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冷思考
2009-04-21陈斐
陈 斐
随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和语文新教材的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根本上开始了语文的课程改革。在这改革热潮中,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是: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论例,其大意如下:
两个犯罪嫌疑人被警察追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他们有三种可能:第一,死不认罪,最后也确实找不到他们犯罪的证据,这样一来他们将无罪释放;第二,主动认罪并检举揭发同伴,只判3年刑期;第三种可能就是自己死不认罪。但被同伙揭发并证明有罪,这样一来你就会被判10年。被分开关押、分别提审的罪犯会选择哪一条路呢?结果,绝大多数会选择第二条。
为什么绝大多数会选择“交代”呢?因为无论对方如何选择。从逻辑上讲。第二条是最佳选择。“无论别人选什么,第二条是最有利于自己”的心态,其结果是使大家更糟。
目前,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家长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每位教师、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考取大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综合素质比较高。但是,面对语文课程改革。不少教师或家长担心:别的学校或别人的孩子搞应试,而我们学校或我家搞教学改革,这样的风险太大了。因此,不少地方,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不热心,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关心。这必然会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展开造成一定的障碍。纵观历史的众多语文课程改革,其失败的主要因素正是在于缺乏基层单位领导、一线教师的理解和参与。而语文课程改革最需要的就是基层单位的融人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主动适应。而要克服这一点,必须从思想上超越“囚徒困境”的尴尬。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包装化
1、时装化。有人说,语文课程改革是挺好的,不过,好是好在会议上,好在专家嘴上,好在许许多多花架子上。的确,一些地方,语文课程改革成了随处可见的标签。成了教育部门完成任务、装点门面的工具。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愿做认真细致的实证研究,而是喜欢创造一些时髦的概念或是将现有的教育理论换一个名称,形成所谓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这些空洞无物的形式来体现改革。有的一线教师更是在课程改革中求“新”求“异”,尤其是在示范课上,为了展现“人文”、体现“探究”、实现“综合”,于是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影像,时而正反方辩论,时而课本剧演出,弄得整个语文教学花里花俏,热热闹闹。这种时装化的华而不实的课目前正作为“新贵”颇为受宠甚至被纷起仿效。
2、口号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有非常明显的口号化,它更大程度上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远未落实在实际中。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其他教育活动(如考试)冲突起来则不要”。另外,语文课程改革口号化使得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或从当前工作需要出发,生硬地、机械地、断章取义地搬用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墨最多的。于是,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刮起;于是,凡有公开课必有活动课:凡有活动课,必有“综合”活动课。然而各个年级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大多轻基础摆花样,不乏只讲形式而忽视质量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麦当劳化
麦当劳本是美国著名快餐连锁店的称号。麦当劳的成功在于它为消费者、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麦当劳的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一种扩张的麦当劳文化。当前,许多社会部门、机构包括政治、教育、体育、新闻等,都已经麦当劳化。我们不妨用麦当劳的高效性、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这四个主要因素来观照语文课程改革。
首先,麦当劳化追求高效率。而语文教学改革则体现为在实践活动中追求急功近利。广大学科教师觉得改革是很抽象、很遥远的事情,只会加重自身的工作负担,还没人说你好,怕自讨苦吃。不少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是希望在日益激烈的教学竞争中寻求最大的效益。他们不是扎实有效地工作,而只想通过“语文课程改革”一夜成名。不少教师为追求高效率,出现灌输式教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但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获得、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其次,麦当劳化追求量的可计算性。量化的好处在于便于人们及时看到阶段性的“成果”,也便于人们在不同学校开展的语文课程改革间进行比较。但是,把语文课程改革简化为一个或一系列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这往往会造成以量代替质的量化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在目标上片面追求“研究成果”,以教师、学生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再次,麦当劳化追求程式化和可预测性。程式化强调常规程序等许多方面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岸的同一性。它们通过文字规定、规范组织等方式的控制以达到程式化的目的。目前,许多教育部门、学校已经形成了许多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的、程式的程序,以此对语文课程改革进行过程控制和结果预测。
最后,麦当劳化管理追求可控制性。语文课程改革不断受到教育部门等管理者和所要达成的目标的控制,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麦当劳化”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使得语文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技术化和非人本化的手段和方法。国家每过一个阶段就由某一部门统一颁布一套新的文件,便于下级单位统一遵奉,便于各级管理部门以此控制教学。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形式,课程改革必须把改革的新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打破权威、打破定势、打破常规,并以此改造语文教学过程。
四、语文课程改革的“紧箍咒”
落后的考试制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紧箍咒”。现行考试选拔制度可以说是古代科举的延伸,应试教育可以说是当代的科举。这一当代科举使得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是考试分数。它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影响是限制教师、家长的思维方式。
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换代。而当代科举沿袭的儒家文化传统使得“学而优则仕”观念愈演愈烈,教师们安于统一高校招生考试的现状,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过分追求功利,过分追求秩序。这样一来,统考分数成为考核语文课程改革的绝对标准,专家解读、领导指示成为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绝对权威,教师成为无条件服从的对象。自然就无人顾及语文课程改革的真谛了。“考卷面前人人平等”的统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紧箍咒”。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张标签、一种时尚,而是一场扎扎实实的教育行动。置身改革其中,我们需要务实,需要创新,需要强化每一个人的改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