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试题编制的反思
2009-04-15曹林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学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如火如荼。随着各地掀起的教学评估,教育专家、学者多次明确指出:“在教学环境中,要加强命题的研究,提高命题的含金量,以利于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于是,我们的的确确地看到一些洋溢着新课改气息的考试命题,感觉如沐浴于春风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我们也不乏看到一些题型,对我们一线上的教师在实施日常教学产生了冲击,使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编制试题到
底该何去何从?
一、双基命题,一个空洞机械的编制试题之法
小学语文学科一贯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考查,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教育第一线的每一位老师头脑之中,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和平日的作业训练之中,更体现在语文考卷之中。
现在的试卷中往往有这样一些双基训练的题型:请写出“AABB”、“ABAC”、“AABC”、“AAB”等形式的词语;请写出“呼风唤雨”、“风调雨顺”、“争先恐后”、“前仆后继”等样子的成语;请写出描写“人物神态”、“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的成语……这样的试题编制之法,意图很明确,就是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把字句”改成“被字句”,“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一般陈述句”改为“感叹句”等句型的转换……这样的试题编制方法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能力。
这些题目的编制之法,看上去很精致,很美丽,便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这些题目,我们真的就能落实双基了吗?
为了便于探讨这个问题,我特地摘录我么一道题来说明:巧用成语填空。(六年级上学期学生适用)
三鹿奶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大幼儿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到医院去检查身体。那些结石患儿的父母更是整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奶粉中怎么会含有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这可真是( )。那些违法犯罪分子可真是()。
这一道“成语巧用”的试题结合了社会上出现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思考,来考查学生成语实际运用的本领,该试题编撰者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年龄和水平认知程度,又有几人能完成了,作为一次学生的期末测试完全背离了试题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这种试题只适用于选优的测试之中。
那么为什么说现在好多双基训练的试题命题之法空洞机械呢?
首先,积累词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积累词语重要的是运用,它不是形式上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死”的东西,从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成语的考查,它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是一种“死”成语。这种空洞地抽象地“按要求写词语”,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空洞机械的词语积累之法,而不是为了学生能动的学习而编制的试题命题。其次,我们再从教师教学的层面上看,教师为了迎合这一类试题。把它分门别类,死记硬背每种不同要求下的成语四五个,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一些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根据具体语境指导学生灵活积累词语的教师往往都呈现低分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大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投机之法针对几种经常出现的“词语积累”题型进行一种“集中营”般的训练,于是乎“纸上谈兵”式的复习成为一种“平常教学”的主流,学生能获得多少真知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如果把这种知识变成了脱离文本,语境的被动的,机械的技能操能,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又有多少乐趣和快乐呢。那种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双基训练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二、短文命题,一个缺失语文味的编制试题之法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应该用“大语文”的观念来看待语文学科,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这些理念往往体现在教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试题命题上面。
例一,学习了《生命的林子》,我们明白一个人要选择象“法门寺”一样的名寺去干一番大事业,而不要去山野山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具体谈谈你的类似经历或今后类似的选择。
例二,学习了《水》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很多地方都缺水,节约水资源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请你介绍一种节水之法。
例三,小鸟们搭成的“云房子”到底是怎样的呢?你能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或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画画云房子吗?
……
本来,我们能将命题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地结合,势必造成“语文味”的缺失。
例一之题讲的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因为作者把“法门寺”同“山野小寺”用巨大的反差衬出两寺的显著差异,况且,作者是把法门寺喻指社会群体,而“山野小寺”是脱离社会群体的所在,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悟”性是达不到如此深刻的。因此,学生往往会说,“我现在要选择一所名校,不要到一般的学校;我现在要选择实验班、尖子班,不要到非实验班、普通班;我长大工作了要进政府机关,闻名的大企业,不到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或个体企业之中……”这样的答案是我们教师期待的吗?
例二之题,表面上看是将语文试题同生活紧密结合了,但题目的要求却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考查目标,又难以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三之题,学生常常是孤立地画几种不同形状的云,而不是一幅优美完整的图画。这种所谓的“综合性”试题考查的不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它无法实现促教促学的功能。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体现的“语文味”还是在“文学”的描述之中,学生依据文字描述来产生联想,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一系列带有“语文味”的画面,这决不是简单地画画就能解决的。倒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云房子”,起到的作用却是事倍功半的呀!
由此可见,我们有些语文命题上已经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它似乎不再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了!
三、主观综合命题,一个虚假开放的编制命题之法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散思维。如今的考卷上,往往会在主观综合题型中,经常可见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摆出依据,得出结论,这种题型可以极致地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是,有时我们往往会遭遇到这样的境况:
例一,你学习了《推敲》一文后,对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这首诗句中,你认为用“敲”还是用“推”好呢?
例二,你学习了《负荆请罪》一文后,谈谈你喜欢蔺相如呢还是廉颇呢?
例一这道题,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用“敲”字好,因为在教材中就给出了答案——敲门表示你有礼貌,用敲字更能衬托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一些。教师在批阅到此类考卷毫不犹豫一勾,表示满意,对其他答案,特别是截然相反的答案,则毫不留情地用“叉”表示,并训斥之为上课不专心听讲者。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推敲”两字其实“各有千秋”,有一学生说——我认为“推”字更好,推既表明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亲密无间,更衬托出夜的宁静,无声衬有声,表面上看似无声,实则推门进去,门发出轻微的“吱呀”一声,不更能显出夜的宁静吗?
例二,大多数学生更喜欢选择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有勇有谋,也有人表示不喜欢廉颇,因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和蔺相如发生矛盾,全然不顾赵国的利益,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谈到喜欢廉颇。因为他能知错就改!这篇课文所要展示的是让学生欣赏廉颇还是憎恶廉颇呢?细研究不难发现,两人都是值得肃然起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值得敬佩的是“廉颇”,身为“百战百胜”的廉颇,难道发几句“牢骚话”都不可以吗?他只是说了几句,可是当他明白事理后,却身负荆条登门谢罪。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做到啊!殊不知他是一员大将啊!
我们在批阅以上两道题时,教师更多的却是重视文本上的知识,对学生的真知灼见往往不能苟同,所以表面上看是一道开放的主观题,实则上的答案早就预设好,这种貌似开放的问题多如牛毛,如截取课文中一段话,然后问“如果去掉其中某个词语”好吗?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不好”!这不如同故弄玄虚让学生往下跳吗?
如果我们在主观题型命题的编制上再不真正编制一些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开放题型,那么就会彻底封杀无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久而久之,会被老师牵着鼻子养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和惯性,一切创新的火花荡然无存!
以上所例谈的三种新课程改革下的编制命题之法,它并不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只是当前编制试题不慎重不严密而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我们只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更加细致地、科学地来编制试题,一定能使我们的试题编制走向运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使试题编制更有语文味,更有科学性!
曹林男简介
曹林男,江苏省苏州新区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科室副主任,中共党员,全国科研型教师、全国专家型教师,苏州高新区教科研学科带头人。
1968年11月主要负责策划、管理学校的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在“学习型组织”的视野下,培育新型教师文化的实践研究》
担任子课题1-3的研究
1、学习型组织和新型教师文化的文献研究;
2、“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新型教师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3、“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新型教师文化的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