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动与喧哗》:一个虚拟的时空世界
2009-04-21刘际平
刘际平
[摘要]《喧哗与骚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和复调小说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使其按照人的内心转瞬即有无数念头的事实,写了多个主人公的意识流,并且从意识流的角度来交代情节和主人公的性格。随着意识的流动,主人公可以随意穿越时空的自由联想、回忆和幻想等意识也就在小说中编制和虚拟了一个如意识流般流动的时空世界,即一个个没有逻辑性的、荒诞的世界。
[关键词]意识流;复调小说;虚拟的时空世界
伟大的作家,无不在探索着时空问题。而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几乎都表述了对时空形式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意识流、新小说、超现实主义、野兽派等等,无不如此。从时空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对时空认识深化之后的艺术实践。
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尝试过很多时空的安排方法。《我弥留之际》《骚动与喧哗》,包括《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探索的优秀文本。过去与现在的杂糅,此地与彼地的联想,甚至在同一个句子中将不同时空里的事物贯穿在一起等,福克纳按照人的内心转瞬即有无数念头的事实虚拟了一个个存在着的意识空间,或者说由此组合而成了一个作为存在而存在的想象空间,并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虚拟时空世界。《骚动与喧哗》就是他独特的虚拟时空世界的成功表现。其具体表现为:
一、意识流状的时空世界
《喧哗与骚动》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对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出色运用上,这篇小说通篇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没落的美国南方种植园家族的崩溃。
“意识流”是2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中新兴的一种创作方法和技巧,它是指以表现人物不受理智控制而自由流动的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其特点在于,小说的内容往往由现在的某一情景所引发,或触发对过去某一相似(往往只是在某个局部上)情景的联想,或诱发对未来某种情景的向往。总之,用意识流方法来表现人的浮想联翩的精神状态,小说的内容往往不受时空的限制,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时空状态。《喧哗与骚动》写了多个主人公的意识流,并且从意识流的角度来交代情节和主人公的性格,这样随着意识的流动,主人公可以随意穿越时空的自由联想、回忆和幻想等意识也就在小说中编制和虚拟了一个如意识流般流动的时空世界,即一个没有逻辑性的、荒诞的世界。
如《喧哗与骚动》的前三章是写主人公正在思考着的意识,所谓主人公正在思考着的意识就是指主人公对外部世界观察、思考、评价,但主人公不反观自身的,也就是说,这些正在思考着的意识并没有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意识并不自知。于是,在小说中,小说的主人公班吉、昆丁、杰生是都各自封闭在自己的意识之内的,这种自我隔绝和封闭的意识不会与他人意识进行交流和对话。即便说是主人公之间的意识出现了对话,这也就是作品以一个整体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效果而言,对主人公自己而言,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意识内部和其他主人公的意识发生微型对话。因此,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即班吉部分,小说中的世界完全是一个由白痴的班吉的意识流动所塑造成的没有理性的支离破碎的时空世界。1928年4月7日这一天,是班吉33岁的生日,他由勒斯特看护着,在曾经是他家的牧场而今日成了他人的高尔夫球场上看打高尔夫球,勒斯特带他在场地上寻找一枚二角伍分的硬币,准备晚上看马戏演出,回家时,撞见了小昆丁和一个马戏团的男人在荡秋千。晚饭前,黑人厨娘迪尔西用自己的钱买了蛋糕给班吉过生日。开晚饭时,班吉注意到哥哥杰生与小昆丁在争吵,后来,康普生夫人把小昆丁锁在房间里,入睡时他看见有人从杰生的窗子里钻出来,顺着靠窗的树爬了下去。同时穿插着的是,这一天,由于在高尔夫球场看打球时,人家叫“开弟”(意思是球童)捡球时的喊音,很像是在叫他姐姐凯蒂,于是,他脑海里便翻腾起了有关凯蒂的种种支离破碎的记忆,当然连带着的还有其他许多琐事。但主要的是,童年时代的姐姐凯蒂怎样关心他,爱护他,本能意识到凯蒂与人约会要离开他时他的痛苦和通过他反映出来的凯蒂的痛苦,凯蒂结婚和他的绝望以及后来因本能需要凯蒂而误把从门前走过的一位女学生当成凯蒂拉住所遭受的毒打以及亲生兄弟杰生偷偷让人给他做阉割手术等等。于是,小说中的世界就完全成了一个属于白痴的意识的没有时空顺序的混乱世界。
又如,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也即昆丁部分,昆丁本来是一个正常的人,他的意识也应该是正常的,但是由于那一天,即1910年6月2日这一天,在哈佛读一年级的昆丁要自杀了,所以那一天他的情绪与意识也是非正常的。那天早上他被手表的嘀嗒声唤醒,绝望中他砸碎了那块祖传下来的手表,因为那块手表的声音总是提醒他去注意时间的流逝,去注意他不愿意正视的现实的存在。然后他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给父亲和同寝室的同学施里夫写了信,就外出去寻找自杀的合适地点,找到之后他又准备折回哈佛,路上遇到一个迷失了方向的意大利小姑娘,他一心想帮姑娘找到家,但又被误认为是诱拐小女孩,于是挨了顿打,又被送到警察局,还被罚了款,因巧遇他哈佛的同学,才澄清了误会后获释。然后他便同他的几位同学一起去参加吉拉尔德的母亲布兰特太太组织的野餐。他脑海里不停地翻动着与他姐姐凯蒂相关的种种事情,当听到吉拉尔德信口胡扯“女人都是骚货”的话时,他怒不可遏,与之打了一架。最后他离开他们,径直回到哈佛住处,擦干净身上打架时的血迹,傍晚时便去跳水自杀了。所以,在这一天,昆丁的意识也是混乱而无序的。在他狂乱的脑子里不断翻腾的是与他的姐姐凯蒂有关的往事的回忆。他与凯蒂的情人达尔顿艾密司的那次屈辱的打架,与凯蒂婚前的一次长谈,为阻止凯蒂与海德的结婚,夸大其辞地向父亲承认是自己与凯蒂发生了乱伦关系,但是,父亲并不相信他的话,凯蒂还是与海德结了婚,他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便只好自杀了。因此,以昆丁的意识所呈现的时空世界也是一个不正常的混乱而丧失理性的意识流状的虚拟时空世界。
同样,在小说的第三、四部分里,主人公的意识也是非正常状态的,因此,小说中的世界就像作者在其小说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都没有任何意义。”小说中的世界完全是作者以意识流的方式所虚拟的意识流状的非正常的时空世界。
二、复调式的虚拟时空世界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明显带有复调因素的小说,说它带有复调因素,是因为它的创作特征具有巴赫金所界定的复调小说的特点。福克纳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思考着的意识”,并能赋予主人公的声音与作者声音平等的地位,这是其一。其二,其中声音之间的平等不是通过激烈的争论(对话)来展现的,而是借助不同的主人公——叙述人和作者——叙述人的对位式的相互呼应来实现的,这种做法符合巴赫金所提出的作品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其三,从《喧哗与骚动》的每一部乃至每一章来看,主人公意识往往与其他意识处于“共同地带”,回忆和现实之间没有明
确的过渡,“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之间界限模糊。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小说中塑造了几个平行的、地位平等的叙述人及其声音,《喧哗与骚动》是具备复调小说的一些重要特征的。
复调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关注同时并存的时空,关注所发生的多方面的矛盾,小说的时空呈现出一种对位的、平行共存的复调式的时空世界。如在这篇小说中,福克纳把一个故事让四个人物都说了一遍,让四张不同的嘴,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个关于美国南方小镇的一个世家走向败落的故事,这样小说的时空也就必然形成了一种对位的、平行共存的复调式的时空世界。其具体表现为小说的对位结构,《喧哗与骚动》中的大型对位结构主要是围绕康普生家族的生存状态展开的,家族的衰败分别从班吉、昆丁、杰生的视角以及作者视角叙述出来的,这实际上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大型对话”。尽管这大型对话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那样——贯穿整部作品的、前后连贯的、“直线式的”、融入了各章各节的对话,而是不显现于单独的每一章,但各章合在一起,彼此形成了对位和对话的特点,换言之,班吉——叙述人、昆丁——叙述人、杰生——叙述人和作者一一叙述人并没有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谈和争论,但他们的叙述围绕同一个主题——康普生这个南方世家的败落——展开,所以小说中的时空就是同时并存的。班吉是个白痴,他不明白康普生是个古老的、出过州长和将军的世家,也不明白这个家正在走向衰败,虽然如此,他眼见的一切和耳听的一切却能最客观地勾勒出家庭败落的情状,而且家中出现白痴,似乎是对乱伦家族的一种特殊的报应,从另一个侧面隐喻性地说明了家族衰落的必然趋势。昆丁是一个正常人,是哈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对人和事进行评价的能力。他深受父亲的那套颓废人生观和哲学观的影响,想法颇为复杂,而且对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有着颇多的思考。所以,关于康普生这个南方世家的没落,在昆丁这儿则是用一种完全不同于班吉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昆丁身为家中长子,其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既是家族没落的结果,又是没落的原因。所以在昆丁叙述的这部分里,既有昆丁这个主人公兼叙述人眼里所看到的没落,也有他所意识到的自己的堕落和家族的衰亡之音。杰生部分的意识流主要发生在1928年4月6日这一天。杰生的自我辩白和客观现实的落差,诉说的也是康普生家的没落。杰生自认是一个有大本事、能发大财的人,实际上他只是个杂货店的伙计,靠勒索凯蒂才买上一辆汽车。从杰生对没有上大学的抱怨中,可以瞥见康普生家的生存状态。关于迪尔西的这章,是由作者直接叙述出来的。迪尔西所代表的善良、虔诚和希望,仿佛是康普生家族这块朽木上盛开的鲜花,这种映衬更突出了康普生家族的穷途末路,因为康普生家此时还活着的人,除了白痴班吉以外,他们或者自私冷酷,或者毫无信仰,或者放荡不羁,没有人与迪尔西有任何相似之处。在复活节的这一天,康普生家族的第三代——小昆丁和戏班里的戏子跑了,并席卷了杰生勒索凯蒂所攒下来的私房钱。这可以说是康普生家彻底凋落前所遭受到的最后一个打击。从作者——叙述人客观冷静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康普生家族在道德上的败坏是持否定态度的,面对凯蒂的堕落及其遭受的苦难是抱同情态度的,面对迪尔西的忠诚和朴实无华是极为赞赏的。那么这是否说明作者——叙述人的声音要大大地“高”于班吉——叙述人、昆丁——叙述人和杰生——叙述人的声音呢?
因此,《喧哗与骚动》在以多个主人公的意识角度来交代情节和主人公的性格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意识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还可以随意穿越时空,自由联想,回忆和幻想交替更迭,这一切都发生在主人公封闭的意识的领域,但又几乎不涉及他的自我意识,这样就形成了这篇小说以虚拟的复杂而特殊的时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