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官卖官何时了
2009-04-14汪红光
汪红光
秦朝有一年闹蝗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经始皇帝御定的国税皇粮收不上来,完不成国家“预算”,朝廷根本无法“保工资,保运转,保霸权”。在丞相吕不韦的建议下,秦始皇极富创造性地下了一道公开卖官圣旨:“纳粟一千石,拜爵一级。”于是“送粮队伍”拥塞路途,很快就把空虚的秦国国库填了个爆满。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卖官记载了。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去,秦始皇当初所卖的并不是官职,而是爵位,也即是所谓的贵族头衔。而且他卖爵位的目的是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霸权”,多少带有一点为国为民的味道。
汉灵帝刘宏就不同了,他的经济头脑、经营意识比那位始皇帝嬴政要发达得多。他不光亲自组织、亲自动手搞了个卖官机构,还委派专人负责,制订了一个长期的卖官计划,向全国民众公开拍卖乌纱帽:“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又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一时之间,天下买官者,不绝于途。
据说当时有个富豪叫崔烈,也想买个官过过官瘾。汉灵帝与他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伸出五根手指僵住不动。崔烈这家伙倒挺痛快,一口答应了汉灵帝500万的要求,买下一个司徒的官位。
晚上,汉灵帝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直后悔:白天为什么不跟崔烈要1000万,要是坚持要1000万,崔烈还是一样会买的。
呜呼,汉灵帝刘宏就是靠这样的“横征暴卖”,很快成了当时最富有的皇帝,但他也为刘氏皇族埋下了隐患,最后不得不将玉玺拱手交给了曹嵩的后代。
卖官卖到亡国,也算是骇人听闻的一大创举。
其实,翻开中国封建史,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卖官的记载。或公开,或隐蔽,或官办,或私营,尽管花样繁多,但目的只有一个,以官换钱,以位换钱。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钱、权怪圈一再轮回?除了官本位思潮泛滥外,便是权力失控。官本位泛滥引起全社会对权力的无限崇拜,而权力失控则又为权力的非法使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让权力全过程暴晒在阳光之下,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买官卖官这个腐败毒瘤。
编辑/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