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电视走俏荧屏成因初探

2009-04-21周吉士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成因特征

周吉士

[摘要]近几年中国生产了大量各种题材类型的电视剧,而在播出的电视剧中,由新生代创作的剧作正越来越走俏荧屏,并渐成气候。新生代电视剧的发轫、发展、成立与成势体现了其诸多在创作上的新特征,他们依靠自身年轻的创作心态迎合了当今年轻的受众群体,凭借独特的编导样式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生代电视剧;特征;成因

电视剧无疑是目前中国各家电视台展开收视率竞争的主要武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周只播出一集到现在一天要播出十多集,电视剧的比拼无疑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电视业界的竞争又催生了电视剧创作与生产的繁荣,仅2007年内地电视剧生产就达到了7000多部(集)。我们注意到,在播出的电视剧中由新生代创作的电视剧正越来越走俏荧屏并渐成气候。

一、新生代电视剧的表现特征

关于新生代电视剧,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只是我们发现有一批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的电视人在用新的视听表现形式,新的语言系统来拍摄和反映他们心中所理解的电视剧,试图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感觉。这样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股势力,这样的剧多了,就形成了一股潮流;姑且我们称其为“新生代电视剧”。新生代电视剧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情景喜剧为载体,以颠覆生活为内容,以幽默搞笑为风格,以创造流行语言为能事,以娱乐草根为目的。2006年开始在全国热播的80集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就是其中的代表。节目播出之后,有人称之“喜剧”,有人称之“恶搞”;有人称之“耍贫嘴”,有人称之“冷幽默”;有人称之“无厘头”,有人称之“大杂烩”。不管是褒也好、贬也好,但是有一点值得称道,就是它的节目收视率很高,观众不厌其烦地看,每一次播出都能给电视台带来收视上的惊喜。继《武林外传》之后的几年间,这一类的电视剧逐渐增多,以致形成了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它,去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去探究它成功和成势的奥秘,从而对繁荣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1、年轻的创作集体

从新生代电视剧的编导与表演者来看,这是一群具有时尚理念的年轻人。如《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真名陈万宁),典型的70后,初入文坛以写鬼故事、酸段子为乐事,稍后发表过网络小说《缘分的天空》《假装纯情》《无数次亲密接触》等,文笔开始娴熟。《武林外传》火爆播出后,宁财神“以光一般的速度”红遍大江南北。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又创作了《大电影之百亿》。片中将《花样年华》《无极》等20多部电影统统“恶搞”一遍,引得年轻观众笑声与掌声一片。新生代电视剧的表演者几乎不是影视界的明星大腕,而是活跃在各类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带给观众的是别开生面的快乐。观众对新生代电视剧的评价有两种声音:要么超级喜欢,要么严重质疑。面对如此争议,《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自己倒是淡定如初,他说:“对于我的戏,观众坐进来,觉得开心了,或许还有一点点感动,我就达到了目标。”2、年轻的剧作呈现新生代电视剧几乎没有传统戏剧模式,也没有传统文化拘束,完全呈现出一种年轻的不太“成熟”的节目样式和文化状态。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定律,打破了必须具有完整情节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人物必须善恶分明的类型与范式,它们就像一个“游吟诗人”,随处可见吉光片羽,瞬间爆发惊人之笔。如果有些观众认为它不像戏剧,认为它是对先贤的“恶搞”,那是因为这些人心存的传统戏剧模式和传统文化概念被彻底颠覆了,他们感到了很大的不适应、不理解,以至于不能够接受。的确,从表象上来说,《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丑女无敌》等剧的风格显得先锋、时尚;运用的表现手法或是拼贴,或是戏仿,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管题材的分类,方言、笑料、游戏、广告用语、时尚文化、流行音乐等等素材信手拈来,有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但是《武林外传》等剧又不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更不是“无厘头”。它们对“戏仿度”进行了精心的把握,于戏谑之中抓住了当代人生百态,生动鲜活地戏仿出一种理想失重之后的人生状态。例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学识渊博、向往功名,尽管终究与功名无缘,但没有放弃理想,依然热情地跟着生活往前走;郭芙蓉、李大嘴一心向往江湖,一次次被现实挫败,却没有被江湖所吞食;佟湘玉、白展堂、祝无双在经历了江湖险恶之后老老实实地做起了生意。这些江湖儿女在洗尽铅华之后重新回归到平实而惯常的生活当中,这也许就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必然归属。从《武林外传》等剧中我们看到,虽有“恶搞”,却不是恶俗,“恶搞”是一种扬弃,是丢掉传统包袱和空想之后的轻装前进。鲁迅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武林外传》等新生代电视剧正好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风尚。3、年轻的受众人群据调查,喜爱新生代电视剧的主要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群。1978年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多维的变化。对于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阵痛与欢乐。相对而言,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重功名轻利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充满了憧憬和抱负,即使憧憬是虚幻的,抱负是不切实际的。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越来越奉行实用主义,年轻人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一次次被洗练,他们在适应现实、改造自我的同时,原有的理想也一次次释放,失重,最终演绎成了一幕幕或甜蜜、或辛辣的人生悲喜剧。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有一个轻松的心态来诙谐地处理现实与生活,或者说暂时回避眼前的矛盾。因此,以“笑”和“乐”为审美取向的幽默文化就被年轻人所喜爱。所谓越“雷”越受欢迎,越“山寨”越受关注,有些特“二百五”的情节,却往往出其不意给人带来快乐。惟其如此,一部《武林外传》和(《炊事班的故事》一度占据了荧屏大半的黄金时间,《家有儿女》不仅反复播放,而且还接二连三拍了续集,其他如《家住小区》《无敌三脚猫》《一手托两家》等剧热闹登场。“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湖南卫视拍摄的《丑女无敌》在13岁至29岁的年轻观众中有很高的人气,而在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的女性观众中,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女性又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据她们说,《丑女无敌》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跟真实职场中存在的某一个群体相对应。”

二、新生代电视剧的编导特征

1、相对单一的风格样式

新生代电视剧大都喜欢采用室内情景喜剧的样式,摄制片场通常只搭建一堂景,事件在这里发生,人物在这里碰撞,故事在这里铺成,偶尔用几个空镜头作为转场。这样做的优点:其一是成本低,省却了选景、置景、换场、布光等繁琐程序及为之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二是便于现场调

度,演员的走位与表演程式都可以随时纠正,直到导演满意为止,其三是制作周期短,现场改台词、现场调整分镜头剧本,再加上现场切换,同期录音,使整个剧作一气呵成;其四是便于集体创作,善于讲故事的,长于写对白的,惯于搞气氛的,能者济济一堂,现场发挥自己的强项,比较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分工合作的要求。也许会有人认为情景喜剧缺少历史的厚重,缺少人物命运的趺宕,会削弱思想应有的锐度,释放艺术应有的当量,这一点提醒很重要,它要求新生代电视剧的编导一定要处理好“快”与“精”,“省”与“好”,“格调”与“通俗”,“喜剧”与“反讽”,创新形式与丰满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笑声之中不忘糅进对生活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千万不要让形式限制了内容,甚至毁了内容。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2、健康向上的主题思想

应该看到,戏谑、反讽,不同于嘲弄、诋毁;喜剧是善意的表现形式,不是毁灭现实生活的利器。《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新生代电视剧采用的戏说方法之所以成功地登上大雅之堂,关键在于“戏说度”拿捏得比较准。《炊事班的故事》将一贯严肃刻板的类似机械化作业的军营日常工作重新解构,置换出它可爱、可笑、生动、活泼的元素,让观众看到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年轻军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和梦想与追求,但是又丝毫没有诋毁和破坏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武林外传》也是如此,在剧中我们看到,既有退隐江湖的侠盗,也有初出茅庐的毛头捕快,还有出生不久就糊里糊涂当上了衡山掌门和五岳盟主的小女侠,大家在一起上演了一场“江湖新传”。它戏讽武侠,而又不颠覆侠义精神;大胆地戏仿人生,而又不消极颓废。

3、边写边拍的创作方式

《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丑女无敌》等剧为了能保证质量,在制作上借鉴了美剧、韩剧的成功经验,或采用边写边拍的方式,或采用季编、季播的形式,根据导演、演员以及收视观众的反馈,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既能保证剧目大情节的连续性,也能展示小细节的新鲜与变化。《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在谈到创作经验时说道:“整整80集戏,我们每集戏在正式开拍之前,都要经过很多次排练。进入拍摄过程时,现场有二十多位观众,根据实拍效果实时反应,一旦情节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立刻停拍,重新调整,最多时曾经创造了一句话重拍十次的纪录。”事实上,一部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很容易陷入主观心态,自家怎么看怎么好。所以,《武林外传》导演特别规定,每集拍摄结束后会有一个冷藏期,一两周之后再拿出来重新审看,一旦发现问题,马上重拍或补拍。4、多重元素的巧妙杂糅

《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新生代电视剧作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段上,运用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加以包装,特别是在表演处理上,有多种前卫、时尚的东西,这其中有传统戏剧的叙事风格,有相声和其他戏曲的语汇特色,有黑色幽默的趣味、通俗闹剧的成分,有无厘头的点缀、陌生化的效果,有网络语言、时尚资讯、广告植入、通俗歌曲不拘一格通通拿来,各种手段融为一体。既传承经典又离经叛道,既追求“酷”感又不乏温情,将传统现实主义的教诲和后现代风格的解构相结合,最终成就出了一部部雅俗共赏面目一新的喜剧。

5、时尚语言的大胆使用

关于“剧”的概念,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情节为主的剧,抓住观众一步步地往下深入,待谜底揭晓后,该剧也就失去了观赏性;还有一种是以语言为主的剧,以诙谐幽默、发人深思而又能很快流行开来的语言取胜,这种剧可以反复观看,甚至每次观看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生代电视剧大多是后一种剧型,不重情节,注重语言。语言,是一部电视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新生代编导们又不会像贾岛一样为“推”或“敲”苦思一夜,他们所追求的语言不是工整而是洒脱,不是内敛而是张扬,不重韵味而重流行。例如,《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额滴神”,现在成了年轻人的时尚语言。还有剧中:“如果上天能给我最后一次机会,我会对李大嘴说三个字:少放盐!”观众看了都会心一笑。《丑女无敌》里也有很多“雷”人的山寨语言,“她看哪儿毁哪儿”,“别用你的智商来揣测我的行为”,“哦,我那脆弱的眼睛啊”等等。妙言巧语信手拈来都让人忍俊不禁,现在有的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

6、人物形象的亲近可爱

《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丑女无敌》等新生代电视剧能被观众叫好,首先是人物塑造得比较真实。在《武林外传》动笔之前,导演与编剧就已定好了八个主要人物的饰演者,可以说该剧的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是为演员量身订制的。如此一来,在写作过程中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已提前呈现在编剧眼前。编剧宁财神说,“这部剧的创作其实是想反映他大学刚毕业时看社会的样子,因此这部剧主要是通过初入江湖的黄毛丫头郭芙蓉的眼睛来看世间。剧中的主人公有结婚狂,却总是恨嫁不成的佟湘玉、郭芙蓉、祝无双;有什么武功都不会,却最爱挺身而出的吕秀才;也有武功虽然高强竟然是个胆小如鼠的盗贼白展堂”。这些人物,对编剧来说都非常亲切,因为他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一堆人。剧中的一号人物佟湘玉和大多数人一样,不漂亮,有着多重个性:有时可怜、可恶,有时又可笑、可爱;她善良识大体,但她又抠门小气;她有虚荣心,又嫉妒心强;她八面玲珑中却略带几分风骚,她在争风吃醋中又显示出善良;编剧把佟湘玉写得生动丰满、真实可信。《丑女无敌》中也塑造了一群现实生活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物,“帅哥老总”费南德代表眼高手低的纨绔子弟,吴庸代表了工作能力一般但社交能力“绝对一流”的“职场万金油”,还有说话“不过大脑”的裴娜、“财迷”张凌、“花痴”马莎莎等。特别是林无敌的出现和受宠,使得现实生活中那些占绝大多数的相貌平平、家世一般的人感到了几多安慰。

7、外国题材的本土化运作

情景喜剧的样式无疑是舶来品,现在我们连国外的故事也被允许模仿和移植了,真可谓“佳境天成”。不久前湖南卫视推出的季播剧《丑女无敌》,就是购买了墨西哥电视剧《最美丽的丑女孩》版权后运用本土化水平翻拍的,同时参考借鉴的还有风靡全球的美国电视剧《丑女贝蒂》。墨西哥的《最美丽的丑女孩》是商业运作成功的作品,版权卖到了世界35个国家,在全球上百家电视台播出,收视表现都不俗。口看过美国剧《丑女贝蒂》第一、第二两季的观众对于“贝蒂”这个人物应该印象深刻。那个表面邋遢,衣着艳丽,极具个性的胖女孩立志在美女如云、鲜花着锦的时尚界发展,却遭到众多冷眼和嘲笑。最终,贝蒂以自己的自信、聪明、努力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同事们180度的大转变。《丑女无敌》则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转移到了中国一家同样也是美女如云的广告公司。毕业于某重点大学金融专业的女研究生林无敌,因为相貌的问题,连投十八次简历都受到挫折,最终阴差阳错地进了广告公司,还当上了帅哥总裁的助理,于是一部“我很丑,可是我很可爱”的励志喜剧就展开了。中国版的《丑女无敌》保留了眼镜、牙套、肥胖、邋遢和不时尚等基本元素,但是在情节上、在人物语言上更贴近于当下中国青年人的认知环境、审美趣味和熟悉的语言表达体系。《丑女无敌》反传统,但是不反生活,它的剧情与办公室的生活相当贴近,很多细节描述都是白领工作的写照。比如,同事们爱在洗手间闲聊是非,聚会吃饭采用AA制等,白领看了似乎就是我自己。这几年我们先后引进了不少国外电视题材或节目样式,有些往往因为没有能够把握好本土化操作这个“命门”而“昙花一现”。如果第二季拍摄的《丑女无敌》还能够注重本土化运作的话,那么它还将获得中国观众的好评。通常来说,新生代电视剧大多有一个合适的创意,一群合适的演员,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里,为一群“口味相投”的观众献上的一道取自本乡本土的“五谷杂粮”并用心蒸制的“五粮液”,怡人爽口,香醇甘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点,新生代电视剧不仅是由年轻人创作的,更是由“年轻的心”创作的。正是他们对天时、地利的把握,加上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才使得新生代电视剧能够不断占领电视剧传统市场,不断成长,成才,成势。

猜你喜欢

成因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