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格化在新闻审美中的重要作用
2009-04-14张宏明
张宏明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人格化;新闻审美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人格化在实现新闻审美上与四个方面有着主要联系,一是新闻报道者,二是新闻题材内容,三是新闻采访的人格化,四是新闻写作或后期制作。这四个前后互连的环节。构成了新闻审美实现的基础。研究探索新闻人格化与新闻审美的联系,离不开对这四个环节的认识。
一、新闻报道者人格的塑造
新闻报道者人格的塑造,从现实意义上讲。一方面,需要新闻报道者有更加丰富的个性,以表现出人性个体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特质,另一方面,又需要新闻报道者在其个性表现中与世界整体性更为和谐,构成审美意义上的现实整体美感。从理想意义讲,要求新闻报道者人格的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美、自我发展,从现实意义上有一个超越,以达到“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即传播者地位与引导舆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向前发展的作用的统一。新闻报道者人格塑造要实现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两个目标,既要进行来自外界的人格教育,又要进行自身的人格培养。
新闻报道者人格的塑造,说到底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的综合素质越高,其人格化程度越强,反之。人的人格化程度越强,其综合素质也越高。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者全方位地培养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格的理想化超越。而人格的理想化超越,又将给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新闻题材内容的人格化
新闻题材内容的人格化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题材内容包含了新闻报道者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二是新闻题材内容反映了社会人们审美理想要求和人格。前者为个性的,后者为共性即社会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新闻报道者个体人格的体现,是个体审美理想的折射,而个体人格和个体审美理想始终紧紧依附于被选择的新闻事实之上。
新闻题材内容人格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人格与社会共同性,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交替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与新闻报道者人格及受众者人格三者得以共同熏陶发展。
三、新闻采访的人格化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导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应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不是艺术作品,但要完成新闻报道。需要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因此。新闻采访就有了讲究艺术的说法,新闻采访也就有了人格化的体现。
新闻报道中人格化的采访就是在采访中依靠记者的理智展示情感,通过记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换取采访对象真实的情感,最终回归到挖掘其理性的主题上来。从而,创作出充满人性美的新闻作品。众所周知,采访是新闻传播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可以这样说,采访质量的不同可直接导致新闻审美的差异。因此,人格化的新闻采访在新闻审美中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人格化的采访有益于营造自然真实的语境。采访对象包括各个阶层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身份、地位、阅历、修养、知识层次。如果采访的对象是名人,是领导,他们抛头露面的机会多,见的世面广,都能泰然自若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是他们可能因为经常接受采访,对采访不感兴趣,经常是打官腔来敷衍打发记者。显然,这样采制的作品一定是平平淡淡。这就需要记者以精神的力量激发对方,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对方,让采访的气氛变得活泼、宽松,蕴涵生机。同时,新闻采访中大量的采访对象是平常百姓。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群众见记者打开采访本,或者把镜头对准他,把话筒伸到他面前时,便慌了神,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我们知道。紧张兮兮的气氛和死板生硬的气氛一样,都不可能使采访取得理想的结果。这就要求记者情真意切,循循善诱,或真诚耐心地和他们聊天,或亲切而热忱地给他们以关怀。这些努力都能有效地缓解采访时的紧张情绪。逐渐形成宽松自在的采访氛围。
新闻采访要讲交往艺术、语言艺术、心理战术、交流技巧。人格化的采访才能使我们获得的新闻素材生动、感人、真实、可信、丰富有趣,给观众最美的新闻作品。
四、新闻写作或后期制作的人格化
新闻事实被选择出来后,要通过一种合理的表现形式才可把人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形式便是美学中所说的符号。新闻事实在其被发现时,存在是事实,通过选择是审美的第一关,在其被符号组合时,则是审美的关键步骤。电视的符号是图像语言、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新闻写作或后期制作的人格化就是要找到一种人格化的符号组合即人格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的有意识排列组合,完美地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人格化的表现形式,它一方面透射出进行符号排列组合的人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排列组合形式与受众的关系。寻求人格化的写作或制作表现形式,作为新闻报道者,必须认真努力研究了解人们的个体心理体验和思维轨迹形式。对它研究了解得越多,对人们的真实生命感受体会得越多,报道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或后期制作时,就能根据人们的心理体验和要求,充分调动受众的感觉、视觉、听觉等诸种功能,调动受众生命活动所具有的一切形式,从简单的感性形式到复杂奥妙的知觉形式和情感形式,使受众在新闻报道者拼接组合的表现形式中得到感应。这样,受众接受的信息就会增多,即使受众并不关心或不十分关注某条新闻所提供的信息,但他(她)仍可能因其表现形式引起的心理生理共震而被吸引、被打动并关注,最后受到影响。同时,报道者的意图也通过美好的、人格化的形式得以传播,取得事随人愿的效果。
新闻写作或后期制作的人格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不能脱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各种符号的拼接不能过分强调人的情感而趋于主观化,使新闻游离事实,所有的情感表示和符号组合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条件下进行。人格化的写作或制作只是使新闻表现形式更符合人们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活动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结合得更加完美,并通过这种结合展示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不是改变内容事实本身。
综上所述,新闻人格化的最终目的旨在构筑起新闻报道者——新闻——受众三者的三角关系,求得审美意义上的最高价值,实现新闻的最大传播效益。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