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口算教学

2009-04-21胡玲琴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铺垫口算箱子

胡玲琴

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与传统的口算教学并不矛盾,如能在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做好适当铺垫。注重算理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去理解算法多样化并引领学生注意算法策略化,这样学生的数学认识与思维水平就能得到发展。我以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的口算基础课为例做一些粗浅的探索与说明。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

传统的口算教学重视旧知识铺垫,直截了当地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扫除思维障碍,但这样的复习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学的引入部分更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过分地追求花哨的情境,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我认为铺垫很有必要,但应适度,情境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头,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的有效结合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授课效果。

例如“9加几”的口算学习,我以观看运动会,获得运动会入场券为主题情境引出关联的旧知识进行复习:“9+():108+()=107+()=106+()=105+()=1010+1=10+3=10+8=10+6=10+5=”,以上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凑十”有一个浅表的印象。学生于参加运动会获得入场券的场景中,学生兴致勃勃,愿做乐做,学习积极性强。

二、加强算理教学,掌握算法依据,引导学生算法策略化

算理简单地说是算的一种道理、想法,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或书写格式,是计算的方法、程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脱离算理而理解的方法是暂时的、不牢固的。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人“法”,以“理”驭“法”。

我在本课中是这样教学的:课件呈现情境,运动场上后勤服务员正在数牛奶,图:一个可装10盒饮料的箱子只装9盒。外面还有4盒。

师:这里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谁能说说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1:9+4=13,我是一个一个数的,l,2,3,…12,13,所以一共是13盒。

生2:我算的也是13,不过我不是这样数的。箱子里已经有了9盒。我就从9开始,接下去数,10、11、12、13。

生3:老师,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饮料是10盒一箱的,把箱子外的饮料拿一盒放进箱子里,箱子就变成了一箱。一箱加上外面的3盒,一共是13盒。(生边说边演示,下面学生纷纷拍手表示认同。)

教师请学生反复复述,并要求全班同学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在操作中学生逐步体验到凑十计数的优越,慢慢地理解并接受“凑+法”。

师:谁能看着9+4,再来说说这样的算法?

学生脱理具体情境说明算理,逐渐体会“凑十”计算的模型。教师继续安排学生相互说,进一步强化感知。

在“9加几”的口算教学中主要是“凑十”法教学,我们不能以追求算法多样化为主要目标,而要把引导学生理解“凄十法”算理作为教学重点。在反馈多种算法时,一旦出现“凑+”的做法,教师就应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个方向,而不要让学生沉迷于挖掘其他算法。其实理解了“凑+”的算法后,学生就能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比较以上三种算法后学生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凑十法”进行口算。

三、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

传统的口算教学在学生掌握算理后,往往是通过反复训练、题海战术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学生感到乏味,学生会算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遇到困难。

我在上课例中通过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做个小小计算员,让学生去算算参加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人数。用图片出示,算算除牛奶以外的其他食品数量,并说说怎样算的。这样练习使实际应用与技能训练有效融合,学生兴致高,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口算的生活应用性。

我认为口算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更是学习简便计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望广大教师对口算教学充分重视。

猜你喜欢

铺垫口算箱子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我的年度汉字
——宅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一模一样的箱子
智趣
领个箱子去街上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