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性最应该弄明白的一个字

2009-04-14鲁绪才

百家讲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刘半农赵元任第三人称

鲁绪才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汉字都没有对“第三人称”在性别层面上加以区分。“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中,作者们都习惯于用“他”来统一指代男、女,甚至除人之外的第三人称。

然而,频繁地使用这一指代模糊的代词,给人们带来不少理解上的麻烦。鲁迅先生就曾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无论是在《阿Q正传》中提到“小尼姑”,还是在《故乡》里提到“豆腐西施”,他都用“伊”来指代。

1918年初,时任北大教授的刘半农在翻译外国作品的时候,发现英文中的He、she甚至It,在汉语中都只能统一翻译成“他”。在和周作人交流时,他提出用“她”专门指代女性第三人称,并用“牛电”专指除人之外的第三人称的想法。然而,随后他便去伦敦大学深造,想法也暂时搁浅。

1918年8月,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的一篇外文翻译的按语中,透露了刘半农的这一想法。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便在文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批保守人士极力反对并撰文加以攻击,但广大人民群众和思想开明人士却大力支持。一时间,对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920年6月,身在伦敦的刘半农得知这一情况后,写了一篇《她》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第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第二,如果要,能不能用“她”字;同时他还建议第三位的代词除“她”之外,再取“牛电”来指代无生物。后来,他又在伦敦创作了一首流传极广的著名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在这首诗中,刘半农第一次将“她”字带人诗作。后来此诗由赵元任谱曲,经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发行。歌曲的传唱无疑为“她”字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这首歌还闹了一个笑话:一青年十分喜欢这首温情浪漫的歌曲,便猜想其作者必定是风流倜傥之人,很想一睹风采,于是便去赵元任家里问个究竟。恰逢赵元任夫妇与刘半农等人饮茶,赵夫人指着颇有老态的刘半农说:“这就是半农先生。”青年惊愕了半天,摇头惊呼:“原来是个老头?”他的话惹得满堂开怀大笑。后来,刘半农又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

后来,“她”字不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赞赏,并被广泛使用,而且各种版本的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而刘半农的这一“创举”,既丰富、纯洁了中国文化,又结束了汉语表达中第三人称指代含混、笼统的局面,其意义深远重大不言而喻。鲁迅曾高度评价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了一次“大仗”。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刘半农赵元任第三人称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誓不为官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刘半农的“喜诙谐”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赵元任:擅长说方言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和他的“她”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刘半农“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