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堂吉诃德
2009-04-16掌柜
掌 柜
宋襄公本名叫子兹甫,这个又怪又拗口的名字是他爸爸宋桓公给他取的,宋襄公即位不久后,春秋时代的首位霸王——齐桓公去世了。他最宠爱的三个奸臣易牙、竖刁、开方联手把太子昭给废了,立了一个傀儡太子无亏当齐国的国王。
原齐国的太子昭见王位已经没戏了,自己的命也非常不保险,便跑到了邻国宋国。宋襄公是个天生就具有非常强大正义感的人,连忙收留了太子昭,并以齐桓公的传人自居,号召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会盟,出兵帮助太子昭复国。临到会盟的时候,大国的君主没来一个,只有滕、曹、邹、甑几个三流小国的诸侯来了,虽然是来了,但滕侯开会的时候不遵守纪律,迟到早退,这让宋襄公非常的生气,便把滕侯关了禁闭,让有“幽居恐惧症”的他在小黑屋里吓得神志不清。
随后甑国的君主甑侯也不听从宋襄公的指挥,宋襄公大怒,把他杀了祭旗。从此,这些三流小国便开始听从“以德服人”的宋襄公的号令了,宋襄公率领他们杀入齐国,扶立了太子昭,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完成这件“仁义之举”后,便觉自己成为了春秋诸侯国之间“正义的化身”,他的这番举动无疑是惊动了天上地下,他认为所有的诸侯国都应该听从自己的指挥,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开始时,楚成王接信后轻蔑地直想笑,讥笑世上竟有宋襄公这等不自量力的人。大夫成得臣说:“ 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我们正可利用这一时机进军中原,一争盟主之位。”楚成王觉得甚是,便将计就计,答应与会。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一手操办的“诸侯联盟群英会”开始了,宋襄公在赴会之前,他的臣子子鱼建议应该多带一点保镖和军队去,但宋襄公非常的不高兴,断然拒绝了:“寡人是仁义的化身,是道德的标杆,天下谁敢动我?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你不要啰嗦了,寡人单刀赴会!”
群英大会开始之后,宋襄公首先站出来说:“今天的大会,是齐桓公当选为天下盟主之后的第二次大会,寡人是堂堂正正的公爵,又是天下间最仁义的君王,所以这个盟主嘛,寡人就不再推辞了,寡人来当吧。”
楚成王马上说:“不对,不对,你是公爵,寡人还是王爵呢,比你还高一点点,所以盟主还是由寡人来做比较合适。”
宋襄公一听,指着楚成王跳脚说:“你怎么敢欺负寡人?!寡人是世间最仁义的大王,何况寡人的公爵是周天子封的,你这个王位是你自己封的吧?是假的!”楚成王冷冷一笑:“既然寡人是假的,那你何必还要叫寡人来参加?”宋襄公继续跳脚说:“周天子封你是子爵,你比寡人的公爵要低,啊呀呀,大家快看啊,假王压真公啦!天理何在呀!”
楚成王哈哈大笑,手指一挥,他身边的那些使者和仆人脱去了衣服,里面穿的是皮甲和佩带着武器,他们一拥而上就把宋襄公给捆住了,又马上去攻打宋国。谁知宋国大臣子鱼早有准备,楚成王一时攻打不下,粮草又快消耗完了,便开始退兵,在半路上把捆得像个粽子的宋襄公扔在鲁国的都城外。
鲁国的僖公连忙把宋襄公送回了宋国。宋襄公回国之后,对楚国恨之入骨,一年之后,他召集了宋国所有的军队在泓水(今河南东端柘城县北,宋境)边上与楚国展开了一场让人笑掉大牙的会战。
宋军本来占了地利,已经在岸边进入预定阵地摆好,楚军却还正在坐船渡过泓水。大臣子鱼又来劝宋襄公说:“趁着楚军还在渡河的时候,我们马上攻击,这样楚国一半军队在水里无法抵抗,我们就可以获胜了。”但宋襄公大摇其头,回答说:“寡人是天地间仁义的化身,怎么能在人家渡河的时候攻击呢?这太阴毒了,不是寡人的作风,等他们渡河列好阵后,寡人再打!”
楚军全部渡河完毕后,开始列阵准备攻击,宋襄公这样站在了自己的军队上开始做战前指示,他说:“你们要记住,以德服人!仁者无敌!等会儿打起来了,楚军里面如果有白头发的老伯伯和老爷爷,千万不能去打他们!等会儿打起来了,如果抓住了楚军的俘虏,你们不能虐囚,也不能对他们骂粗鄙话。等会儿打起来了,如果你们已经打伤了楚军的士兵,就没必要继续去打了,让他们躺在地上等待救援,如果实在救援没有赶到,你们也要善待他们,等会儿打起来了……”宋襄公的话还没讲完,楚军已经铺天盖地地冲了过来。
这场会战的时间很短,双方刚一接触,仁义之师的宋军便兵败如山倒,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被扎了几个洞,血流不止。他一面跑,一面大声说:“楚军太恶心了,太不讲道义了,仗不是这样打的。哎呀,士兵们,跑慢点,等寡人一下,寡人的腿受了伤,跑不快。”
仁义的宋襄公最终还是逃回了宋国,但他当天下盟主的梦想无疑是破灭了,恨恨不平的他很快就因腿上的伤口感染而病死了。这位具有堂吉诃德式骑士精神的君王的死,标志着商周以来作战模式的完结,取而代之的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诡诈奇谋作战模式。战争不再是双方摆好阵势之后,再冲击一次便分出胜负的模式了。而是充满了阴谋与智慧、力量与经验、勇气与纪律、时间与耐心的角斗,后人说的“春秋无义战”,便是从泓水之战开始的,这场战争也是我国战争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