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大王王永庆成功两诀
2009-04-15
在全球经济被金融海啸波及之时,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中国人,其成功经验之精华尤显启发价值。
今年10月15日辞世的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被世人誉为华人经营之神。
王永庆小学毕业就辍学,从嘉义开米店出发,开过砖厂,做过木材生意,后来从事塑胶发大财,从新台币200元的成本发展到资产近3万亿元新台币,去年创下营收总额新台币1兆9674.38亿元、资产总额2光4623.97亿元佳绩,成为台湾最赚钱的企业集团。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王永庆以91亿5500万美元排名第178位。
王永庆的创业传奇,真可谓倾笔难尽,萃取其成功经验之精华,最经典的是两条。这两条对于面临世界金融海啸的经营界人士,尤有启发价值。
经营行业辩证取舍:永立”朝阳”市场潮头
王永庆书写经营传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于选择经营行业,他总是辩证地处理取与舍的关系,无论选择何种行业,标准都是:一定要在最好的时机进入,也一定要在市场饱和前退出。
王永庆1916年出生于台北茶农家庭。童年成长在极度贫苦和艰辛的境况中。15岁那年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南嘉义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王长庚向别人借来的200元钱。
16岁的王永庆并不知道自己具备经营才能,他只希望可以赚钱养家。但从他后来的回忆和讲述中,俨然已经显现了一个营销天才的雏形。由于竞争激烈,他想到了以最贴心的服务胜出。他不定时到客户家“巡视米缸”,将估计能食用的天数记在册子上,等到客户即将用完的时候,即送米再度拜访。取得许可后,把旧米先倒出来将米缸擦拭干净,再将新米倒入,然后再把旧米倒在上面。王永庆以服务打响知名度,他的店成为当地业绩最好的米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碾米厂的发展为他快速地实现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靠着卖米闯出名号,王永庆引起当时积极筹备工业的台湾地方官员的重视,鼓励他加入塑化工业。当时,与他同时获得政府鼓励的还有其他企业家,然而,只有王永庆看到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挑战性大,但未来的成长性很大,他果断地于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其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工业界居“50强”之列。
此后,王永庆审时度势,舍弃了茶、米行业,又进军石化业、环保业和健康产业,一次次地成为开辟朝阳产业的领军人物。
从茶到米,从塑胶到医疗,王永庆也一步一步走过了91年的岁月,正好是台湾从农业迈向工商业社会的缩影。
谈到自己成功的经历时,王永庆不止一次地说,取合的学问一直是他在商业和人生上最大的功课。
经营策略避热就冷:经济不景气时投资扩产在商界,王永庆被称为“经营之神”,这几乎是人类能想像出的对企业家的最高评价了。而此前,这样的荣誉只属于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企业家——日本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同样是白手起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营上都具有无人能及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在1922年时提出了“改良旧产品、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低价出售”的经营策略,这让松下一举成为同行的模仿对象。王永庆在刚创立“台塑公司”时,也推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经营策略,这让他度过了创业最初的困难时期。
然而,与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相比,中国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却有一条超越,那就是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越敢于投资扩产。台塑创办后不久,就遇上了全球经济不景气周期。有一段时间,全公司一个月才卖出去1吨聚氯乙烯(PVC)。由于台湾的企业界对他的产品没有信心,造成了台塑产品大量积压滞销。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永庆毅然决定进行第二次扩产。
扩产之后,台塑的月产量提高到了1200吨,而在产量激增后的直接结果是:台塑PVC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台塑的销售问题,使企业步入了快速成长长的通道。
后来,谈起这一决策的考虑时,王永庆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能是企业投资扩产的最佳时机。因为凡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也是考验企业‘体质的最佳时期。在这样的‘危难时刻里,只有坚强的企业家与创业者才能生存下来。而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聪明的企业家就需要做一些有效又有前瞻性的投资计划,以便获得先发优势,化危机为契机。同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进行投资扩产所需的建设成本也比较低,扩产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周期规律,所以如果在经济不景气之际建设一家新的工厂,通过一两年的建设之后,经济肯定又会在逐渐恢复中,这样就正好可以赶上好时机了。”
后来的发展实践表明,王永庆的这一决策是十分正确的。经过投资扩产,台塑的经营门类不断增加,产品内容包括塑胶产品、纤维制品、精密化学工业用品等,涉足电子原材料、重工机械、钢铁、发电等事业。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完整的产业链。50多年后的今天,台塑集团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近3万亿新台币,并进入全球化学工业的前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