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出兴趣 读出情趣 品出乐趣
2009-04-21李国强
李国强
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但要敢于“放”,更要巧妙地“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读出思考,读出情趣,获得真知。那么,怎样才能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扶出兴趣、读出情趣和品出乐趣呢?
一、创设氛围,注重引导,让学生读出兴趣
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读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朗读,读出文字中饱含的情趣和乐趣。
1、妙用范读,激发朗读兴趣。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优美的语境中,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爱如茉莉》一课教学时,教师以舒缓、柔和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平淡却又朴实的爱的意境中:爸爸出差归来时,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阳光明媚的清晨,爱是爸爸和妈妈紧握的双手;深夜的病房里,爱是父母之间的心有灵犀的关怀……爱元处不在,就像茉莉的缕缕幽香。学生在范读中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朗读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化“被动”为“主动”。
2、巧用插图,提升朗读情趣。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彩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构图精巧。让学生给插图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可以提升朗读的情趣。《月光启蒙》中的插图为月光下母亲给“我”讲故事、唱歌谣的情景,画面中的母亲与“我”的神情、动作极其生动,深蓝的夜空、皎洁的明月、朦胧的树影更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美。教学时,我先挑选了几段节奏不一样的乐曲,让学生听了以后选择哪一段音乐最适合给这幅插图配乐。然后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接着又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样就使得朗读变得充满情趣和乐趣。
二、突出重点,扶散难点,让学生读出情趣
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每篇课文中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点拨,扶散难点。凸现重点,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句子的内涵。
1、抓住关键字词,设计填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词,就是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字设计填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入情入境地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
2、运用多种比较,把握情感。比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不同句式、标点、用词的比较等,通过比较能更好体会人物的情感。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朗读富有激情。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一段话: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吏书!”这段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反映了司马迁完成史书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他把事业看得比个人荣辱更为重要。抓住其中的反问句“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将它改为陈述句,反复朗读比较,体会到反问句更为强烈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朗读中也就更好地把握好了语气。
三、关注方法,灵活迁移,让学生品出乐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朗读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方法,内化文本语言,从而达到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1、科学评价,明确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确立科学、规范的朗读评价标准,并训练学生运用这种标准在课堂中进行评价,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灰椋鸟》时,一名学生朗读完后,我请其他学生评价。先评:读得正确不正确?为什么?通过发言使学生意识到正确即要徽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再评:读得流利不流利?为什么?评价中明确要读准停顿,注意语气轻重缓急。最后评:读得有没有感情?懂得要在读中融入自己所体验出的情感。如果将评价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套不断提高的。
2、内化语言,迁移运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把学过的课文背诵下来。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美文佳句,在习作中也尝试借用或引用学过名人名言和诗词名句,不仅使文章语言有了神韵,有了文采,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也由此体验到了朗读带来的快乐。
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培植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朗读的能力,一定会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品尝到朗读的情趣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