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皇后吕雉(一)

2009-04-20

百家讲坛 2009年21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

张 丽

因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但第一个皇后却是汉高祖刘邦的夫人一吕雉。

虽然秦始皇在位长达37年,但这位性格怪僻的皇帝一直没有立皇后。也许这个精通权力奥秘的人深知,一旦确立一个与自己比肩的位置,即使是女性,也会给手中的权力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名号就归于吕雉了。

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预料到,因为汉朝建立以前,中国历史一直是由贵族导演和书写的,从第一个王朝夏建立到吕雉出生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平民女子接触过最高权力。

吕雉是一个普通的山东柴火妞,虽然后来贵为皇后,史书也并没有在给她加上什么凤凰附身之类的传说。我们只能依据现有资料,大致推算出她生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二十年,出生地是山东单县的一个小村庄。关于吕雉的童年、少年,史书上不着一字,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她美貌绝伦,或者有什么奇才异能。但毕竟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二十多岁了还没婆家。

秦代实行早婚,十三四岁结婚很正常,二十多岁可就相当于大龄了。其实不是吕雉眼高过顶,主要是她那与众不同的老爹对女婿的要求太高。

山东人老吕颇有江湖之风,交游广阔,喜欢四处行走,而且还“好相人”,也就是精通相面之术。正因为算命算得准,吕公在江湖上挺吃得开,甚至结交上县令这样的正处级干部做朋友。

虽然不是名门大户,但吕家家境应该远比刘邦家殷实。有记载说吕家很久以前是“大族”,但是显然势力早已经衰败,要不然老吕后来也不会因为要“避仇”而携家远逃。用今天的话来说。吕家是个没落地主户。

老吕共有两儿三女,却独对次女吕雉宠爱有加。据说是根据面相,老吕“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吕家还在山东时,老吕的朋友沛县县令就听说了能干且有旺夫命的吕雉,一门心思打算娶她为儿媳,吕公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其他求婚者,被老吕拒之门外的更是不计其数。

到底是怎样的青年才俊会来迎娶吕雉,成了吕家的一个重大谜团。

大约是公元前220年左右的某一天,秦王朝江苏沛县县令摆酒欢迎避仇而来的老吕。秦末的随礼风比今天还要厉害,县令摆个迎客宴也要随礼,而且礼金不轻,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坐之堂下”。一千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汉武帝前期的物价,一头牛约一千二百钱。也就是说,要卖掉一头牛才能成为入室上宾。

小小县城富翁并不多,只有几个人写了一千钱后坐于上席。老吕正忙着和这些县城大款打招呼,突然门口传来一声高喝:“给我写上,一万钱!”

谁出手这么豪阔?老吕连忙起身,亲到门口迎接。只见来人年近四十,中等身材,鼻梁高挺,目光有神,一副浓密的胡子相当漂亮,《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描述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然而他的衣服却相当寒陋,袖里空空,那一万钱不知放在何处。

宴会当日,在大门口写账收贺礼的县主吏(又称为公曹,负责全县官吏考核,相当于今天的县纪委书记)萧何一见吕公亲自迎接出来,连忙介绍说:“这位是刘邦,泗水亭长。”萧何看吕公一直盯着刘邦的袖口,忙笑着解释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也就是说,我这个哥们儿就好开个玩笑,别当真!

原来这一万钱只是一句戏言!

萧何担心老吕会恼,但老吕怔了一下之后,随即满脸笑容,一把拉住刘邦的手,携他同进了大堂,并让他坐到自己身边。

刘邦自己也很意外,他这个人生来大大咧咧,谁的玩笑都敢开。一看正是好友萧何在门前收红包,就决定先诈进大堂再说,却没想到还混到了贵客身边。素不拘束的他坐在上席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还不时开开玩笑戏弄一下花了一千钱才和自己坐在一起的宾客们。

整个宴席期间,老吕的眼睛一直粘在刘邦身上,还和萧何打听起了刘邦的情况。

刘邦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这一年秦始皇刚满三岁),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出身中农,家境一般。兄弟四人中他行三,所以小名又叫季。

此人颇有流氓无产者之风。虽然出身庄户人家,却不事稼穑,贪酒好色,他的父亲为此没少骂他,可是刘三总把父亲的训斥当做耳旁风。年近四十,别人都成家立业了,刘邦却还是光棍一个。他游手好闲,喝酒取乐,但在朋友帮助下也混了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职掌“逐捕盗贼”,维持地方治安。虽然没能娶上媳妇,但也毕竟是将近四十的男人了,他和村中的寡妇曹氏鬼混过一段,竟然得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肥。

摸过刘邦的底后,老吕“目固留”他,就是暗示他留下来。宾客散后,老吕对摸不着头脑的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望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意思便是因为他看刘邦面相与众不同,要把女儿嫁给他。

刘邦不禁一愣,再看看吕公,表情相当认真,不像戏言,况且也没人会拿这样的事开玩笑啊!刘邦做事向来果断,他想也没想,便对未来的老丈人倒身下拜。

中国的底层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奇人异士,吕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把吕雉的一生押给了一面之缘。这种敢作敢当的个性,日后在他的女儿吕雉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吕公之所以认定刘邦会成大事,与那个动荡的时代有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横征暴敛,强力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以至于民不聊生。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很容易判断出秦始皇的统治不会长久。见多识广的吕公也早就看出了秦的短命之相,知道乱世很快就要到来。他知道乱世之中,只有像刘邦这样胆大、不羁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别人看来刘邦只是个小小亭长兼泼皮无赖,刘邦却从来都看不起他那些平庸的上级,包括县长大人。有一年去咸阳服徭役,正好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威武壮观,别人看了战战兢兢,他却抛出一句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视始皇帝为心中偶像。

刘邦虽然不善生产劳作,却十分注意同县衙内的实权人物交往,曹椽萧何、狱椽曹参、狱吏任敖、厩司御夏侯婴等县中豪吏都与刘邦交往甚密。且刘邦交友不分三教九流,志同意合者无不纳,以屠狗为业的樊哙、以织蚕蒲为生的周勃等,都是他的铁哥们儿。看似一无所成的他,其实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吕公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潜能。

听了丈夫的决定后,吕雉的母亲不干了,她怒斥吕公:“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大意是,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能嫁给流氓?吕公只丢给她一句:“此非儿女子所知也。”也就是说,这不是你这女流之辈能明白的。

毫无疑问,吕雉前半生最重大、最成功的事无疑就是嫁给了刘邦。不过,在当时看来,这桩婚事确实太门不当户不对了。从年龄上讲,一个是近四十的中年人,一个是妙龄女郎,从家庭讲,一个是颇有家底的富户,一个是缺吃少穿的

穷人;从人品上讲,一个是规矩清白的女儿,一个是一事无成、口碑不佳的地痞流氓。

吕雉怎么想《史记》中没有记述,但太史公对主角不会吝惜笔墨,所以可以推测,吕雉对父亲的决定投了赞成票,可见年轻时的吕雉是个听话、温顺的女儿。但是顺从一定不是吕雉赞同父亲的唯一理由,日后刚毅的吕雉,当时肯定不会是懦弱的代名词。那么,另一个原因就是吕雉信赖她的父亲,也赞同父亲的识人标准,她相信对自己爱如珍宝的父亲一定不会把自己推进火坑,她认为父亲确定的人选将来必会有所成就。

起事

从小受着光宗耀祖、必嫁贵人的教导,吕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听过未婚夫的光荣事迹后,她也对自己将要面对的一切做足了心理准备。她知道现实和理想之间必然有落差,但当真实的生活向她迎面袭来之时,她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新房家徒四壁。

刘邦当然兴高采烈,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皮薄肉厚、美味可口的“馅儿饼”温柔有加。吕雉却失眠了,身边的刘邦心满意足地打着呼噜,偶尔还磨磨牙。嘎蹦、嘎蹦的磨牙声,在寂静的夜里分外清晰,一声声磨砺着她的神经。这就是她要托付一生的人,这一刻她忽然平生第一次怀疑起父亲来,但这个念头只从脑海一闪而过,她便坚决地把它赶了出去。父亲不会有错,现在只是现在,将来才是将来。

从新婚之日的娇柔姑娘,到洗尽铅华的中年农妇,《史记》中这个时间段是空白。只是当她再次出现之时,曾经婀娜的身姿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再秀丽挺拔。但在她的不懈劳作之下,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不再愁吃少穿,还添了一儿一女,女孩叫鲁元,男孩取名刘盈。原来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刘邦,在农忙时还常常能回家帮帮忙。这一切都使村里的老老少少无不啧啧称赞,说真不知这刘三积了几辈子的德,四十来岁,穷得叮当响,还能娶着这样一个好老婆!

这个时期的吕雉,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但是贤妻良母并不是她的终极目标,从小到大,经过父亲强制性的播种,“贵”早在吕雉心头生根发芽,她要让它变成现实。看着渐渐长大的儿女和镜中渐渐衰老的自己,她心中总有些空落落的,该有些行动了。

又是一个农忙时节,刘邦抗着锄头下地帮吕雉干活。走到地头,看见吕雉拄着锄头站在垄间发呆。刘邦推了她一把,她才回过神来告诉刘邦,刚才一位相貌不凡的老人过来讨饭。吕雉把自己的清水和干粮给了他,老人吃饱喝足之后,并未马上离去,而是仔细端详起吕雉来,看了半晌说:“夫人天下贵人。”吕雉闻言大惊,又让他再给两个在地头玩耍的孩子看一看面相。老人看了刘盈一眼便说:“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

听了这些话,刘邦的心蓦地猛跳起来,忙问人在哪里。吕雉说,刚走,也许还未走远。刘邦三步并作两步向前追去,果然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没等他说话,就频频点头说道:“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即刚才那妇人和孩子之所以有贵相,全都是因为刘邦。刘邦听罢喜不自禁,俯身下拜,长谢老人说:“诚如父言,不敢忘德。”老人听了这话,并不答言,拂须一笑飘然而去。

太史公只记载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但从这件事的巧合程度和神秘指数来看,我们却有理由推断,这一切是深受父亲相人之术影响的吕雉为了激励安于现状的丈夫。自编、自导,且亲自参与演出的一幕生动的话剧。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平日里吕雉也曾经无数次地附在刘邦耳边,对他进行成功学的教育培训。

女人是男人的第二课堂,一个极具野心的妇人,必然会督促丈夫去追名逐利,更何况刘邦本身就志向远大。这一切使得他虽远离目的地,却能始终保持信心。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病死沙丘,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如此一来皇陵自然要加紧兴工,刘邦和吕雉这对贫贱夫妻的平安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了。46岁的刘邦被派了一个苦差——押解刑徒到郦山去修建皇陵。自从他走后,吕雉便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总觉得会有什么事发生。一天中午,吕雉正在家里洗衣,忽然院门被踢开,闯进两个狱卒。

原来刘邦出事了。他押解一行人出了沛县西去,这些人不愿赴死,所以没走出多远,就跑了一半。照这样走下去,到不了咸阳,人就跑个精光了。秦法苛重,历来都是轻罪重罚,不要说都跑了,就是跑了一个,自己都得被判严刑。刘邦一看,得,干脆散伙吧。这么多年,他在秦王朝的体制内努力当官,最终还是没能飞黄腾达,看来他没有规规矩矩猎取功名的命。既然不论岳父,还是陌生人都预言自己将来会成就大业,那么就提前下手,在岳父口中总是提到的即将到来的天下乱局中分一杯羹吧!

刘邦爽快地放大家逃跑,做了一回真正的大丈夫。之后,他便和自愿留下的十多个追随者辗转于芒砀(今山东、安徽交界的芒砀山)的黑山白水之间,过起了落草为寇、朝不保夕的逃亡生涯。

千念万盼,等来的却是一场牢狱之灾。县令着人拿来吕雉,一方面用来顶罪,一方面想从吕雉嘴中套出刘邦的下落。

一开始,吕雉当然免不了心惊胆战,以泪洗面,抱怨刘邦做出如此鲁莽的举动,连累家人。但吕雉毕竟是吕公的女儿,慌乱过后,她渐渐平静下来,而平静过后更强烈的感觉竟是期盼。庸碌的日子终于被打破了,“祸者福之所倚”,虽然现在看不到前途,但将来等着她的也许是父亲预言过的大富大贵。现在,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咬紧牙关等待。

身陷囹圄之中,遭受拷打和欺负在所难免,吕雉只能逆来顺受,苦苦熬煎。所幸刘邦平时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得到了回报。平日和刘邦称兄道弟、把酒言欢的狱卒任敖挺身而出,对吕雉多方保护,免去了她许多磨难。没过多久,吕雉就被人救了出来,也许是因为吕公的老面子,也许是刘邦朋友们萧何、曹参的相助。

刘邦已偷偷把自己的下落告诉了家人,刚得到自由的吕雉不顾自身安危,立刻投奔过去。虽然为刘邦吃了坐牢之苦,但见了刘邦,她一句埋怨也没有,日后也从来没有把这些当成功劳在刘邦面前渲染。她不辞辛劳地跋涉在深山密泽之中,为刘邦送衣送米,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越是这样,刘邦越心中感激。吕雉日后能走上政治前台,自然与这些早年的付出不无关系。

逃亡的日子当然不好过。漫无目的地打游击,令刘邦日渐颓废。那些追随他的小兄弟,也因为缺衣少食,天天过着惊弓之鸟的生活而垂头丧气。于是,在《史记》中我们第N次看到如同拷贝过的玄机:“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也就是说,无论刘邦躲在哪里,吕雉都能把他找出来,原因就是刘邦头上有秦始皇所说的“天子气”。

想要知道刘邦所在何处,聪明能干的吕雉自有很多办法。但她用这个方法却让刘邦更加相信自己是上天所选择的秦朝的掘墓人,给他和

他的弟兄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并充分利用预言的力量和舆论工具来提高刘邦的影响力,为刘邦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此,刘邦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亡命之徒,势力也越来越大。《史记》载:“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秦二世元年秋(前209年),河南的农民工陈胜在安徽举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沛县也在这一冲击波的范围之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刘邦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妻子吕雉给他传递信息,兄弟萧何、曹参给他创造条件,连襟樊哙迎他回县城,县中父老杀掉据城的沛令,共推他为沛公。

吕雉虽夫荣妻贵转眼成了沛公夫人,却也马上做起了留守女士,家中的事务全凭她一人定夺。巨大的压力容易让软弱的人更加软弱,也会使坚强的人更为坚强,本就强势的吕雉很快就风风火火地独当一面,带着一家老小在战乱中苦苦守候,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人质

四年只是一眨眼,汉高祖二年,沛县像往常一样静静地迎来黎明。吕雉刚起身,就听到城里突然乱了起来,人呼马叫,喊杀声震天。她正想出去看看,审食其却仓皇地冲了进来:“楚军杀过来了,看来是冲咱们来的,快跑吧!”

听了这话,吕雉惊慌失措,她一手拉起一个孩子,回头叫审食其扶着太公,几个人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沛县的百姓们看到楚军闯进家门也都四散奔逃。慌乱拥挤的人流,很快便冲散了吕雉和她的孩子们。为防被楚军发现,吕雉带着审食其、太公只敢钻胡同,走小道,好不容易混出了城,几个人刚刚松了口气,迎面却冲过来一队楚军,吕雉成了人质。

这一切当然都得赐于刘邦。

多年苦战之后,刘邦和项羽成了诸支起义军中的双雄。人们普遍认为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也就是说,他的残暴拉低了给人的印象分。但刘邦却被看作“素宽大长者”,在灭秦的关键时刻,他的人格魅力派上了大用场,英雄豪杰认为刘邦可堪重任,纷纷依附于他的麾下。

当时诸军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在精兵良将的帮助下,汉王元年十月,刘邦先于项羽人关,接过子婴的降旗,结束了秦的历史。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也很熟悉,叫“楚汉之争”。不甘屈居人下的刘邦在汉二年率56万大军伐楚,顺利地挺进河南,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

一切都太顺利了,得意忘形的刘邦在彭城大肆享受。彭城离沛县只有200里,刘邦本可以派人将在那里担惊受怕的妻儿老小接来,共享富贵。但“贪于财货,好美姬”的他本性暴露,一门心思在此不遗余力地收罗美女,“置酒高会”大排宴筵,早把吕雉和老父忘在了脑后。

项羽率精锐部队趁刘邦设酒宴庆功之机,在清晨发动突然袭击,一天之内便将汉军打败,只有刘邦和数十骑人马得以逃脱。逃跑时刘邦才想起了老父、妻儿,便流窜到沛县,不料项羽猜到了他的想法,派人追至沛县。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的刘邦没能接到老父、妻子,却幸运地碰到了正在人群中号啕大哭的孩子,便带着他们去投奔驻守于下邑(今安微)的大舅哥吕泽,稍事整顿,然后向西回撤到大本营积蓄力量。

转眼从贵夫人变成了阶下之囚,吕雉的心情可想而知。史书对于这一段,没有一个字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人质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项羽为人残忍,吕雉常能听到被扔于沸水中烹掉的战俘的惨叫。

生命在战乱中最为廉价,也最为宝贵,当然廉价是对于别人,宝贵是对于自身。战争中的生命极端对立,保住自己的生命,必要夺取别人的性命,这样残酷而又现实的逻辑深深地烙在了吕雉的心头。

在敌人刀下生活了两年后,人质终于派上了用场。汉四年,楚汉两军已对峙了几个月。刘邦粮草充足,手下大将彭越占据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楚军处于劣势。项羽深感忧虑,他要以太公来威胁刘邦,使刘邦让步。

太史公对这一段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项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太公躺在砧板之上,身边就是烧得滚烫的沸水,绑缚在木桩上的吕雉咬着嘴唇一声不发。这一刻,吕雉和太公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生便是都生,死就是俱死。此时的吕雉无助而又绝望,唯一可以挽救她的人只有刘邦,可是刘邦竟要分一杯老爸的肉汤!

听到这个答案时,吕雉仿佛真的看见了死神的面庞,同时也清晰地看清了刘邦的嘴脸。那一刻,吕雉对刘邦一定只有恨。如果说从前的付出都是无怨无悔,此时,她应该情愿他还是那个一事无成的刘三。

刘邦在挥挥洒洒地说出“分我一杯羹”时,项羽大怒,欲杀之。幸而项伯劝他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羽这才放过了太公、吕雉等人。

鬼门关前得以全身而退,吕雉的衣服早就被汗湿透,冷风一吹,她才清醒地知道自己还活着。依然是腐臭的烂草席,她却情不自禁地把脸贴了上去,畅然地叹了一口气,活着真好!她第一次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依靠,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最保险,而有时把握别人的命运就是掌控自身的未来。

原以为付出便意味着回报,但是现实却残酷地打醒了吕雉,长期的人质生涯,刘邦的绝情绝义,让她的安全感直线下降。她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贤妻,她要得到应有的补偿。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说过:“对权力的病态拯救来源于焦虑、仇恨和自卑感。没有安全感的人,最需要强大的保护,从而产生对权力的病态渴求。”从吕雉后期疯狂的攫取权力,可以明显地看出动荡生活给她带来的伤害。经过生死之变,吕雉心灵已经扭曲,她眼中的世界也随之变形。恶被不安无限度地放大,致使她无时无刻不竖起坚刺来保护自己。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
多多益
朽木颂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