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剑
2009-04-21杨进发
杨进发
《赤壁》在吴宇森的精心导演下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其中宏伟的场面、错综的关系又一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其中很多场面令影迷津津乐道。对于笔者而言,却对影片中剑的出现印象深刻。尽管出现次数不多,但是却贯穿了整个影片,里面所蕴含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剑的象征意义
影片开始即用一柄铜锈斑斑的古剑通过时间倒流回转到战乱纷飞的三国时期。剑频见于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书以及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诗歌词赋之中,显示着人们自古以来由社会变化而带来的深刻心理变化。可以说古人融剑于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之中形成了内涵深邃而外延宽泛的一个概念。它集中展示了中国武术与儒家君子的风范与文化。
1、剑喻权力
影片中剑代表的意义颇多,其一就是以剑代表着权力。很多影片中领袖往往在战场上高举宝剑以向战士发号施令,此时,宝剑的作用由防身、击敌转化成为发号施令的权利象征。《赤壁》中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时,双手将宝剑授予周瑜,不言而喻,此时宝剑代表孙权授权周瑜统领将帅抵抗曹军之意。由吴侯传下的宝剑无疑代表国君之意,用宝剑可以行使首领行使的权利。
远古时期,武器的设计和制造尚处于初始阶段,为了利于携带和近战,主要使用短兵器。而剑轻便易使且构造简单、容易制造,所以为人们普遍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尤其是骑兵的出现,剑由于身薄而轻,容易折断,不适宜大刀砍杀,面对身着坚盔重甲的敌人,其威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战场上主要的攻击技术手段由直刺变为砍杀,因而“直兵推之”的剑逐渐被刀代替,剑的军事价值减弱。剑在《赤壁》整部影片中实际的军事意义并不大,从两军交锋来看,战场上除了影片重点突出的刘备三兄弟等人的兵器以外,士兵多用长矛、戟、盾牌等长兵器。在战场上刀枪林立无疑长兵器更容易击伤敌人,保全自己,即所谓的“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军队阵形的排列将剑排斥在外,但不可否认,在我国数千年来,剑被誉为“百兵之君”其原因在于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被神圣化了,人们在剑前冠以“宝”字,称之“宝剑”,将剑视作“神器”,统治者得名剑甚至成了君权神授的象征。刘长卿诗《宝剑篇》“自然神鬼伏,天子莫空弹”,谭用之诗《古剑》“铸时天匠待英豪”,隐隐表明了这种意思。三国袁绍梦见神仙授给他一柄宝剑,醒来后果然发现宝剑就放在卧室里,取来一看,剑上铸有铭文“思召”二字。剑明明白白是授命的象征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尚未发迹前,在南阳鄂山得一把宝剑,上面的铭文为“秀靶”,后来刘秀果然得了天下。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剑既是武、武功、军事、尚武精神的象征,又象征着权威、威仪。
2、以剑喻人
《赤壁》中,多次用剑喻人,其象征意义也很明显。其中,小乔与周瑜燕好过程中,镜头转换到墙上的两把剑,其意指双剑合璧之意。孙权为了排斥争议,以示抗曹决心已定的时候,拔剑砍去桌角,并当场表示如若再说降曹者如同此桌,一是显示自己决心已下,不可更改;其二以决绝的态度向众大臣显示如有违抗后果如桌。
古人多用剑来喻人、喻志。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第六十一篇,即比兴寄托,用剑喻人之意:“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曹操、曹丕多次用剑喻人,借此寄托他们积极用世的思想。后世李白“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宁知草间人(诗人自称),腰下有龙泉”“拔剑击前柱,惩歌难重论”“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诗句通过剑强烈地表达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披露他疾恶如仇的侠肝义胆。陆游的《长歌行》中“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将剑看做有血有肉有情之物,甚至比作壮志未酬的自己,有力地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此可见,古人多以剑喻己,表达积极入世、报效国家之意。3、剑喻武术或军事影片中多处出现谋士文人佩剑的镜头,在当时文人佩剑其意不在防身,而是暗喻武术、武功的意思。号称“诸器之师”的剑最初寓意即是武功或者军事。史载东汉三国时代战乱不止,盗贼纷争,人们往往挎剑以自保。后来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不但王公贵族均备名剑,甚至文人贤士也以佩剑为荣。当时文人墨士佩剑以展示对文武双全的追求,当时的名士蔡邕曾诗云:“斌斌硕人,待我以文。”其中的斌字即指文武双全。古人说:“兼资文武,出将入相。”三国魏晋时代文武出现结合的现象。“横槊赋诗”的曹操,“妙技过曲城”的阮籍,可以说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当时的名士不仅文章华美而且武艺超绝。此时逐渐淡出战场的剑逐渐成为武术或者军事的象征。无论当时还是后人多以剑喻志,如宋人陆游用剑代指武功或军事:“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
二、剑的哲学意蕴
1、剑中显示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意识
赤壁中多次运用剑,以剑写意是因为它融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社会学于一体,通过剑的运用可以传达众多的意蕴,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强的整体意识。影片中曾用周瑜练兵期间为牧童修笛的细节,以说明周瑜颇通音律,同时通过曹操之口显示周瑜既通音律又懂军事,从而展示艺术与军事的互通,展示出周瑜把握时局的能力。另外,影片在诸葛亮与周瑜的交流中,没用通过特殊语言的交流,而是借助周瑜的琴声中疾如骤风的节奏与气势恢宏的旋律展示出他的杀戾之气与必战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意识,常常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用整体的观点,把握世间万物。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像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怅然生机,它是对其整体性的一种观点,也是对人类私欲偏见的一种超脱,对精神怡然自得的一种提升”。
2、影片中通过剑展示出极强的传统艺术之美
剑在影片中实用价值不大,但是通过剑的造型与剑术精妙重在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很早以前剑术就逐渐由实用转变为成为艺术性极强的一项运动。《鸿门宴》中就有著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剑术和艺术能结合在一起主要是由于剑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剑术荟萃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净化了的技击动作,运动的节奏感是很强的。运动的节奏和舞蹈的节拍融合无间,这是很自然的事。《吴越春秋》曾经记载了越女擅长击剑的故事,其中论剑一段,很好地说明了剑术艺术化的原因。
越女曰:“妾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在这里,阴阳、刚柔、动静、内外、虚实、快慢、攻守等的辩证关系都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示出了现剑术的这种特点,到后来越是演变成为多种套路,其节奏感就越强,节奏感越强,其艺术性也就更为突出。
三、结语
《赤壁》作为一部军事大片,其中兵器出现场景极多。总体而言剑出现场面相对较少,但是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多用剑及剑术以寓意权利、武功、人物等,并体现出极强的哲学意蕴,不失为展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