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回忆多些纯真与快乐
2009-04-21陈鑫莹
陈鑫莹
让美妙的旋律演绎丰富的生活
故事一:汽车里坐着一群去春游的孩子,为了活跃气氛,一名音乐老师提议唱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预备唱!”孩子们拍着手开始唱起来。开始声音还挺响亮,唱唱就没声了,一问是不记得歌词了。没事,再换一首,可一连换了好几首,结果都一样。更可气的是,这个活动没坚持多久就变成聊天的聊天,吃东西的吃东西,毫无团结可言,唱歌成了老师的个别表演。
故事二:六十年前,当少先队的前身共产主义儿童团在闽西苏区成立时,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苏区团中央不忘立即给孩子选定《时刻准备看》作为儿童团的团歌。“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儿童团……”这首简短、有力的歌博得了孩子们的极大喜爱。有一位女战士在一个村子里教唱,她唱一句,孩子们学唱一句,越唱越有劲。结果,村里正在吃晚饭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正唱歌的女战士周围,不由自主都兴奋地唱了起来,顿时吸引了许多孩子要求参加儿童团。它像号角一样召唤了孩子们。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通过唱歌教育少年儿童,是党的宣传工作传统。
故事三:我想起了我的少年时代。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校园里捡到了钱,伙伴们都会一边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一边蹦蹦跳跳地把钱交给老师;夏天没有电视看,坐在院子里望着静悄悄的月夜,唱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秋天到了,为了让我们写出精彩的作文,语文老师带我们来到农村,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那时的我们总会在特定的场合唱出各种各样的儿童歌曲。而且还能一字不漏地将这些歌曲背唱出来。事隔今日,都无法忘怀。
为什么音乐对于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会有不同的反映?又在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校园里极少听到学生们整齐地歌唱,有的只是琅琅的读书声和嘈杂的课间吵闹声。学生们没有集体歌唱的激情,也没有在除了课堂以外集体歌唱的习惯。习惯哪里来?需要培养。怎么培养?
我们应该借助少先队这个载体,充分发挥音乐独特的教育功能,适时抛开书本,离开教室,经常组织不同的活动,让音乐围绕在孩子们的身旁。在优质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精神生活!久而久之,我们的集体会因有音乐而变得更团结,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中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让快乐的音符炫出活动的精彩
孩子的生活需要音乐,少先队的集体更需要音乐带来欢乐和激励。在少先队的各种活动中,无不需要音乐的伴随,这可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在通过音乐文艺表述主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方面的修养,并易为孩子接受和喜爱。
故事四:为了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的节日气氛,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少先队大队部举办了合唱比赛。国歌、队歌、校歌是必唱歌曲,另外一首歌曲自选。在准备合唱节目的活动过程中,很多班的辅导员都问同一个问题:选什么歌?我知道老师们的意思。大多数班主任是想让自己的班有出色的表现。想唱的歌与众不同,却不知道要唱什么。我就问学生:“除了书本上的,你们还会唱什么歌?”“《两只蝴蝶》。”不知谁喊了一声。这可不得了,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那个陶醉的情景真是没法形容。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听到的全是一些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令人惊讶的是,挺长的歌词,孩子硬是背喝得一字不漏。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经常辅导孩子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在挑选歌曲时就犯难,他们会唱的儿童歌曲少得可怜。一些经久传唱的儿童歌曲他们甚至还没听过。
在电视歌曲、网络音乐、各类媒体充斥的今天。各种音像资料铺天盖地,歌坛看似繁花似锦,确是杂乱无毒。为什么流行歌曲在孩子们中唱起来朗朗上口,如数家珍,而唱起儿童歌曲或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却结结巴巴。勉为其难呢?原因在于流行歌曲大家耳熟能详,走在大街上,每一个商店的音箱里传出的都是最流行的歌曲,大多数人哼的也是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就像病菌一样遇到适合传播的空气,迅速蔓延,来势汹汹,无法抵挡。我们的儿童歌曲只能“暗无天日”了。
其实,几十年来,我国作曲家热情地为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丰富了少先队的生活。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多么幸福》《娃哈哈》《一分钱》等等都是几代少先队员曾经传唱过的,很具备儿童性格特点,抒情、激动、幽默而活泼。这些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正义感与高尚情操。这些歌曲曾经给多少人留下了快乐而美好的回忆。新时代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如《七色光之歌》《拨浪鼓》《跨世纪的新一代》等及那些动画片的主题歌。
夏日将至,那满野的芳草清新活泼,映日荷花欲流异彩,闪烁希望之光的晶莹露珠缀于一切载体之上。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给孩子以真正的快乐,让快乐与纯真去伴随着他们人生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