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弼: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

2009-04-14

党史纵横 2009年3期
关键词:航校空军航空

介 甫

王弼,1899年8月3日出生在江西省永修县三角圩流岭王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选学了空军,分配在列宁格勒苏联空军机械学校学习航空机务工程。毕业后分配在哈尔科夫苏联空军工作,任少尉、上尉机械师和准校工程师,空军飞行学校修理厂副科长和少校总检验师。1933年9月考入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校工程系攻读飞机发动机设计和改造工程。他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始人之一。历任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东北航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部长,空军副政委、副司令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人民日报》曾载文称他是“我党不可多得的几位航空技术老专家之一,同时是一位大公无私,不断追求进步、变革,力求我国繁荣昌盛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从苏联回新疆再到延安,开辟中国共产党航空历史

“七七”事变,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此时,王弼、常乾坤两人即将从苏联莫斯科茹科斯基空军学院毕业,并已完成毕业论文,但他们顾不上参加学院的毕业典礼,王弼和同班同学常乾坤报国心切、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提出回国参战的请求。1938年4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对他们说:“中央已同意你们回国,请做好待命准备。”

1938年8月,党中央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王、常即从莫斯科出发,9月抵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留在新疆,利用盛世方的航空设备和目前国共合作的局面,培养中国共产党第一批航空人才。

1940年新疆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中共中央调王弼、常乾坤等回延安,11月中旬抵达延安后,于11月23日向中央呈报了建设空军兵种的计划。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由自己的航空技术专家,为中央提供的第一份比较全面、系统、详实的空军兵种建设计划。计划中,王弼、常乾坤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的形势、需要出发,阐述了建设一支“中国红色空军”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主张将培养专业技术干部这一重要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强调:“首先要培养大批航空干部,还要有制造飞机的干部。”有了懂得飞机的干部,才会购买飞机,方能修理、保管及使用飞机。最后待我们的材料、设备、技术等条件成熟时能制造发动机、制造飞机。建设空军单靠人家,没有自力更生是办不到的。”进而,他们建议开办航空工程学校,并根据空军雏型建制的需要,对该校专业课目的设置、教员、教材、设备、校舍(窑洞)、经费等问题的解决,管理体制、编制,招生对象、条件、数量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毛泽东、朱德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就组建工程学校的问题作了指示。

毛泽东说:“热心发展航空事业意见是好的,但要有决心和耐心”。同时,他还风趣地说:“我国历史上也有个王弼,和你同名同姓,他是个文人,你是个武将。你这个武的要争取胜过学文的”。

1941年1月,党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军委航空学校,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于3月6日签署了王弼为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的任命书,丁秋生任校政治委员,常乾坤任校教育长,王、常并兼任航空教员。

党中央的委托,使他们踏上了将创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恢宏抱负付诸实践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王弼等人在王家坪军委总部制定了教育大纲、教学方案,王弼率刘风等着手勘察了飞机场和校址。最后决定校址设在安塞县城西20里侯家门一所中学的旧址。学校接收了前方各部队选送来的一批年轻、身体好、文化程度较高的连、排级干部近百人,抽调一批原学过航空技术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如刘风、王链、熊焰等组成高级班并兼任文化教员,开设了航空基本原理、航空机械知识和政治、文化、俄语等课程,因陋就简,制作了飞机模型等教具。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对我边区政府实行封锁,工程学校无法获得苏联在航空器材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于1941年七八月间,撤销独立建制,并入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一大队的俄文队和工程队,地址由安塞县迁至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左侧。王弼改任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工程科主任,负责工程队教导处的工作。工程队主要是为我军各特殊兵种如桥梁、爆破和未来的空军培养技术人才。

1943年11月,军委成立作战部空军组,王弼任组长。翌年春,党中央决定扩建延安飞机场,王弼兼任机场建筑工程处处长。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加上物质条件极端匮乏,既无水泥,又无机械,困难重重。王弼遵照毛泽东“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依靠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的教导,挖掘现有工程技术力量,组成设计施工队伍,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宽30米,长2000多米的砂石跑道,为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和接受敌伪来降的飞机创造了条件。

创办第一所航空学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8日,朱德接见王弼时说:“中央决定全部航空干部分批进入东北,接收、搜集航空器材和人员,利用可能条件建立航空站、航空队、航空学校,训练航空骨干,为建立人民空军打下基础。”

8月30日,刘少奇召见王弼指示说:“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寇已投降。东北不仅是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日寇培训空军的重要基地,估计该地航空器材和航空技术人员很多,这是我党创建空军事业的大好时机,党决定你先带一批航空人员去东北。你们的任务主要是及时接收航空人员和器材,建立航空基地,创办航空学校,培养各种航空骨干”。刘少奇特别指出:“要有信心和决心,要克服困难,要办好第一所航空学校”。

1946年3月1日,我军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诞生。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早已撕破和平的假面具,大举进攻东北,形势异常紧张。北满、东满与苏联接壤,是日伪关东军空军重地。为了寻找合适的航校基地,王弼发动全校师生分头深入东北各地收集飞机和航空器材。当时,日伪残余反动势力尚未肃清,土匪、敌特活动猖獗,铁路不通,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王弼带领航空队干部及航校的学员和职工,冒严寒、踏冰雪,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5月,走遍了东北三省的30余座城市,70多个机场,共收集到各类飞机120余架,发动机200余台,仪表200多箱,油料数百桶以及其它航空器材和医药用品。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他们动员了大批民工用牛马大车将这些“庞然大物”运到了目的地,为航校的开办打下了物质基础。

正当航校准备开学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向我东北根据地大举进犯,数十架敌机在我航校机场上空盘旋扫射,轮番轰炸,将航校能飞的十余

架飞机炸毁了六七架。在此情况下,航校坚持了边疏散、边防范、边进行训练的方针继续工作。1946年11月,航校迁至东安机场后。王弼领导建立了机械厂和修理厂,修复了数十架飞机。至1948年,航校已有各种修好和待修的日式飞机93架。能用的发动机193台,以及一批可供使用的航空仪器附件设备,为进行飞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王弼非常重视教育,尊重科学。建校不久,校党委制定了“从认识上、理论上开始奠定人民空军的基础,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以便打下深造的基础”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上规定了:“一、由浅到深,求得能懂;二、少而精,求得能化;三、重点教育,求得有中心;四,讲授与实习配合;五、听讲与讨论配合”的教学原则。王弼领导成立了航校机械技术研究会,并担任主任委员。他亲自担任技术课教员,领导编辑了31种教材,在培养航校技术人材的训练方法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按照当时世界各国飞行训练的方法,飞行员均先要飞初级教练机,然后飞中级和高级教练机。可是当时航校仅有十余架木质的初级教练机,而且经长期风吹雨淋和几次长途转移,已无法用来教练飞行。有人提出请苏联援助;有人主张向英、法购买。事实上这些方法一时均无法实现。校党委通过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决定打破常规,直接让飞行员用“九九式”高级教练机训练飞行。在采取这一重大改革方案之前,校党委发动群众认真分析了直上“九九高练”的不利条件,实行民主教学,改进地面训练方法,加强地面准备,飞行员单飞前作预考,正式起飞前进行认真考核。经过充分准备,1946年10月,由刘风驾驶的“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终于首次试飞成功,成为世界航空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

1947年10月,王弼的老战友邵式平来东安航校参观后深为感慨地说:“我们的飞行人员,在那样冷的气候里,并且北风相当大,他们试飞时甚至穿着单衣,真令人肃然起敬。”

在训练中,航校接收日本在东北残留的一批汽油已将用完。解放区当时还不能生产汽油,王弼和杨光秘密去苏联联系汽油,亦未能成功。有人说,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曾进行过以酒精代替汽油的试验,但未成功。王弼等决定大胆试验,在采取加强保温,加大燃料喷嘴等措施取得了确实的数据后,用酒精代替汽油作飞机燃料终于获得成功。东北局和联军总部批准了这一应急措施,并拨给了一座酒精厂,以大豆、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代替汽油,解决了飞行和运输的燃料问题。

东北航校从诞生至1949年停办,共培养出(以毕业生名单计算)航空技术干部528名,其中飞行员124名,领航员24名,机械员321名,场站员38名,气象员12名,通讯员9名,仪表员6名,为陆军培训参谋23名,共飞行3373个小时,25081个起落。为中国人民空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民航事业和航空工业输送了大批领导技术骨干,对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在抗美援朝的大规模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部队参战的团队指挥员和战斗员,大都是东北航校的学员。如空军英雄王海一人击落敌机9架;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7架;张积慧击落敌机4架。这些年轻的空军勇士在朝鲜战场共击落击伤敌机2347架,粉碎了敌人的“空中优势”。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曾惊叹:“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组建人民空军

新中国诞生的前夜,党中央作出了组建人民空军的决策。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1949年至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不久,王弼和常乾坤赴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航校工作,毛泽东听完汇报后高兴地鼓励他们说:“很好,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的正式建立空军做了些准备工作,培养了一些种子。”

同年3月,王弼和常乾坤向军委汇报工作时提出:“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一些航空设施,航校也分批派出干部学员组成工作组随野战军行动,接收了一批人员、器材,接管了一些航空设施和机构。为完成中央‘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的任务,建议军委组织成立统一领导航空事业的组织机构。”

3月16日,周恩来同意这一建议。次日,军委电告四野及华北军区:“军委决定成立军委航空局,人员由东北航校中抽调”。3月30日,军委航空局正式成立,常乾坤任局长兼东北航校副校长,王弼任局政委兼东北航校副政委。

军委航空局成立后,在完成中央军委“应集中于招降和接管国民党航空基地及一切航空基地设备、器材、人员,加强训练,继续培养航空人员,并整理航空修理工厂,以准备建立中国空军的基础”的任务中,先后接收了国民党在大陆各地的航空飞机30架,发动机268台,汽油13684桶,汽车71辆,仪表、电气、通讯、照相、测绘器材10946大箱,军械弹药、场站设备、修理工具等约4万余吨;飞机修理厂3个,配件厂、降落伞厂、装配厂、通讯器材厂各一个;各种车床1700余台,仓库16座,接收了国民党航空技术人员3249人,其中飞行、领航、工程师、技师、机械员及各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生130多人,对他们采取了愿留则留、愿走则送的方针,作出了妥善处理。其中大多数人员加入了我人民空军的建设工作。

航空局先后接收了东北、华北、北平、唐山、太原、西安、济南、徐州、青岛、南京、上海等43个机场,王弼积极组织力量整修被破坏的机场,开办机务员训练班。经周恩来同意后,利用这些机场扩大了东北航校远距离战斗、运输的飞行训练。

同年5月9日,王弼、常乾坤向华北军区建议,请求批准接管北平地区的中央、中国民航公司的设备、房产和航空技术人员,由航空局民航处代管这两家公司,发展民用航空事业。不久,航空局先后开辟了沈阳-哈尔滨航线、山海关-北平、库伦-张家口-北平航线;整顿了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各场站的通讯、气象设施,逐步开辟了北平-上海、北平-武汉等航线。

5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北平南苑机场,并对我华北、华中等地进行骚扰。8月,王弼奉命在航空局组建作战飞行中队,下辖三个分队,驻北平南苑机场,担负战斗执勤,保卫北平的安全和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不久,飞行中队增添了飞行、机务、通讯人员和设备,成立了航空运输队。飞行中队还在开国大典时,以17架飞机编队和航校飞机一起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提出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的计划。经党中央研究,决定正式建立空军,指定刘亚楼负责、王弼和吕黎平参与,落实筹组工作。中央军委同意了他们拟定

的去苏联谈判、聘请苏联专家帮助训练飞行员、购买飞机及部分器材的计划。

7月22日,正在莫斯科访问的刘少奇致电党中央,告知苏方对我方计划表示赞成。继而,刘亚楼、王弼、吕黎平就提请苏联协助训练空勤、地勤人员比例、开办航校的数目、规模、布局、器材、设备购置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拟订了与苏联谈判的初步方案,供中央参考。

王弼还就谈判将会涉及的有关航空理论教育、地勤人员选调条件及航校定点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

7月31日下午4时,刘亚楼、王弼、吕黎平来到中南海,先后受到朱德、周恩来的接见。周恩来说:“少奇同志尚在莫斯科等候你们,你们明天出发去哈尔滨。具体出国行程由那里的高岗安排,毛主席还要亲自接见你们,同你们详细商谈。”

5时30分,他们到达毛泽东住所。刘亚楼介绍说:“王弼是30年代在苏联学过航空机械的工程师,吕黎平是我党选派的红军干部,是在新疆学会飞行的。”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你(指刘亚楼)在苏联学过地面指挥,你们三个人既有地面指挥,又有空中驾驶员,还有能设计、制造、修理飞机的工程师,三位一体,难得呀!你们就是将来空军主要成分的缩影吧。”

毛泽东一边听汇报,一边在纸上记要点和主要数字。最后还说:“你们谈的意见比较符合实际,就以你们的意见作为方案吧。我看可以归纳两个建军方针,第一,建设一支强大的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第二,我们经济仍很困难,苏联又不能无偿援助,因此买飞机、购器材、请专家,都要精打细算,现在是贷款建空军,出钱买经验。组建空军是件大事。你们为中央出了好主意。希望你们努力工作,把空军建好。”说完,他看看表,见早已过了晚餐时间,就笑着说:“清你们吃顿便饭表示饯行,走吧!”

在小餐厅里,毛泽东拿起一瓶葡萄酒,给每人斟满一杯,高兴地说:“预祝你们胜利完成任务,为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干杯!”

8月11日,刘亚楼、王弼一行抵达莫斯科。次日上午,刘少奇和王稼祥在住处接见他们。13日,刘亚楼、王弼等一行随同刘少奇、王稼祥来到苏联武装力量部,受到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热情欢迎,并进行了第一轮会谈。在会谈中,刘亚楼介绍了中国关于组建空军的设想和意见,王弼、吕黎平分别就有关问题作了说明。

刘少奇说:“方才刘、王、吕所谈意见,事先报告了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因而也就是我们党中央的空军建军方案。请元帅同志据此意见拟出具体援助计划。”

经过三次会谈,苏方提出了一个具体援助中国建设空军的计划。刘亚楼、王弼一行研究后认为,党中央指示的谈判目的已经达到,表示同意苏方的援助计划。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诞生。毛泽东挥毫写下“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的题词。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分别题写了“为建立人民空军而努力!”“努力学习,掌握技术,为建立一支新式的强大的人民空军而努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陆军结合起来,我们将是无敌的!”的题词。

转战在航空工业战线

早在东北航校工作时,王弼就考虑到人民空军建立以后,还必须进一步建立航空工业,要用中国自制的飞机武装空军,才能有效地完成保卫祖国领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神圣任务。他除了在航校培训空军地勤人员及指挥人员外,还先后选送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学员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有的后来还到苏联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进一步深造。

1950年,王弼向党中央提出了一面修理、一面恢复筹建飞机制造厂的建议。1952年1月,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局,属国家重工业部建制。由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兼局长,王弼任第一副局长。

王弼同志转至航空工业战线后,参加筹组局机关,很快开展了工作。领导接收了原空军所属的沈阳、南昌、哈尔滨等地的修理厂。当时,人才不足是较为突出的矛盾。王弼分工负责航空教育工作后,迅速开展了工作。他将分散在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十三个航空系进行合并调整,分别组成独立的北京、西安、南京三座航空学院,培养各种航空工业的高级人才。为了使人才配套,王弼又先后倡办了北京、沈阳、哈尔滨、南昌、西安、株洲、成都等地的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两年毕业,担任工厂的技术员工作。经过几次调整,全国共创办15所中等航空工业学校,毕业生达5万余名。除了培训技术人才外,王弼认为航空工业的工人也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飞机和航空产品。他结合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倡导开办了沈阳第一、第二,哈尔滨第一、第二,南昌,株洲,西安第一、第二,成都第一、第二,宝鸡,新乡,兰州,上海,北京,阎良等航空技工学校。至“文化大革命”前,共培养毕业生6万余名。

王弼非常重视科学技术,认为这是保证航空工业产品质量,提高航空工业水平的关键。50年代初,他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组织成立了飞机、发动机、仪表、航空材料、航空原件等设计所或研究所。1958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小蜜蜂飞机及第一架高级喷气式教练机,后来又成批生产了喷气歼击机歼五、歼六、歼七型和运输机。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进行全国性科学规划探讨。委员会下设航空组,王弼任副组长。在讨论飞机与导弹的关系和发展时,有人认为似乎导弹可以代替飞机,今后可以不要发展飞机了。王弼坚持认为导弹是非常重要的,但对飞机决不能忽视。因此在讨论了两者的作用后,制定了两者同时发展的规划。

60年代初,军委决定将国防工业生产部门领导的19个科研机构交国防科委领导,分别成立无线电、航空、造船三个研究院。王弼于1962年8月向中央呈报了《关于调整国防工业科研设计体制的意见和建议》的建议书,提出了科研必须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建议。

1964年,王弼因患肺癌做了手术治疗。出院后他带病继续坚持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迫害,深入基层蹲点,调查研究,向中央反映情况。他又自学英语,攻读西方航空尖端技术资料。1976年3月,他向毛泽东、叶剑英提出“加强技术设计力量,组织生产高速度、高质量歼击机”的建议,以缩小中国歼击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粉碎“四人帮”后,王弼欣喜若狂,他表示:“我虽年老,但我愿尽我最大的努力,作一些我所能做的工作。”

1977年8月9日,王弼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王弼为中国人民空军的创建和航空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航校空军航空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岁末话“空军”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某航校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1946·骡马·飞机·白山黑水
航空漫画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