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湖南湘西“辰河高腔戏”的艺术特征

2009-04-15姜仁武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曲牌唢呐唱腔

姜仁武

内容摘要:在神奇古老的湘西大地上,勤劳善良的土家族、苗族、汉族儿女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许多优秀经典的传统文化。“辰河高腔”作为传统戏曲,至今在这块土地上依然流传,其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关注,并为湘西的戏曲发展史添上了重重一笔。文章就“辰河高腔戏”的艺术特征作初步探讨,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研究。

关 键 词:辰河高腔 艺术特征 “目连戏”

湖南湘西,古属楚地,秦隶黔中郡,汉为武陵郡,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崇山峻岭,沅水绵延,奇景异色,俯拾皆是,张家界、猛洞河、天子山、凤凰古城等风景名胜区,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誉。

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白族等各族人民创造、发展了令世人瞩目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鼓舞”,侗族的“大歌”,白族的“仗舞”,汉族的“花灯”等,“歌舞、百戏”,历史久远,遍及城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优美动听的“桑植民歌”,苗族“山歌”,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湘西民族民间戏曲的创作和发展。“辰河高腔”戏也就在这块滋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又称“辰河高腔”,它是弋阳诸腔的留存与发展,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主要流传于现今的湖南泸溪、古丈、永顺、吉首、沅陵、溆浦、辰溪、洪江等县。辰河戏有高腔、昆腔、低腔、弹腔四种声腔,是湖南一大地方戏剧。在1998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中,辰河高腔被西方学者和戏剧学家们赞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和“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更有人称之为“神奇的东方歌剧”。辰河高腔艺术在沅水流域流传至今,被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描绘成独具民族风采,积淀民族心理、凝聚民族文化的灿烂画卷。

辰河高腔戏发源于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浦市位于沅水流域中游,明初已是一个大集市,时下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明朝初年,江西巡抚衙门的书办江西弋阳曾氏兄弟二人弃官避乱,在泸溪浦市近郊浦溪村客居,因思念乡亲,时常哼唱弋阳腔解闷,当地人感到新鲜,纷纷学唱,本就有较好文化积淀的浦市镇,辰河高腔就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发展,并形成很多的流派,但各流派以“浦腔浦调”为正宗。由于它的广为流传,在当时就出现了许多辰河戏班,最为著名的就有“围鼓堂”“高台班”“矮台班”等。辰河戏在当地的流传,很快融入了当地的佛、道、傩等当地的艺术音乐文化,加入了锣鼓乐器和音乐,使辰河戏从弋阳腔中分离出来。清雍正、乾隆年间,大量使用唢呐、笛子帮腔,从而形成辰河戏的风格特色,丰富发展了弋阳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辰河戏”,也即辰河高腔。“目连戏”是辰河高腔的连台戏曲,讲述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它把唱、念、乐器演奏汇入一体,形成了多艺能的综合性的艺术,并作为传统的剧目流传下来,保留至今。

一、辰河高腔的“声腔”特征

辰河高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最初它包括高腔、昆腔、低腔、弹腔四种,高腔融入了当地的锣鼓和音乐,其声腔最为优美,加之深厚的群众基础,得以广泛流传,并形成“辰河戏”的主要声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流传至今,并永远保留下来。

辰河戏的唱腔中,“念”是戏剧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对白”。“念”在唱腔中有一定的讲究,其文体结构自由,时间不长,语义性突出,在唱本中常标记出来。“唱”是辰河高腔的主要特色,基本曲牌有七个母调,即“驻云飞”“风入松”“锁南枝”“汉腔”“红衲袄”“锦堂月”“新水令”,另有“汉入松母调”,是以两种不同宫高的基本腔调组合而成,其称“八大母调”。各母调中分别包括若干类,每类又包括若干曲牌,同母调中的曲牌同宫基本腔相似,唯“汉入松”母调乃两宫相律,集“汉腔”上腔和“风入松”下腔综合而成,形成犯调。集曲和合宫律调的结构特点。辰河高腔音乐高亢粗犷,讲究韵律,具有浓厚的湘西民间音乐特色的风格,如“驻云飞”母调中,唱腔多以湘西方言“安”“哇”“噢”“乃”为衬字,“中眼”起腔,“板”上收腔,曲牌结构严谨,节奏多为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有快板和慢板之别。

在唱腔中,无论字、词的运用或内容表现都十分生动,华彩优美,高腔的韵腔冗长,跌岩起伏,是辰河高腔的主要韵腔风格;另外,润腔在辰河高腔为主要唱腔,它具有特殊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风格,演唱者在演唱中常采用唢呐演奏中的“循环换气”的方法来演唱,气息流畅真假声交替,常出现往上二度或三度的弹跳,运用自如,声音高亢明亮,音量强大,富有很强的穿透力,同时演唱者可根据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变换音域而行腔,时而冗长,时而高亢,多有平和,偶有激越,可谓韵味无穷,活力无限。

二、辰河高腔的音乐特征

辰河戏的开场,首先是锣鼓打击乐河以鼓为指挥,起板和收板,其鼓点节奏独成一体,接下是唢呐的起腔领奏,多为散板,然后是唱腔。唱腔的起腔开始也多为散板,不同的母调采用不同的曲调,然后是二四拍子或四四拍子的行腔,当剧情激越时,也用一四拍子一板一眼的数腔。另外,行腔中也常伴有各种节拍的交替使用,曲式结构多为四句体结构的连辍体,一字多腔,为其主要特点,拖腔很长,“上字调”中多为宫调、微调,也有角调和羽调,“乙字调”中多为微调、角调和宫调,“凡字”调中多以羽调为主,辅以角调和商调。“文武场”中的主要曲牌为“寿筵开”和“起大堂”。“寿筵开”首先是二四拍的鼓点,后接唢呐的散板,多为二至四个音的拖腔,紧接着是二四拍的“行腔”,常为二句体或四句体,常采用微调式。“起大堂”首先是打击乐的散板,接着为鼓、乐的合奏,唢呐拖腔较宽广,时值较长,鼓点节奏为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紧打慢唱。然后是唢呐的快速演奏,鼓点衬腔则较疏散,即快奏慢打,曲调多为宫调式,音乐结构为多句体的连辍。

辰河高腔的音乐,常使用“工尺谱”来记谱,因而“上字调”“凡字调”“乙字调”为戏曲中常使用的各调和主要的调式,但偶有其他调的使用,其音乐多为戏曲音乐的自由体,拖腔较多,长短不一,唱时一字多音,为其主要特点,“其表演呈式为导板、一字、二流、三流、反调等,导板多为散板,高亢嘹亮,用于紧迫激昂的起唱处,一字即一流、四四拍子,慢速称慢三眼,一字多腔,细腻优美,流畅抒情。二流分快慢二流、二四拍子或一四拍子,铿锵有力,用于陈述人物事件或故事情节。三流即散板,反调为反一字,反二流,旋律刚柔相济,激缓并蓄,为高腔戏曲的特色腔调。”另外,辰河高腔戏的演唱呈式,每一曲牌一般由起腔、下腔、哀子、梢腔组成,有时由起腔、下腔、上腔、清板句、哀子、梢腔构成。

三、辰河高腔的器乐特征

辰河高腔戏中主要使用的乐器为唢呐和锣鼓,锣鼓主要包括大鼓、班鼓、大锣、小锣、双钹和课子。唢呐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它担着起腔、接腔、帮腔、衬腔的重任,唢呐的起腔多为自由的散板拖腔,给演唱、演奏者以调的提示和戏曲开始的起调作用:接腔一般用于头腔、尾腔后面的间奏部分;帮腔一帮用于曲牌上、下旬的尾腔;衬腔常用在曲牌下的下旬尾腔。唢呐的起腔、带调,有较为固定的腔句,并配有固定的鼓点节奏。唢呐还用于演奏过场曲牌。当唱腔响起,帮腔的唢呐可以代替人声,音域宽广,音色高亢明亮。当唢呐低鸣时,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催人泪下。唢呐时而高亢,时而低鸣,随剧情的发展,迂回曲折、委婉绵延、高去低回,给戏曲的表演带来无限生气。

打击乐器以鼓、锣、钹为主等其演奏形式多为表演身法、道白、效果使用,同时配合唢呐为高腔的起腔、梢腔及腔句中的“靠腔演奏”起着支衬作用,也为戏曲开场渲染气氛,吸引观众起到一定的作用。锣鼓的花样极多,音色也极为丰富,有经验的鼓师可以打击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鼓乐,供听众欣赏、聆听和感受,也给辰河戏的表演带来无限的生机。

辰河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中沿沅水流域,又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大流派,下河以戏曲发源地的泸溪、浦市、沅陵、辰溪为代表,中河流域则以溆浦为代表,“高腔号子”便是由辰河戏演变而成,上河流域则以洪江为代表。辰河戏的剧目繁多,唱腔曲牌约400多种,大多剧目创作于明、清时期,辰河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和喜欢。“目连戏”作为传统的经典剧目被长期传唱下来,每当农闲、民俗活动和腊月年关,各地艺人从初一到十五,从正月到三月到处巡回演唱,在民间拥有众多的观众和爱好者,形成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大地上,广为流传并保留下来的传统戏曲剧目。

参考文献:

[1]张汇川.湖南戏曲音乐集成[D].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

[2]熊晓辉.湘西民间音乐文化探迹[D].湘西文化书院出版,2003年1月.

[3]汪渲,钱小丹.辰河之畔,聆听远去的高腔鼓点[J].艺海,2007(04).

[4]吴宗泽.论辰河高腔“园腔点板”度曲法[J].中国音乐,1993(01).

[5]熊哓辉.辰河高腔源流考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6]谌许业.中国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J].档案时空,2005(05) .

[7]张敏桦.松阳高腔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

[8]李怀荪,卓雅.戏曲“活化石”的风采[J].民间文化,2000(10).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曲牌唢呐唱腔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唢呐
唢呐放光芒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唢呐(短篇小说)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