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思,才有所获
2009-04-21朱锦云
朱锦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一、在比较中反思,优化策略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这是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法的优势。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的过程中,出示例题“15-9”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说:“从15往前倒着数,15、14、13、12、11、10、9、8、7,所以结果应该是6。”有的学生摆了15个圆片,拿走9个,剩下6个;有的学生把15分成10和5,10-9=1,1+5=6;还有的学生想加法:9+(6)=15,15-9=6……面对学生众多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把优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接受的、喜欢的算法。
二、在联想中反思,发现联系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似?”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的商。除法里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商不变。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理清了分数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除法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网络,使原本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
三、在操作后反思,总结方法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增加以下环节:
师: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组在活动时,安排1、2、3号同学操作,4号同学记录,我们觉得这样做速度快、效果好。
生2:我们组在探完前先安排分工,这样比较节约时间。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好。
生3:我们小组首先测量了三角形的所有边,计算时才发现有些测量的数据根本用不到。我认为。在操作前要认真思考好方案,再进行操作,避免浪费时间。
师:对呀,在活动前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方案,合理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对知识本身反思,还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反思,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有效探究的方法。
四、在回顾中反思,提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仅仅停留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解决的层面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和操作,每个学生参与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随后让学生回顾怎样进行计算的,学生知道把两个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这时,教师追问:“怎么会想到通分呢?”学生想到同分母分数加法已经学过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熟悉的问题再来解决。”教师继续追问:“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到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这样,学生在回顾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超出了这节数学课本身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构建反思课堂,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在反思中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反思中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