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课中情感教学模式的应用

2009-04-21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内在美美的教学活动

董 红

情感教学模式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如何构建情感教学模式,成功地运用这种模式驾驭课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大自然的莺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学生会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情感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此外,呼唤学生的情感也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人手,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火车开了》这首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火车声音、行驶状态的印象并加以模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这首歌曲的教学活动。

二、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的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的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地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较胆怯,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来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

三、情感外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如《小鸟,请到这里来》这首歌曲,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感,感受到歌曲的内在美,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森林的画面,配以悦耳的鸟鸣,营造一个与音乐相符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随音乐在“森林”中即兴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鸟,随旋律在“天空”自由飞翔歌唱;有的学生张开小手表示花儿盛开;有的学生扮成小树,在微风中自由摇曳……学生边听边舞。完全融入音乐之中,把歌曲的内在美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构建情感教学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音乐体验和音乐表现的能力,最终达成让学生喜爱音乐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内在美美的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好美的雾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