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研究
2009-04-21马晓燕
马晓燕
美国语言学家·B·科斯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与社会密不可分,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个学校的生活是具体的,这些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而且是必需的资源,因而这又是“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传承、发展、创造民族本土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转换所向披靡,这是因为,这种转换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是一种进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了农耕文化的文明创造。它们是数千年的历史阶段留下的巨大财富。”本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无根之木会枯死,无源之水会干涸。本土文化的衰落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一旦散文化的书面历史替代了世代传诵的歌吟,歌吟中的先王之志就从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消失了”。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开发“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创造自己民族本土的文化,把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放到一个更宽更深远的人类文化格局中去认知、发现、理解,更好地梳理、继承、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二、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往往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但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国家课程的意图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彻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他们应该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干的机会。走向校本。将最终导致每一个人走向自己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更大地激发自身的创造热情,从而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向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教学、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仅仅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现在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教师在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后将获得专业的成长。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土文化知识是深深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知识。是学生切实体验到的知识,对学生理解系统的科学知识,更好适应本土社会生活,服务和建设本土社会,是极其需要的。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来说,本土知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是本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本土知识构成了本土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在本土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中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本土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直接来源是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的,它为全体学生提供各方面发展的机会和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拓展为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知识、能力等也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会大大增强。随着学习内容的拓展和更新,随着学习态度的扭转和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会产生巨大的改变。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如何获取和筛选信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校本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小组学习、调查研究等将成为学习的常用方式。在这种主动、多元的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五、关注学校的特色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扬长避短、因“校”制宜,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被充分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灵活和多样。
教育具有传递、更新乃至活化文化的功能。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应该承担起传承、更新地方本土文化的重任,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无疑应该成为实现地方本土文化教育价值的有效形式。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合理的本土文化课程模式,无论对于文化自身的保护、传承还是对生存于文化母体中的人的教育、培养来说。都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