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旗帜下的爱国心
2009-04-21郑振友
郑振友
[摘要]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刘长春毅然决然地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远涉重洋和教练一起到美国参加只有他“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盛会,一个人代表一个民族参加的奥运会,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电影,影片很好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和展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刘长春在奥林匹克旗帜下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关键词]奥林匹克;刘长春;爱国;民族
一、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1931年“九·一八”前夕,刘长春还是东北大学的一名学生,年纪轻轻就已崭露头角的他经常流露着傲慢不羁。一次与日本选手的比赛中,刘长春虽取得了冠军,但是违背了教练布齐(德国籍)的训练意图。正当两个人在回校的路上为此争论不休时,横空的炮火突然宣告中日战争打响了。随后东北大学代校长被迫宣布学校解散,刘长春不得不放弃训练和比赛。然而布齐教练告别时的一席话,让刘长春心中燃起了对“奥运会”的渴望。从战乱中回到相对平静的大连家乡,刘长春目睹了日本人对东北的全面占领,申请参加奥运会的努力随着一封封被国民政府退回的信件成为泡影,幸而得到新婚妻子姜秀珍的支持,刘长春锲而不舍,继续着对自己的短跑训练。一路上劫后余生,终于到达北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国民政府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了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请求。失望与愤懑交加的刘长春此时又遇到了误信谣言的昔日东北大学的同学们,误解和指责啃噬着刘长春的心。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拆穿日本人的阴谋,刘长春求助曾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张学良慷慨资助刘长春八千银元并送关公“单刀赴会”画卷鼓励刘长春。终于,当志愿加入义勇军的同学们奔赴东北前线的时候,刘长春也踏上了前往美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的征程。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克服了重重艰险,刘长春终于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代表中国走进奥运会开幕式。华人们的热情欢迎,让刘长春明白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回应外国的挑衅,捍卫祖国的尊严。然而,一路上的颠簸和体力的消耗,让刘长春在第一项百米小组比赛当中就失利了。面对国内传来的压力,教练劝说刘长春放弃接下来的二百米比赛。但是,刘长春坚持要跑出中国人的骨气,跑出中国人的尊严,以“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地站在了二百米的跑道上……最终壮志未酬,影片定格于200米跑的赛道上,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个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铮铮铁汉的形象,虽败犹荣,催人奋进。
二、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1932年5月21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突然见于大连《泰东日报》:“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派选手参加。”刘长春的名字赫然印于纸上。其中提及的“世界运动会”,正是当年即将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而所谓“新国家”,则指代伪满洲国。这份由日本人在东北沦陷区操纵的报纸,连续5次刊载了有关刘长春的消息。同样的文字也很快出现在日本《朝日新闻》上。而在此之前,日本人已多次骚扰他居于东北的父亲,先是恶语威逼,又许以荣华富贵,企图迫使刘长春以伪满洲国选手的身份参加奥运会。这显然是精心策划的卑鄙伎俩。用武力奴役了这片土地的侵略者,迫切需要为潦草登台的伪满洲国政权赋予一个至少在形式上合法的政治身份,以摆脱孤立的处境,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屡在田径场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刘长春,则成为一粒可以利用的棋子。对于日本人的阴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紧急接洽国际奥委会,获悉了事实的真相。但是当时毫不知情的民众,却将裹挟着辱国之痛的怒火,倾泻向无辜的刘长春。在学校内,他屡次遭到学生的围攻,即使走出校园,街头巷尾认出他的陌生人,也经常会出口辱骂和指责。忍无可忍,刘长春不得不借《大公报》发表公开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牛马耶!”日本妄图让世界承认伪满洲国的阴谋,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住了刘长春。在宪兵队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威逼利诱下,刘长春誓死不做汉奸,经过一番搏斗,他终于摆脱了追捕。为决心代表中国,实现奥运之梦,刘长春不得不与家人离别,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
7月8日,他终于登上了前往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那一天,上海当地的一家报刊刊登出一幅漫画为其壮行:威风凛凛的关羽手持大刀,挺立于一条小舟之上。人们后来曾经多次借用这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形容刘长春的奥运之行为“单刀赴会”。从上海出发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是经由神户、横滨、檀香山、旧金山等地辗转前往洛杉矶的。同行的宋君复曾在船上寄出的信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船行至日本神户港时,曾有日本记者上船采访拍照,最后突然问道:“二人代表‘中国乎?抑代表‘满洲国乎?”这个问题令刘长春震怒,“当即严重声明,我二人乃代表大中华民国也”。事后有中国记者告诉他们,第二天的日本报纸上不仅刊登了刘长春与宋君复的照片,并且如实地引述了他们二人的回答,说明是代表中华民国。日本当地的体育组织向船上发来了祝贺电报。信封上只写有“奥林匹克选手队”的称谓。但刘长春在签收之后却发现,电文中将其称作“满洲国奥林匹克选手队”。他立即将电报退还,并索要回签字收据,并告知电信员,“船上无满洲国代表,请退回日本”。刘长春代表四万万中国人站在奥运会的跑道上。他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姿态,抬头、战斗在赛场上。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也是一名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着自己的爱国精神,为祖国人民争取荣誉。这不是一部说教片,这不是一部纪录片,更不是一部简单的爱国片,它很真挚,充满了奥林匹克旗帜下的中国心……
三、展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
“我们都是战士,只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这是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姚可秀与刘长春的一段台词。一个人代表了一个民族,一部电影表达了这个民族的形象。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敢于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豪杰,电影人有必要为他们在民族精神家园里树立永垂不朽的丰碑。故事主线是刘长春从中国赴美参加奥运会的航程,其间穿插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北平等地经历的事情,生动地刻画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形象。由于刘长春是我国的短跑健将,电影巧妙地采用了三段不同的“赛跑”来体现刘长春的性格。第一段是刘长春在东北大学学习时,参加华北运动会,在最后关头战胜了日本选手为国增光;第二段是在海船上赛跑,赢得了时间,终于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赶到;第三次赛跑才是在奥运赛场上的比赛。中国影视评论家彭加瑾对这三段跑给予高度评价,将之比喻为“三段华彩的乐章”。“如果光是拍赛跑肯定比较乏味,但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构思巧妙,这三段赛跑每次缘由和结果都不相同,却都生动地体现了刘长春身上不放弃、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从影片所承载的意义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个讲述了一个民族自强,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这部在特定时刻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我们的电影院实在太过缺乏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片出现。
时值国难当头,刘长春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面对重重阻挠,他抱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决然地不远万里、远涉重洋和教练一起到美国参加这只有他“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刘长春身上体现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转眼七十余年过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时代的中国运动健儿是幸运的,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强大的,回顾先辈的奋斗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一如既往奋勇拼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