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服务
2009-04-21邵明道
邵明道
科学探究是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目标整合的有效途径。
科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角色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探究中,教师的角色与一般教学组织形式中的教师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树立“教育即服务”的意识,做好“公务员”,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服务。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活动才会充满温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才会有一块适宜生长的“息壤”。
一、“公务员”——准确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追求尊严、追求成就、追求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教育者只有真正树立“教育即服务”的观念,主动自觉地为学生服务,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人格独立、主动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科学探究活动才可能成为学生科学素养不断增长的平台。
平等的课堂交往行为形成,绝不是仅凭几句好听的口号、几场感人的报告所能促成的。矫枉需过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从高高在上的教授者、仲裁者、监督者变为仰视学生的“公务员”,这样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公务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二、学生需求——服务的前进航标
教师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公务员”,从大的角度而言,应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一次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则应努力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科学探究强调亲历和体验,引领学生真刀真枪搞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探究的主体。科学探究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适当的指导。这里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这里的指导可谓是一种服务。
江苏省名校长芮火才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校正的过程,是单一与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如一位教师教学“金属”一课时,课始,教师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金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性质。大家说说,金属有哪些性质?”学生们议论纷纷,说出了“金属能发光、能传热、导电、被锤易变形”等假设性结论,然后根据意愿分成几个小组,开始了兴致勃勃的研究。这节活动看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但笔者却认为,学生提出的“金属能发光(金属光泽)、导电”等都是他们在过去科学课学习中已经形成的认识,并不是假设。教师将学生已有的认识作为假设并要求检验,是一种重复无效、浪费时间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并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活动预案实际上建立在自己主观想象的基础上,是以教师的意愿为出发点。类似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前已成为一种时尚,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服务学生,就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然后从学生的意愿出发,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
三、关注差异——服务的核心所在
因为先天遗传和所处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发展状态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只对发展状况良好的学生存在积极的影响,对一些发展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它同样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活动中的弱势群体,随时观察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关怀,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给每一个学生分享与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还应给予特别的关照与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如在一次市级观摩课《连接电路》上,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表现得十分活跃。这时教师让一女生汇报她的实验结果,也许是过分紧张,这个女生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教师亲切地看着她说:“张燕燕同学设计的线路真是太好了。你想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吗?”女生高兴地走到教室前面,在线路演示板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成功者,这位教师给了这位女生另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因此就给了她一个快乐、一个信心、一个希望。
四、意识培养——服务的终极所求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妙、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学知识外。更重的是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为只有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学生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平时生活中的一切,才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要求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作为教师来讲,更应成为学生的典范。著名自然特级教师张洪鸣校长所讲的实例给我们以启发。张校长发现他们学校有一棵“S”形泡桐树,他就抓住它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研究。经过研究发现,80年代,东山宴小教室都是平房,那棵“S”形泡桐树就种在教室的北面,接受到南面的阳光很少。只有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才有西北方向的阳光照射过来,所以树干就往北面生长;而等到它透过屋顶后,南面阳光比较充足,它就往南面生长;但80年代后,教室进行改造,由一层楼变成三层楼,南面阳光又被挡住了,它又往北面生长了,所以就形成了“S”形树干。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中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张洪鸣校长眼里就成了有结构的材料,这就比我们平时单纯拿两棵植物来做“向光性”实验有意义得多,对学生的影响也大得多。学生从这一研究中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一定会在张洪鸣校长的影响下得到提升。张校长这种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的优质服务,很值得我们效仿。
科学探究是一种极富教育价值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平台。教师以服务于学生的“公务员”形象出现,不仅有利于人文化的教学氛围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上的作用。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本文研究尚浅,还需众多科学课程教师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