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2009-04-21崔寅生
崔寅生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教师应营造各种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宜发展的“温室”。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草丛中去寻找小动物,头一天晚上恰好下过一场大雨,学生在地上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研究蚯蚓的热情。于是,我问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去。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及时加以呵护,想办法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内心的需要。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先将一个大塑料袋装满空气,然后很郑重地拿出来让学生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在学生讨论后,再向他们说明里面是新鲜的空气,并将它放出来作为一件贵重的礼物给全班学生分享。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初步感受到空气的“贵重”,产生对空气的研究冲动。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因此,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教师的引导才会产生效果。
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申明白很多事物都值得研究。如探究《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一棵大树的各部分及其地下的生长情况,然后在组织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具体想要探究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可以研究它;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探究的基础上的。
2、探究的过程要进行适当的猜想。提出科学的问题。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进发出的智慧火花,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必要和价值。
3、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重点。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很多,在一节课内无法全部进行有效的探究或指导。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有重点地进行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蝗虫》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蝗虫有毒吗?”这一问题并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所以教师问:“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去知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可在课后采取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究。这样通过简单的几句对话,既保护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延伸了课堂内的探究,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便于有重点地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三、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主动参与。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只对活动本身的操作感兴趣,对活动中伴随出现的现象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却忽视了。而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学生间互相协作,对活动过程进行细心的观察。并仔细记录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学生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前提下。才会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各负其责,使整个探究活动井然有序。取得实效。
2、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只有让学生通过手脑合作,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知识才能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如果没有实践,探究就无从人手。如教学《磁铁》这一课时,许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尽情地“玩”磁铁,并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主题上,提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等问题,在学生充分汇报的基础上,就能很顺利地让学生得出“磁铁能吸铁”的结论。由于结论建立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四、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应进行悉心指导
1、选择探究问题的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将三瓶大小、形状、盛水多少不同的容器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在让学生自由玩后问:“你想知道什么?”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你们提出的问题都不错,但请大家注意,根据课堂内我们现有的探究材料,你们认为研究哪个问题比较可行呢?”在组织学生讨论后,使学生学会从探究材料的联系中去选择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舍去无关或无意义的问题,合并相似的问题。重点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优先探究。这样做,教师一方面保护了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探究目标的选择能力得以发展。
2、选择探究方法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在《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活动中。在统一了水的量后,学生提出了用手抓、用秤称、用汤匙“舀”等量取食盐的方法。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第三种方法最可行。并且统一注意点。这样,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选择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了量的标准要一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肃性,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3、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爱”。
一次听《蚂蚁》一课时,学生们相互汇报着各自搜集来的有关蚂蚁的资料。一男生说:“我听说蚂蚁还会游泳呢。”他的话音未落,学生们就你一句我一言地争执起来。这时,教师说:“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光靠同学们这样争执是无法得到正确结论的,你们想想看。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做试验验证。”于是,教师拿出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的蚂蚁,把它放进水槽里,开始做试验。当学生看到蚂蚁在水中运动得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慢时,突然有个学生轻声说了一句:“快把蚂蚁捞出来吧。”这时,距水槽最近的学生几乎同时把手伸进水中,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小蚂蚁。此时此刻,学生们对蚂蚁的同情、怜悯、不忍伤害小生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活动,我觉得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一次难忘而深刻的教育。
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立足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如果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实现教育走向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就轻而易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