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情,把握生成契机

2009-04-21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铁索学情预设

徐 萍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基本点是要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这就必须开拓课堂生成性资源以应用于教学。而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情状,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情,才能机智地应变。让精彩随机生成。

1、关注学生的质疑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这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质疑做文章。

如笔者教学《田忌赛马》时,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经过后,有一学生质疑:“田忌出下等马,齐威王为什么不也出下等马呢?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输了。”这一问题提得适时,而且极富教学价值,笔者就顺应学情的发展,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理解齐威主在赛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骄傲自大,孙膑对马对人观察的细致入微,这是田忌最终取胜的根本原因。在学生的质疑中把握教学机遇。开掘教学资源,于此可见一斑。

2、抓住意外的分歧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述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形成争论,而这种争论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学业的推进,促进课堂的生成。例如在导读《赤壁之战》一课时,同学们对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与弊产生了意见分歧:“铁索连船”的决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课堂争论。在引导学生再读再思再议之后,大家逐渐达成新的共识:“铁索连船”这一决策在当时还是利大于弊,理由有三:1、不连船,曹军会晕船。近期就过不了长江;2、冬天刮东南风一般很少见,遭火攻可能性较小;3、“铁索连船”使曹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因此,曹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麻痹轻敌、骄傲自大,而不能主要归咎于“铁索连船”上。

敢于探究、勇于发现精神的培养必须借助大量存在于学生鲜活学情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开掘这样的教学资源,课堂的生命活力才会得到真正释放。

3、利用偶发的事件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个开放场,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会常常出其不意地闻人到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特别是有些偶发事件,可能还蕴涵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教师要适时并及时地开发和利用,使课堂生成新的活力。

有幸读到一则成功的生成性课堂案例: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神话故事《神笔马良》时,下雪了,孩子们兴奋激动。于是,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毅然放弃预设中的教学设计,以雪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或观察,或思考,或惊叹,或想象,或倾吐……整个课堂因雪而充满智慧的灵光。尤其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安上了想象的翅膀,促发他们灵性的涌动,言语的生成,情感的升华。

苏翟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所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与过去所倡导的“教学机智”在内涵上有不少相同之处,也有极大的区别。教学机智体现的是教师的“控制”策略。而“生成”的教学虽然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猜你喜欢

铁索学情预设
父女铁索飞渡,绽放在悬崖上的“死亡舞蹈”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这座吊桥真胆小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