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彰显魅力

2009-04-16储冬生段安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长度线段三角形

储冬生 段安阳

前不久,有机会现场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丁杭缨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个教学内容是国标教材刚刚从初中移到小学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例。丁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教材,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这节课中,她把空间思维力的渗透做到了极点,突出她所追求的理念——为“思维而教”。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任何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那丁老师是如何把握教学细节,彰显课堂魅力的呢?现摘取其中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教学现场]

师:刚才我们已经判断了,长为3、4、5个单位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道题: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4、5,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条边长度相差不多。

师:经验告诉我们,相差1cm,也就是三条线段是三个相邻的自然数,肯定能够围成三角形。能否得出结论:凡是三条线段的长度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那么它们就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应该是的。

生:我不同意,因为1、2、3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1+2=3。

师:那么把1、2、3去掉,用其他连续的三个自然数,它们就一定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0、1、2也不行。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0表示没有。

师:“没有”表示什么意思?

生:“没有”表示只有两条边。

师:只有两条线段当然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自然数角度来说,的确0、1、2也不行。反思刚才的两种情况,我把0、1、2和1、2、3都去掉,三条线段的长度是其他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就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观点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举个例子——

生:4、5、6。

师:4、5、6可以吗?告诉我,4、5、6为什么可以,说一个算式。

生:4+5>6。

师:很好,还有吗?再来举一个。

生:2、3、4。

师:2、3、4可以吗?可以。谁能来说个大一点的?

生:1000、1001、1002。

师:同意吗?说说为什么能?算式是什么?

生:1000+1001>1002。

师:只不过用1000、1001、1002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个三角形,如果它的单位名称是厘米的话,它的面积要比我大屏幕上3、4、5这三条边围起的三角形的面积要大得多。

师:这道题目挺有意思的。看着这道题目我想再请大家想一想: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有没有感觉?用你的直觉围一围。

生:我知道了,用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肯定不是那种特别正规的三角形。如果是3、3、3,应该是个正规的三角形。

师:他脑海里的“正规”我已经明白了,就是非常方方正正的那种三角形。用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肯定不是最正规的,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会是怎么样的?

(几个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想不想知道3、4、5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

(大屏幕出示该三角形)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就是3、4、5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

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师:不是可能,是一定,有没有看到一个直角?这个三角形非常重要,因为到初中的时候我们还要学到这个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叫勾股定理,三条边分别叫做“勾三股四弦五”。

[教学赏析]

这只是这节课中一个很小的片段,丁老师对“长为3、4、5个单位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素材,做了丰富而又深刻的诠释。在一般教师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够应用“3+4>5”说明这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似乎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在丁老师的课上却看到了她对这个素材的深度开发,真可谓是“细节彰显魅力”。

1关注孩子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很容易走进应试的怪圈,偏重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中,丁老师从“长为3、4、5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追问“凡是三条线段的长度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那么它们就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吗?”这个问题直指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丁老师引导孩子尝试举例反证,其实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所获得的是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同样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素材,丁老师却能够挖掘得如此深刻而得体?这主要来自于教师本身对于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2关注孩子空间观念的形成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当学生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以后,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简单的代数计算”了,会算会判断似乎就行了,其实不然。丁老师问孩子,长为3、4、5的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有没有感觉?用你的直觉围一围。这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空间观念的形成,通过让学生想象,通过课件演示,让孩子们真切地把握住了这个知识。丁老师的这种处理更符合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要求。如果追问丁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处理,我想那是缘于教师对课标理念的准确把握。

3关注教学素材的效益化

同样的教学素材在不同教师的手中可能会发挥不同的教学效益。丁老师将“长为3、4、5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素材做了深度开发,不仅教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数学思考的能力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对三边关系的理解不仅仅有理性的把握,更有直觉的经验积累。用最少的素材实现了最大的教学效益,这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在很多教师的课上,教学素材总显得那样繁杂,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我们应该向丁老师学习,尝试对教学素材做一些深度开发。

学习这个教学片段,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教学理念上的撞击,是一种教学和研究的视角。我们应该学习丁老师的这种教学设计,但更应该思考丁老师这一设计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丁老师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思考……后两个问题或许对我们的专业成长更具价值。

猜你喜欢

长度线段三角形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三角形,不扭腰
爱的长度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特殊长度的测量
线段图真好用
长度单位
画一画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