界提供了各方面的经验。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