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开发利用执政资源的特点分析
2009-04-14张明军
张明军
合法性是指社会公民对权力主体执掌和运用权力的认可与服从。它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其基础是“对统治的同意”,与执政资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执政资源是政党或个人为获取、巩固执政地位,赢得社会民众合法性认可与服从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独特的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地开发、整合、利用各种执政资源,为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合法性创造了条件。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从意识形态资源获取执政合法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超大型国家中,及时地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使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由认知转变到认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着清醒的认识。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共产党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必须为人民服务”,“否则会引起不满,会被人骂,甚至会被推翻”。此时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成员虽然没有提出执政资源和执政合法性等政治范畴,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评价与政权的巩固联系起来,已经蕴涵着通过执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取得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由认知到认同的思想,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共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资源的挖掘,以期获得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政党能否获取执政地位以及保持执政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政党为社会民众设计了怎样的社会制度和生活蓝图。当此种社会制度和生活蓝图足以激起民众向往的热情并倾心认同时,这种对社会制度和生活蓝图的欣赏就可转化为对生活蓝图的设计者和领导实施者——执政者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曾深深地吸引着处于最低层的中国工人和农民阶级。建国后,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和制度依然是他们憧憬和向往的重要价值追求。因此,将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既是顺应民心的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迅速取得民众对其执政认同的重要资源。
为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效用,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持续开展了以揭露旧社会黑暗和描绘新社会光明前景为特征的“忆苦思甜”运动。以旧社会的贫穷、不公平,反衬新社会的美好和优越,增强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通过“忆苦思甜”再加上“三大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使广大民众“深深信服共产党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由观念化、制度化的形式向社会心理化形式的转变。这种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消除执政中的负面影响、扭转执政合法性危机的重要资源。如在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社会主义建设挫折和“饿死人”现象所产生的对执政的负面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广大社会民众依然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的党,其所设计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下,才能实现这种美好的社会。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主要依靠意识形态资源向主要依靠经济绩效资源的转变,不断开发执政合法性资源
中外政治实践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意识形态资源所产生的效能大小以及持续的时间长短,需要由执政的经济绩效为基础,若没有经济绩效的支撑,这种意识形态资源的效应会逐渐减弱甚至失效。1949年至1976年在长达27年的时间中,中国共产党虽然成功地挖掘了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资源,但执政的经济绩效的不足,明显地制约了意识形态资源的效能。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空洞的政治口号宣传和教化已难以在社会民众的心中产生共鸣和认同,客观上必须通过增强执政的经济绩效以解决意识形态资源所产生的执政合法性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邓小平在1978年9月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他明确提出了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并以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由过去主要依托意识形态向主要依靠经济绩效的转变。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特殊的国情,我们党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
第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典型示范的经济绩效开发执政资源。第二,在发展中,既注重效率,又关注公平,坚持效率优先,以此全面挖掘执政的经济绩效资源。邓小平效率优先思想的倡导,解放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在效率优先原则下取得的丰硕建设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赢得了雄厚的经济绩效资源。第三,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将执政的经济绩效转化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国共产党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转化为人民群众利益的指导思想,使社会民众深切地感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赢取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由注重特定阶级资源向同时注重社会公众资源的转变,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上个世纪,在党的组织建设中,主要地从工人、农民中将符合条件的成员吸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于个体和私营企业主,基本上确立了“有剥削行为的不能入党”的原则,力图通过党员队伍在主体阶级(工人、农民)成员中的扩大,获取较多的执政资源。在利益实现上,高度重视作为主体阶级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以此提升主体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成分、阶级结构和阶层呈现多元化。最令人瞩目的是随着私营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一批私营企业家开始出现,其规模不断壮大。他们不仅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资本,在社会的基层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环境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过去主要依靠工人、农民两个主体阶级获取执政资源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变化的需要,客观上必须及时地将这些新出现的不同阶层作为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资源的重要对象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获得更大的合法认同和支持。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两项
项措施: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上,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向“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转变,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从更广泛的群体获取执政资源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党的组织上,“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种由过去主要从工人、农民中吸收党员,向“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转变,不仅增强了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在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为从社会各个阶层全面获取执政资源,进而赢得执政合法性认同奠定了组织基础。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由注重经济绩效资源向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资源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执政合法性
如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绩效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率,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产生了影响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构成负面影响。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如下措施,以整合和挖掘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资源。
第一,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针对东部和西部以及个人之间产生的贫富差距过大等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危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现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种由过去主要关注效率到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注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转变,对中国共产党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赢得更多的执政资源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化解了在改革过程中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部分低收入者不平衡的心理状态,释然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疑虑,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弱势群体中汲取执政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通过解决西部与东部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发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执政资源,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落后地区的执政合法性。
第二,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构建。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6年10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明显地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执政合法性的巩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洞察力和未雨绸缪的领导能力。依据世界各国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社会危机高发期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在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至3000元的时刻,提出了以解决社会突出矛盾为内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关注现实、放眼未来的深远目光,赢得了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任。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亲民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亲民政策,深得民心。三是拓宽了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资源的渠道。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变了过去注重从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某一方面获取执政资源的方式,转为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执政资源的模式,为在全社会获得最广泛的执政资源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