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多角度学习中学地理
2009-04-15郑小玲
郑小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说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体来讲,研究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事物演变的规律;人地关系等。根据所涉及的知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从多角度来学习地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空间的角度学习地理
首先可以选择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在脑中形成以经纬网编织的脑图,然后学习时要养成左书右图的习惯,对书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带、板块、重要的国家、人口分布、农业区、工业区、交通线、城市与旅游点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可以按位置、范围、相互关系的形式,逐一落实或定位到区域图上去掌握,尽量把众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归纳到同一幅图上,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相互联系,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
二、从图表的角度学习地理
图表是地理教材中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它和教材紧密结合,贯穿教材的始终和文字共同构成教材的主体。可以说,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知识和事物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要从图表的角度学习地理。图文结合、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相互释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例如,读水循环示意图可以分析得出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水资源的属性、还可以得出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数量的有限性,进而分析可得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又如看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图和土地限制因素面积的统计,可以分析得出黄淮海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可分析得出国土整治、农业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准确掌握图表、运用图表,直接关系到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从时间的角度学习地理
地理侧重于空间的角度,但也需要从时间的角度来学习。对于自然现象的学习,例如,全球气候的变化可以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十九世纪末以来的不同时间角度分析学习。对于人文地理现象也可以从时间角度分析学习,例如,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从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角度来学习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迁移方向。对于我国国土整治,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开发战略,20世纪末的西部大开发及现在正在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和中部崛起战略。
四、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学习地理
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学习地理。对于影响区位的因素就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学习。例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工业区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一些具体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在发展变化,例如家具厂本来是市场指向型工业,但是随着交通与组装家具的发展,生产高档家具的家具厂会选择优质木材丰富的原料地(如我国东北地区)。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科技、旅游等。
五、从辩证的角度学习地理
许多地理问题都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学习分析。例如,对于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一方面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灾害,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南方的旱情。对于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成片、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夏季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即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易受旱涝、寒潮灾害的影响。对于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对资源富集地区便于大型开采形成基地而对资源缺乏区则需要资源跨区域调配,这能缓解缺乏区的资源紧张问题,但增加了运输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同样对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更需要辩证的分析,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发展,而应寻求一条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从整体性的角度学习地理
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与土壤等)、人文地理知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旅游、商业与贸易等)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可以有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加上高大山地的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区域内风化、风力作用强烈,荒漠地貌广布;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少且径流量小,易断流多为内流河;植被多为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为主;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气候决定该区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及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影响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这里的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水,故在水源条件较好山麓有绿洲农业、河流沿岸有灌溉农业;山麓地形较平坦、水分条件较好、农业基础好,决定了为主要人口分布区、城市分布,决定了交通线的走向。
七、从差异性的角度学习地理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例如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我国秦岭–淮河以北与秦岭–淮河以南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差异比较;世界一月与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的比较;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风向、风力强度、特性及对气候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主导区位因素的比较。
八、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学习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决定了在学习地理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重大的时政,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加强社会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热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利用新情景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例如能源问题、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神七”的成功发射、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产业转移、北京奥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30年等热点问题,要从热点事件中发现与地理密切相关的知识,找出地理热点事件中折射出的地理知识,要思考教材中与热点相关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