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完美的世界》到儿童“完美的世界”

2009-04-21康有金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康有金 刘 璇

[摘要]影片《完美世界》突出地强调了儿童教育方面的重要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作用本应该是把儿童天生具有的完美的世界完全交给他们。儿童应该通过感受和体验生活实际来找回他们的完美世界。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顺应儿童的天性。而这就是电影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观后深觉本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现代教科书。

[关键词]《完美世界》;儿童天性;自我效能感

最近重温了15年前美国华纳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完美的世界》。故事的梗概是:

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因此他失去了很多孩子应当得到的乐趣。一天,附近监狱里的两名逃犯闯入菲利普家。其中一名,特里想对菲利普的母亲非礼,被另一个囚犯布什阻止了,两人挟持菲利普作为人质匆匆逃走。正面临大选的州长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和拉选票,立刻命令警方追捕逃犯。于是,警方成立了以瑞德-加尼特和女犯罪学专家萨利·格柏及神枪手三人为首的追捕小组。瑞德-加尼特与罪犯布什打过交道,那时布什尚是孩子,因为犯有暴力行为,瑞德把其父送入教养所,最终使布什也因无人教养而沦为罪犯。两名逃犯因关系紧张而发生冲突,最终,布什杀死了特里并带着菲利普继续驾车逃跑。途中,布什与菲利普建立了一种如同父子般的关系,布什给小男孩带来了他从未享受过的生活乐趣。布什希望到阿拉斯加去开始新的生活,路上,布什让菲利普把母亲禁止他做的事一一列出并准备让他逐个尝试。他们闯入一户人家,用枪逼着主人拿出食品充饥;又偷了一套万圣节的脸谱和衣服让菲利普穿着玩;布什还让菲利普坐在车顶上享受开车乐趣。后来,当警长和菲利普的母亲匆忙赶到时,母亲答应让菲利普今后享受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布什放开孩子,让他回到母亲的身边。菲利普缓缓地朝母亲走去,突然又转身回到布什身边。他真想和布什在一起。瑞德放下枪向他俩走去。这时,布什掏出父亲离去时送他的一张明信片准备送给菲利普,但那神枪手误认为布什准备掏枪而抢先射杀了他。最后,菲利普乘警察的直升机离去……

再次看过本部电影之后,温故知新,顿时有了新的感悟,电影艺术拥有永恒的魅力,这就是电影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观后浮想联翩,深觉本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现代教科书。

整部影片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拿主意”,男主角布什要求菲利普办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和他用商量的口吻谈话,然后由菲利普本人来决定是否按照他的意图去办。“留在这里还是上车跟我走,你自己拿主意。”应该说我们一直以来很少和孩子这样说话,我们往往把自己的决定告知孩子,让他们无条件听从我们的,认为只要是为他们好,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反应。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忽略了是孩子们的智慧是在独立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才得到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作用本应该是把儿童天生具有的完美的世界完全交给他们,通过教育,我们把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世界交还给他们。然而,很多武断的家长或学校无情地剥夺了孩子们的这一“天赋人权”。当同社区居住的小朋友们穿着幽灵服来找菲利普出去玩儿的时候,妈妈却冷冷地同小朋友们说: “我们不过万圣节。”小朋友们被赶跑了,小菲利普却孤单了,这也为后来他被绑架而因祸得福真正找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埋下了伏笔。妈妈的信仰是“我们的个人信仰是我们站得更高”。作为“耶和华见证人”的教徒,他们不过圣诞节、万圣节,也不过生日,还不开化装舞会,更不允许孩子们吃棉花糖、爆米花。孩子们从生下来就被剥夺了本属于他们的快乐。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孩子们只有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他认为给孩子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创造财富。孩子们被剥夺的自由不仅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还有可能抑制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该部电影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妈妈的方法和布什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保守,一个开放;一个武断,一个自主;一个压制个性,一个发展个性。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教育孩子的决定权交给了观众。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悟出了这个道理。

布什对菲利普的教育很讲究方法。他就像一个心理学家,因为自己童年时期的遭遇,对儿童有着特殊的理解和同情。当布什等在外面,让同伴特里到附近一家民宅讨吃的,但当他等的时间比较长,而特里还没有回来,他就闯进了进去,发现特里正用枪逼着菲利普妈妈,企图强暴她,布什就将他手里的抢打掉在地上,菲利普站在旁边,被吓得魂飞魄散,只是发抖,布什就大声对着菲利普喊:“把枪捡起来,对准我,大声喊‘举起手来。”菲利普在妈妈僵硬守旧、压制保守方法的教育下,胆小如鼠。他从第一次见面就在教菲利普,男子汉要有勇气,要敢于面对恶势力,敢于面对各种残暴的场面,并学会机敏果断,勇敢地同坏人作斗争。通过实际、实地和实战训练,布什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当发现给自己提供食宿的黑人农工迈克打自己的孙子时,他打了迈克。当迈克从收音机中听到警察在追踪布什时,萌发了报警的想法时,他让菲利普手里拿着枪,枪口对准迈克,自己用绳子捆绑了黑人全家,并用胶带纸封住了他们的嘴。菲利普误以为布什又要杀死黑人全家,为了阻止布什再次杀人,菲利普开枪击中了他的腹部,把枪扔进了井里,拔掉汽车的钥匙(布什先前曾经告诉菲利普汽车钥匙的作用),扔进草丛里,狂奔跑掉。孩子找回了善良的天性,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完美的世界,不想让布什杀掉黑人全家。布什没有怪罪菲利普,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也知道菲利普这么小的孩子无法真正理解他的用意和企图,因为让一个小孩在几天内什么都学会也是不现实的。但他看见菲利普能勇敢地开枪,这比几天前他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布什还从提高菲利普的自我效能感着手来帮助他找回本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德拉所指出的那样,从自己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中得到成功者的快乐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较低的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为这要求我们既要精心组织也要周密策划。例如,逃跑路上布什在小山顶上看见了警察在盘查过往车辆,他又看见山坡脚下有一家人的车停在那里,于是他就萌发了一箭双雕的脱身办法。他把自己的车停在坡上,并故意没有拉下手闸,让菲利普待在车上,自己下来打听路。车突然滑下山坡。这时,他朝菲利普大声喊:“踩刹车!”(先前他曾告诉过菲利普哪个脚板是刹车,哪个是加油)菲利普经过努力成功做到了。于是布什借口自己的汽车的刹车装置出了毛病,向旁边休息的车主人请求搭车走上一段路程。他因此巧妙而成功地闯过了关卡。菲利普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把车停住,他因此信心大增,一个劲地说:“我可以开汽车了,将来我还会开飞机!”再如,当布什发现自己的食品袋里食物没有多少了,他就让菲利普穿上幽灵服戴上幽灵帽,去附近一家住所敲门,并让他向主人说“不给糖就捣蛋”。当菲利普敲开门女主人说“万圣节已经过去,昨天是万圣节”,布什躲在一旁,巧妙地用手碰了碰掖在腰间的手枪,女主人会意,给了菲利普许多吃的东西。菲利普以为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十分高兴,信心百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一点点地不断地提高,渐渐开始找回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

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把教育的对象当做完整人来看待,只有这样,儿童天生而具有的完美的世界才能变为现实。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就是从这教育最根本的观点出发,缔造了以人为核心的西方教育体系的核心基础,从此,人开始成为教育的核心和目标。既然教育是为了培养完美的人,那就首先要把人看成是完美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想象为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We are what we think weare)。布什就是一位懂心理学的教育家,他一点也不忽略菲利普完美的人格和个性,把和菲利普之间的对话叫做“男人之间的谈话”。经过几天和“真正的男人”在一起体会男人的感觉,菲利普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真正的男人”了,因为他学会了坚持正义,心里想着别人的安危,敢于承担责任。

纵观整部电影,虽然情节简单,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久远的。重温旧片,又得新意,对电影的理解又有了新的看法:电影是文学,电影是艺术,电影又是教科书。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