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生活 “保存”情趣

2009-04-21林伯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链接教室生活化

林伯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那么,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呢?

一、营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小学教室里课桌摆放整齐,优秀作业栏、文章评优栏、图书角、知识角等等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前后两块大黑板上写满了学习内容,整个教室体现出了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竞争意识。然而,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教室的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应集思广益,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学生们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种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在红红的花丛中、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在丰收的原野中、在雪花的祝福中诵诗读文、学习语文。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以《海滨小城》为例,当我教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在周末,到大街上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回来后,学生再写《戴云小城》。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扩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三、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一)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联系家庭生活学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我们可以利用孩子想当老师的心理。让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学生回家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又如,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设计一下服装的广告;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读读写写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进一步来讲,在家庭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从商品广告到家庭产品说明书,无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呢。

2、联系班级生活学语文。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舞台。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小广播,可以安排同学轮流“播报”当天的新闻趣事;班级黑板报,可以组织同学竞争“出版权”,入选的同学要精心设计,出好黑板报;落选的同学则要“吹毛求疵”,寻找黑板报上的错字别字、病句错句。从中共同提高;班级书画展,可以组织同学竞选书画展的解说员: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这样,既增进了老师、同学之间的情感,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又如,寒假刚过,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上学,我就问学生:“压岁钱得了多少,你是怎么花的?”然后让他们去了解其他人是怎样花这部分钱的。最后说说你觉得怎样花比较好。此外,教师还要善于结合地方特色,发现校外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实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火烧云》一文,很多时候,学生放学时都是沉浸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的,可是又有几位同学认真地去观察过夕阳呢?去领略过夕阳的美丽呢?去感受过夕阳下城市与村庄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天空云彩的变化,了解云彩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体验。如教学《春》一课。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去欣赏春天美丽的鲜花,抚摸娇嫩的春草,聆听泉水叮叮咚咚的响声……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他们感受的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世界。

猜你喜欢

链接教室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