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座位轮换折射民主政治进步
2009-04-14桂林
桂 林
将于本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酝酿在代表委员座位安排方面首度作出调整,体现平等原则,这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以来,首次调整其座位。有关人士指出,这一调整出台,将成为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之一,也将成为代表和委员能感知的一个突出变化。
一切内容都在形式之中,一切形式也都为内容服务。每年的全国“两会”,与会代表(委员),都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他们平等参与“两会”就是社会各阶层平等参与“两会”,他们在“两会”中的平等,就是社会各阶层在“两会”中的平等。而他们平等参与“两会”、在“两会”中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参政议政过程中,也体现在包括座次等在内的“两会”的细节和形式中。代表委员要增强使命感,而“两会”也要给代表委员更平等的参政议政机会。
以前历届历次“两会”原有的代表座位安排,首先是按省、市、自治区,以及界别的固定安排排序;其次根据代表委员的姓氏笔画确定其座位。这种安排的方式数十年不变,从而造成了有的代表委员多年坐前,有的代表委员则一直坐后的情形。而对于平等参政的代表和委员而言,座位安排的这一细节,其实蕴含了某种不平等。
但从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将实行新的座次排序模式,具体调整座位的办法如下:每届代表大会共有五次会议,代表(委员)将被等分五份,每次将有五分之一的代表(委员)距离主席台最近。从而依此类推,最后一次大会,最后座位的代表将成为最前位置的代表。
有观察人士分析,代表和委员座位的调整,背后蕴含了重视他们平等参政权益的实质。代表和委员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高度代表性,重视他们平等参政权益,也就意味着对广大民众平等参政权的尊重。
当然,代表委员座次的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细节上的平等。但应该看到,一切内容都在形式之中,民主也不例外。民主是“两会”的内容,“两会”是民主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有直接民主,有间接民主;有代议民主、自由民主,还有多元民主、宪政民主……民主前面的定语都是民主的形式,区别只是哪一种民主的形式更适合哪一阶段、哪一国家的民主而已。为了更好地促进民主,追求民主的人会孜孜不倦地寻找最适合、最能实现民主的形式。
我国的“两会”是实现民主的形式。社会各阶层在选出自己的民意代表后,这些代表委员如何在参与“两会”中做到平等,关涉民主的实现。而要实现民主,“两会”就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以最有利于实现民主为目的不断改进形式。从代表委员座次的细节、形式之变,我们看到了“两会”在平等原则上的追求和体现。实现民主,不仅要始终把民主当成一种崇高目标,也要以各种方式达到民主,而完善我们的“两会”,让“两会”更加平等,也是应有之意。
从地方“两会”实践经验和以往的习惯看,适当调整座位,确实有利于代表委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更好地参政议政,这对于改变那种“靠后靠边坐,话筒难到手;只拿两耳听,好坏不开口”的状况有一定的好处。
不过,座位问题并非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实质性问题。仅仅满足于座位的安排和调整,还不足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最关键、最根本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尊重和保障代表委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尤其要保障他们在“两会”期间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话语权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也是运用“话语权”的过程。衡量一个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和作用如何,主要看其话语权的正确运用和发挥情况。对于主政者来说,只有充分尊重和保障代表委员的话语权,支持他们依法履行职能,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更好地听取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如果主政者能够坚持平等待人,广泛发扬民主,那么,代表委员的话语权就一定能充分行使,会议的民主气氛必然生动活泼,领导与代表委员之间的关系一定和谐融洽,也一定能开成一个“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此次“两会”能从形式上、细节上向着民主政治的方向更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代表、委员平等参政议政权益的尊重和提升,彰显着党中央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步的执政情怀,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民主政治正在逐步走向昌明的趋势。无论如何,此次调座细节都将是会议的一大亮点,而铭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的历史轨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