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流淌的爱情
2009-04-21张大燕
张大燕
[摘要]中国第六代学院派导演娄烨的《苏州河》讲述了一个城市边缘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展现了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该影片追求生存还原,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语言和作者的世界观同等重要,《苏州河》的语言形式是表达其“世界观”的中介。敏锐多元的镜头语言、语言特点上“反常规”的叙述形式以及哀伤精练的经典台词是对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镜头语言;反常规;经典台词
《苏州河》曾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是一部在国外反响很强烈的电影。影片运用粗糙晃动的镜头展现凌乱的苏州河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该影片讲述了四个年轻人的爱情。他们的浪漫与痴情赋予了河流灵性。马达是典型的边缘青年,骑着破旧的摩托车奔驰在城市,从繁华到寂静,为谋生计,也为寻找他深爱的女孩。周迅扮演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女孩:单纯的牡丹和放荡的美美,她们都是悲剧式人物。还有一个是故事中的“我”,美美的男友,自由的摄影师,全剧始终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精巧,凌乱中透着亦幻亦真、模糊暧昧的思绪。首尾呼应使影片更加完整,开头提到河上恋人的尸体,让人一惊,在故事结尾,知道他们是马达和牡丹。整个影片笼罩着哀伤的色调。《苏州河》的语言富有张力,固执散漫的男人话外音贯穿始终,周迅低沉沙哑的音色与电影整体的基调吻合。同时,独特的电影语言叙事风格也使得手法、技巧和电影主题达到了完美统一。
一、敏锐多元的镜头语言
《苏州河》是一部故意塑造不完美的电影,讲述的是不完美生活中的童话故事,但是这种真实而华丽的不完美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美感,这要部分归结于影片中展现的鲜活流畅敏锐的镜头语言。
影片带有偏冷的深灰色基调,但在呈现灯红酒绿时并不吝惜对颜色的展现,反透出腐化的气息。它的画面阴暗而不规则,仿佛天气一直是阴沉的、无阳光的,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具有美感的画面,甚至一些剪辑都是凌乱的。虽然它充满了酒吧、高楼、车辆等城市符号,但是给出的却是俗气的建筑和底层的人民的印象,相信它表达的正是那种残酷的现实真相。它的镜头语言特点不是精致,相反是极为粗糙,总给人一种脏脏的、雾蒙蒙的感觉,而这恰恰就是真实的体现,因为生活中真实的一切正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的。摇晃的镜头反映了寻找的急促感和人心的不安悸动,无论追寻爱情、沉浸于爱情的人们,抑或对物质利益急切渴求的人们都存在这样的心理。
影片开头将近三分钟的镜头运用,展现了娄烨的才华,让观者对影片产生了期待。从水影开始转向水面上浮着的树叶和垃圾,有种“浮生若梦”的暗示,接着迅速在一个镜头里转成仰拍,出现破败待拆的楼房,并伴以拆房工人工作的声效。在这种声效中,哀伤而带有生命律动的音乐响起。然后镜头中出现苏州河边的各种房屋、工地、桥梁和船,透着残破的萧条感,通过不断的或长或短的镜头跳切、摇晃、仰俯调度,我们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表情是不同的,但都带有茫然的宿命的味道,正如画外音所说的那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看到一切生命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流动的注视,它有着作者显而易见的唯美主义想法,实景的丰富使这样的唯美并不走向浮夸和泛滥,而是保持着真实。那些船上的、街上的、桥上的人拥有最真实的姿态与表情,似乎作者也在这种注视中寻找故事的可能性。娄烨在这里将自己对生命的感知与自己的镜头语言完美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反常规”的语言叙述形式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对影片《苏州河》的评语是:“为了影片在电影叙述形式上的实验以及为了影片成功地唤醒那些在现代城市中迷路的人们。”这一评价提炼出《苏州河》语言上最为醒目的一个特征:“反常规”的叙事形式,即混杂使用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和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影片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架构起美美和“我”、牡丹和马达两个故事,在“我”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又不断通过“我”的画外音提示第一人称叙事的不确定性,从“我”不断地自问:“那他(指马达)以前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想想……他以前……也许……”在叙述中,“我”使用了“可能”、“也许”、“好像”这些不确定性的字眼来否定和怀疑自我,到因马达绑架而导致牡丹投入苏州河后则干脆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来讲述马达寻找牡丹的故事,最后又回到“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尽管在作者主观性干预之下,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客观性值得怀疑,然而影片对第一人称的不确定性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质疑。
语言叙事视角发生转变后,画面再也无法保持“我”/摄影机的冷静旁观姿态,叙事的节奏和方向逐渐失控,故事最终在马达和牡丹死亡的场景中结束。影片在语言叙事形式上的割裂表明了“我”的质疑: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从电影观念上来说,这是作者对真实与虚构的质疑,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和主观镜头反映了真实,又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拆解了“真实”,指出了电影在本质上的虚构性。从主体表达上来说,作者对主观与客观之分也存在质疑,两种视角的交替表明作者对绝对性的怀疑。作者的质疑是作者对绝对权威的否定的表现,在否定、对立和怀疑的过程中表达其确定自我身份的渴望。
三、精练哀伤的经典台词
1、对白
影片的一开始是黑屏下一男一女的对话,女声喑哑慵懒,男声有些漫不经心,对话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气息,将观者引入了作者的主观情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显然,美美震惊于马达和牡丹的爱情,并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延续同样的浪漫和执著,可是当她听到回答之后却以“你撒谎”来否定。通过这段干净利落的对白,美美那种在希望和失望中怀疑和否定的情绪被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同时也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哀伤的电影之中。
2、旁白
《苏州河》的旁白如散文电视一般,语言叙述成了其中重要的部分。
“我经常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拍苏州河,沿着河流而下,从西向东,穿过上海。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在河上你可以看到这些人……看的时间长了,这条河会让你看到一切,看到劳动的人们,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我曾经在一条驳船上看到过一个婴儿的诞生,看见过一个女孩子从桥上跳下苏州河,看见一对年轻恋人的尸体被警察从水里拖起来……”
这是电影《苏州河》的一段开场白,这种作为主人公和旁观者的固执散漫的语言叙述风格让我着迷。透过摇晃的镜头和忧伤的语言提醒人们不是在看一条河流,是透过一条河,看一座城市,和发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爱恨。语言简短而精练,不拖泥带水,很自然地将人带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里。
“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我只有回到阳台上去,我知道我的爱情故事会继续下去,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叙事者“我”应该不曾真正爱过,就算对美美也是,即使曾经有过爱情,也只有短暂的一刻。他无法完成马达所做的种种,因为他不是马达,他是个现实的爱情者,他知道他与美美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所以他选择放弃,他将等待下一次的爱情降临。这最后一句也是该影片的精髓所在。通过这简短略带忧伤的旁白,不仅勾勒出作为叙事者的“我”的爱情观,而且还引出了现代人对爱情的思考: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马达一样,当爱人离开时去不顾一切的找寻,整个城市的搜索,还是像最后一样,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许多影评盛誉,从摇晃的镜头语言、“反常规”的语言叙事手法、经典的台词等语言风格方面来看,《苏州河》都是上乘之作。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同样是夹杂着叙述者的旁白,有时候,摄影机在记录别人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迷乱、哀伤、凄美的爱情故事与电影语言的独特风格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正是导演的才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