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约也是一种执政能力

2009-04-14本刊评论员

廉政瞭望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款消费厉行节约党政机关

本刊评论员

在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节约”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重视程度。

新年伊始,各地就纷纷表态,“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今年行政支出实现零增长;紧接着,中央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节俭”要求。其措辞之严,规定之细,前所未见,并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身体力行——缩短会期节约开支,甚至抠到一张纸。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冷风中,能“暖”民众之心的,除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棉袄”,还有那种“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道德感召。政府民众“抱团取暖”,就能最大限度的凝聚人心,积聚力量,走过这个冬天。

不过,若是仅限于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为,还是依循以往那种运动式的治理套路,那样的“节约”,既会因无刚性约束而“随心所欲”,也会在“时效”期后渐至“失效”。

历年来,中央三令五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大力号召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但现实却是,我国的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三公消费”消耗巨大,随便捡来的“公款消费清单”,被拿到网上曝光,就能引起公众的义愤与哗然。

行政成本是一种执政成本,因此,能不能“节约”也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过去我们更多把“节约”归于作风建设的范畴,结果是“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其实,节约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作为公权力的衍生品的公款消费,也天生具有“自肥”的属性。所以对待它,就应该像把权力关进囚笼里一样,扎紧其制度的篱笆。

从治理的层面讲,在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之间,过去也并非没有制度的红线。比如,哪级领导干部坐哪个档次的车,办公室面积多大,哪些消费场所是不能去的……不过,文件的规定并非现实的规范,公款“西游记”、“天价烟”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待遇”或“潜规则”,这才有了“天价烟局长”、“按摩书记”出事后的“倒霉”之论。

这也说明,监督是一个大问题。踩过了红线,并不等于引爆了地雷。往往知道的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知道。局外的公众看不见,看得见的是同一利益格局中的人。这也就是历来在压缩行政成本问题上“成效不彰”的关键性因素。

谁都知道,在监督问题上,仅有“自律”是靠不住的,关键还在“他律”。但如果仍然是人大代表读不懂的预算报告,政府的账本继续将民众拒之门外,那么这次“厉行节约”的效果如何,能持续多久,还真不好说。

猜你喜欢

公款消费厉行节约党政机关
厉行节约 浪费可耻
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管一体化的“常州路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公益广告
党政机关网站网页归档模式研究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电子政务视角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研究
看清“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论”的根本错误
论建立根治公款消费问题长效机制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