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09-04-15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素质音乐

余 雄

内容摘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新理念下的多样化教育,已成为当今音乐师范教育中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现行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及改革、教师理念的转变、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教学理念 改革

新世纪初,音乐教育事业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举措:新的标准、新的音乐教材体系、新的音乐评价机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给师范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师范院校的学生作为明日艺术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新理念下的多样化教育?本文仅从音乐课程的结构设置、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及改革

现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仍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我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的一些学生往往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以致造成一些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专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

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门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美国音乐学校协会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即个人素质、音乐能力、专业素质。因此,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造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据此分析,音乐课程的改革,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

师范音乐教育的改革,是关系到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前提。师范音乐教育要突出其师范性的特点,必须将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统一起来,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遵循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这支强大的主体力量。以往的高师音乐教育,由于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过于强调学生所学专业的技术技能,在学术上又“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在教学上,有些教师不愿接受新的音乐学科教研成果,教学观念陈旧,只注重本专业教学,而忽视了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教学观念势必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和排外性。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该跟上时代的要求,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新一代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奋斗。对于教师本身,首先应该抛弃腐朽和陈旧的观念,不断接受新的音乐科研成果,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自身视野,专业上精益求精。在加强专业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只有教育者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受教育者无论在艺术涵养上还是在文化素质上都能受益。而在对学生的教学当中,既要求学生学好专业,也要让学生明白注重相关学科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师范和讲解。比如,一首钢琴曲《旱天雷》,老师在学生演奏之前可以先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查询关于广东音乐《旱天雷》的资料。这样既可让学生聆听原作的风格,又可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这一民族丝竹合奏乐的演奏特点。有了这个未弹先知的了解,教师在示范钢琴曲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钢琴曲和原作进行对比,感受钢琴演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再结合教师在技术上的处理。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演奏上的技巧,又能让学生准确把握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还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器乐合奏的一种形式。由此,也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和音乐综合素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音乐素养,还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同时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21世纪教育的音乐艺术师资,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三、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本着对音乐的热爱,学生进入了音乐师范院校学习。但由于课程结构、教师观念、学生自我意识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即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一味追求专业技能,凭借个人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不注重艺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结果往往是不能适应教学工作,最终和实际教学完全脱节。

专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生与师范院校其他专业学生在文化素质上的种种差别。他们中的一些入学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再加上入学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文化基础学科呈现出一种不予重视、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文化素质水平的愈加低下。而在学习专业学科的过程中,这些学生又过于强调主观意识,只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而导致了只会弹不会唱、只会唱不会弹,或者知道其所以然却不知如何表达等问题。由于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些学生在人文价值的取向上呈现出一种缺乏理想、缺乏高尚的人生信念的迷失感,在音乐情感、艺术素质的综合能力上呈现出空洞、知识浅薄、表达能力欠缺等现象。

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创造音乐,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试想,一个具备单一学科特长,而文化知识缺乏、文化涵养低劣的教师,将如何去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呢?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课的学习,懂得文化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要以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改进自身的薄弱环节。文化涵养越高,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就越深刻,艺术涵养也会随之提高。而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坚持学好自己喜爱的专业,在学业上有所造诣,而且要学会一专多长、全面发展。任何艺术门类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只有丰富自身艺术修养,才能理解艺术的完美境界。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为培养出21世纪新形势下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管云.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析.艺术教育,2004(1).

[2](美)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素质音乐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音乐
音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