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英雄自本色
2009-04-21褚艳红
褚艳红
吴宇森的贺岁大片《赤壁》(下),以庞大的阵容,豪华的制作为影迷献上了一份完美的贺岁盛宴。尽管也有许多观众质疑和批判,但依然不能阻挡它的热映,其中“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精彩战争场面之宏大令现场观众唏嘘惊叹,而一直备受观众期待的“小乔”、“周瑜”和“曹操”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演绎,则令观众回味无穷,而“吴武”幽默台词也好好的幽了大家一回。毋庸置疑,《赤壁》作为贺岁大片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肯定。笔者认为《赤壁》主要张扬了乱世英雄的风采,尤其是张丰毅对曹操角色的演绎极为精彩,彰显了曹操形象的审美内涵。虽然有许多情节导演进行了大胆的虚构和夸张,但依然未改曹操本质之真实,笔者认为影片从军事才能、诗文风采、情感世界、奸诈本性诸方面展示了曹操乱世英雄的本色,表现了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一
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但从《捉放曹》《赤壁之战》等戏剧、影片中,曹操却是打败仗的常客。对国人而言,曹操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反面角色。大多数人对曹操的了解都来自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全书的主题是“扬刘抑孙曹”,因此对曹操的描写难免有不尽不实之处,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透过《三国志》《魏书》等史书,可以肯定,曹操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天才和英雄,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汉末动乱,军阀混战,曹操自聚兵马,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他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征服了袁绍、袁术、刘表等劲敌,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从而统一了北方,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官渡之战,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采用烧粮草的战术,以不足七万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成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如诸葛亮所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长于选将料敌,善于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赤壁一战,是曹操一生中败得最惨的一场大战。但从影片《赤壁》(下)中,我们依然看到了曹操八十万大军声势之浩大,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士卒之活跃。尤其是蹴鞠一场戏,设置非常精彩。撇开孙尚香和孙树财的爱情故事,从孙树财带领的一帮踢球的士卒那矫捷的身手、昂扬的斗志、乐观的脸庞以及围观者的喝彩声中,足以反映出曹操张弛有度,治军有方。江面的大船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样用铁索封死,而是开合自如,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设置,是曹操关于分船的询问,士卒专门表演了分船的过程,曹操看后非常满意,足见曹操精通兵法,对大船连为一体的后患有清醒的认识。赤壁大战用火攻,影片中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都想到了,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曹操之所以失败,乃为情所困,喝小乔一杯茶却误了发兵的最佳时机,最后一败涂地。影片这样安排情节,既暴露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的一面,也对曹操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因此《赤壁》一剧这样安排情节也显示了曹操傲视群雄的气度和军事才能,展示了曹操的英雄本色。
二
曹操不仅武略泱泱,而且文采滔滔。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于戎马倥偬之际,鞍马为文,横槊赋诗,现存曹操诗歌二十余首,文章一百四十余篇,是建安诗坛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为建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曹操诗歌表现出雄奇的魅力,李白称颂“蓬莱文章建安骨”,曹操正是建安文章慷慨风骨的典型。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乘船查看水寨,当时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不过这仅是小说的杜撰而已,有学者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赤壁之战大败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因此作《短歌行》抒情言志。
在《赤壁》影片中,导演借鉴了《三国演义》的说法并进行了改编,删去了刺死刘馥这一煞风景的场面。通过张丰毅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吟诵,表现曹操思念贤才、豪情满怀、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尤其是诗歌最后一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通过特写镜头,张丰毅所饰演的曹操满脸霸气,坚定不移地说:“我们一定要拿下赤壁,攻下柴桑!”通过音响与画面的巧妙组合,生动地再现了曹操雄视古今、睥睨一切的英雄气概,再现了曹操当年的大气魄大手笔。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曹操是一个本色英雄,其诗歌也表现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的气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虑,想写便写出来”,“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曹操以博大的胸怀,古朴的笔法,一扫汉代儒生写诗作赋动辄援引经义的习气,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了丰富复杂的征战生涯和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诗歌中始终贯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坚不可摧的乐观精神。宋人敖陶孙评其诗曰:“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翦伯赞也称曹操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
《赤壁》反映了曹操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小乔的美人计虽是杜撰,其主要目的是显示小乔为周郎分忧解难的一腔痴情,但小乔只身入曹营,并言之凿凿自己一定会平安归来,则从另一面反映了曹操的温情念旧。曹营之中小乔和曹操讲述儿时往事,曹操军帐中悬挂着小乔的巨幅画像,大战在即和小乔悠然地品茶竟毫不设防,都显示了曹操对自己所爱的女人,感情是何等的信任与执著!当然这个情节是影片中的杜撰,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对于自己身边的女子,也往往以真诚待之。据《魏略》记载,曹操长子曹昂阵亡后,其养母丁夫人悲痛欲绝,屡次数落曹操:“将我儿杀死,都不复念!”“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纺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日:‘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日:‘真诀
矣。”虽然曹操生性脾气暴躁,但此时诚心诚意的言行和失望怅然的表现,说明他为挽留丁夫人、求得丁夫人原谅所做的努力。以至他临终之时,还曾言:“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言语之中更表露了对丁夫人的愧疚之情,表现了曹操温情慈爱的一面。
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赤壁》(下)还表现了曹操体恤士卒、爱兵如子的情怀。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曹营士卒因为水土不服,病倒很多,曹操前去探望,关心地询问病情,并亲自给士卒喂药,告诉士卒,一定会亲自把他们带回去。对士卒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他深为理解。他给士卒讲了自己的小儿子曹冲的故事,讲儿子是如何的聪明,如何懂事,因体弱多病,总是忍着不让前去探望的父亲操心、挂念。张丰毅的演技的确炉火纯青,他那坚毅的眼神、低沉的话语、颤动的双唇,把长年征战及聚少离多的父亲对儿女的殷殷思念表现的细腻而又含蓄。士卒静静地听着,也深受感染,曹操的感情投入,也换来了士卒的拥护和爱戴。在曹操离开他们时,士卒撑着有病的身躯不约而同相送丞相到军帐外,并大喊“我军必胜”的口号,的确感人至深。笔者认为,《赤壁》一剧把曹操的儿女情长演绎得淋漓尽致,曹操对小乔的温情与信任,对士卒的理解与爱护,对儿女的慈爱与牵挂,让这一角色更具有了人的本性,更增添了曹操的人格魅力。
四
曹操本性奸诈,在戏剧舞台上,曹操被勾画成白脸奸臣;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更是“奸”的典型,作为文学长廊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其奸诈不仅在中国文学中为仅见,放诸世界,亦难逢敌手。他首先收编黄巾起义部队从而得到了称雄北方的军事力量,又利用汉献帝的旗号号令天下,从而得到了称雄北方的政治资本。再利用广大士大夫阶层对汉庭的传统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杰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曾用“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离间刘备与吕布的关系以削弱敌方势力;曾以割发代首来镇服军心,严明军纪;曾想尽办法杀死苟或、苟攸和崔琰,以铲除做魏王的障碍;曾礼葬关羽首级,以便在蜀吴打起来的时候从中渔利………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俯拾皆是,足以表明曹操的奸诈狡猾。
在《赤壁》(下)中,曹操的奸诈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曹操明白自己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而枉杀了水军统帅蔡瑁、张允后,把这股怨气转嫁到迂腐的书生蒋干身上,筵席间不动声色鸩杀蒋干,充分显示了他的狠毒。更为甚者,曹营有大批士卒死于伤寒,为避免疾役流行,名医华佗建议烧尸。但曹操却不同意,他命令把这些尸体摆满数只小船,顺水漂向东吴,从而导致疾病在东吴进一步蔓延,足见其奸诈残忍的用心。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为了自身的利益,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往往是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曹操如此,刘备、孙权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正如影片中所说:“战场上哪有什么朋友,明天,他就是你的敌人。”曹操作为一个乱世英雄,在罗贯中的笔下,其性格中奸诈、狠毒、极端利己的一面被刻画的更为鲜明突出。诸如误杀吕伯奢一家,为报父仇而屠城,借粮官之头以安军心等等,再加上曹操的政治野心,自封丞相,自封魏王,许田之猎代天子受贺,因衣带诏大肆杀伐等,使他成为历史上野心勃勃、谋朝篡位的奸臣典型。《赤壁》一片中也有这样的场景表现,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曹操又被周瑜剑抵咽喉,远处孙权已是箭在弦上,曹操命在旦夕之间,依然气焰嚣张,色厉内荏,高声呵斥:“跪下!你们都是反贼,罪不容诛!”曹操凭的就是汉献帝这张王牌。如果我们抛开封建正统的角度,站在新的时代立场重新审视,曹操的奸诈中依然有傲视群雄的气度。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而刘备和孙权不管打着怎样的旗号,采取怎样的手段,其实他们和曹操的政治目的一样,都是想消灭对方,建立自己一统天下的大业。刘备和孙权的性格中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弱点,只是作者没有大加贬斥而已。在《赤壁》(下)决战天下的主角中,其实是曹操与周瑜、诸葛亮的交锋,而孙权、刘备则成了配角,在三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曹操的成就也是孙权和刘备望尘莫及的,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曹操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综上所述,《赤壁》(下)中展示给观众的曹操形象的确是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的艺术形象,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谋略过人的统帅,又是一个才华横溢、儿女情长的英雄,还是一个本性奸诈、残忍狠毒的奸贼,影片对曹操形象既没有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也没有把他塑造成完美的英雄。尽管其中有些情节同历史颇有出入,但通过作者和导演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在演员的精彩演绎中,再现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的历史本色,其乐观自信、豪迈阔大、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也蕴涵着时代特色。笔者认为这一形象是塑造得最为深刻、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值得我们去反复地思索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