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

2009-04-15沿小学潘志保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祖国

沿小学 潘志保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是儿童明理、激情、导行的依据,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儿童去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对祖国的热爱

为体现教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教学。

一、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和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作为是儿童学习的合作者。要让儿童以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社会,感悟社会,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社会。教师也应适当利用录音、录像、图书和课文中的插图等多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教学《祖国在心中》,我课前准备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的录像,祖国人民和子弟兵不畏余震,奋勇向灾区深处推进,抢救灾区的每个生还者,指挥若定的温总理,无数的官兵和灾区人民无畏的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爱无言的美德,学生们看完录像后个个泪水涟涟,紧握拳头,祖国在我心中,人民在我心中。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教育的情境中。

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儿童品德的形成和教育的创新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必须把他们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真、善、美。这对保护儿童的心灵纯洁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国外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也随之而来,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这对于单纯、幼稚,对假、恶、丑毫无戒备之心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学校、家庭和教师都应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实施必要保护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社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实践中让儿童逐步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品质。教育者千万不能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强加于儿童,这样剥夺了儿童感受的权利,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用心灵去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体验。但他们的判断未必科学,可却蕴含了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他们对社会最入微的观察、最自由的设想、最朴实的理解。我们不能折断儿童想像的翅膀,让过程教育真正在教学中被推崇,结果教育日益被冷落。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

三、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营造学生的生活气息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思考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异彩,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为创建祖国的和谐社会,理应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