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连理枝
2009-04-16湘水落墨
湘水落墨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留下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其中的连理枝,指的是自然界中树木的一种合生现象,即两棵树的树干在相互发生摩擦而损伤,自然愈合后联结生长在一起。连理枝在爱情上的贡献尽人皆知,那就是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想象与向往。而在科学领域,连理枝的“巨大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启发人类发明了嫁接技术。
在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出现之前,嫁接一直是最神奇的育种方式。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早发明嫁接技术的国家。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现在,在追溯嫁接术的起源时,科学家一般都认为,同白居易写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名句一样,嫁接术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连理枝的“有感而发”。而嫁接术的出现,也让连理枝进入“人造时代”。
人类最早对嫁接技术的使用,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抗病、增产等诸多方面的高要求,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吃上更为可口的水果。实际上,嫁接技术真正“取悦于民”,正是从果树开始的。通过反复摸索,人们利用嫁接改进后的果树,往往能够结出味道更好的果实,这让培植者尝到了甜头,也让嫁接成为一门“农学技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就专门讲到了嫁接梨树的具体方法。
嫁接术在果树身上的优异表现,也催生了一些有趣的梦想,培植“百果树”即为其一。种一棵果树,然后把其他品种或者种类的果树嫁接上去,想吃什么摘什么,那该多好。名副其实的“百果树”在一本小孩子读的童话书里出现过,是一只小猴子种的。在现实中,“百果树”的梦想仍然在路上。
浙江杭州一个七旬老汉便是寻梦者之一,他有一棵果树能结6个品种的果实。日本福冈一个叫福岛学的老农则技高一筹,他花了15年时间,让一棵30岁的柠檬树结出了11种不同的柑橘类水果。当然,作为执著的寻梦者,老农福岛学一点也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他还想继续往上嫁接新品种,培育一棵真正的“百果树”。虽然,他离这个梦想似乎还有点儿远。
果树不是人类在嫁接技术上实现“以一敌百”的最好载体,而类似的梦想蔓延到菊花上就显得现实得多。拿菊花来玩转嫁接技术,几乎可以说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最常见的是“塔菊”,即用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生长迅速的黄蒿作砧木,在其侧枝枝头上采用切接或劈接法嫁接上大菊系菊花的枝梢,从而培育塔状菊花。“塔菊”是经典的“菊花拼盆”,与“插花”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植物活体,不是多个,而是一个。
也许有人会说,“塔菊”神奇还不是因为有黄蒿帮衬。其实,就算直接选择菊花作为嫁接母体,奇迹也同样可以被创造。在2007年的中国菊花展览会上,有一株大立菊红透了半边天。在一株菊花母株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菊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最后数出来的结果是,这株嫁接大立菊开出了547朵花,而这些花分属513个品种菊花。于是,这株被称为“史上最牛菊花”的大立菊,毫无悬念地“开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嫁接术在花卉上的应用,给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大餐。而当嫁接技术走向田间地里,则给我们创造了更大实惠。现在一般认为,最早把嫁接应用到蔬菜生产中的国家是日本。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学会培育“大葫芦”了。葫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 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很多遥远的传说中的男神仙腰间老喜欢挂个酒葫芦,这其实是有“生活原型”的。
在以前,葫芦除了被人们当做蔬菜用来吃,还用它用制造日用器皿,用来装酒、舀水、盛东西。不论是吃还是用,大一点总不是什么坏事,于是古人开始想种出“大葫芦”。通过不断摸索,他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方法。把10颗或者更多的葫芦种子种在一块,等它们长成苗后,用东西把根茎捆绑在一起,再用泥封住。等它们“合为一体”后,再通过整枝,长成最强壮的枝条。这样,结出来的葫芦与普通的葫芦相比,就要大很多。这也是嫁接的一种,我们现在称之为靠接。
拿葫芦做文章的嫁接术现在应用得十分广泛,跟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嫁接西瓜了。自1939年开始,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所吃的西瓜十有八九都是葫芦西瓜。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吃到“原汁原味”的西瓜了,绝大多数西瓜都是嫁接的产物。最常用的母体,除了葫芦,还有南瓜。以南瓜做母体的西瓜长得快、结得多,据说瓜苗可以长到四五十米,不过口味比“葫芦西瓜”差很远。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