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 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009-04-14詹宏伟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深化改革主体性

[摘 要]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中国改革的实质和宝贵经验在于落实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如何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30余年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启示我们,治本之策在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改革的经验 人民群众 主体性 深化改革 应对金融危机

作者简介:詹宏伟,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政法系教师。

一、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及其实质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社队和个人没有独立的利益和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和伤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从1958年到 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全社会的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1]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国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取向,而市场经济的威力在于它的民本经济性质,它大大优于“官本经济”。“官本经济”只是少数人(计划者、管理者)发挥主体性,大多数人是消极被动的。市场经济以广大普通民众为主体,这是其富有活力的根本原因。学者们在探讨没有资源优势的浙江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时发现,浙江经济的秘诀是民办或民营经济发达[2]。在江浙一带,千千万万老百姓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营的主体,创业的主体,产权的主体,创造财富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兴业创业,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自主自觉自律地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其动力和活力是习惯于躺在国家怀抱里的老工业基地集中的地区无法比拟的。

农村改革是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包产到户”开始遭到了许多的责难和强大的阻力,但后来逐渐得到了肯定和支持,逐渐合法化,并迅速在全国推开。原因在于这种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它把经营土地的权利交给了农民,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利益的主体,其主体性和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力跳跃式提高,很快改变了农产品供应短缺的局面,迅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启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尔后在国有企业又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和租赁制。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回顾我国企业改革的历程,改革始终是沿着调动企业及其人员的主体性这一正确方向前进的。但由于认识的深化有一个过程,加之企业改革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如何落实国有企业及其人员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创造体现国有企业主体行的具体形式,需要有一个艰巨的探索过程。在产权改革方面,我们一方面破除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另一方面拒绝私有化方案,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模式。首先,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既不符合马克思的本真思想,也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反复强调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个观点[3]。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使每个人都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财产制度,而是要废除资本主义的那种特有的剥削式的所有制即劳动者受到资本奴役的不公平的财产制度,“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4]那么,消灭资本主义形式的私有制之后建立起来的公有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公有制或国有制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公有制名义上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可实际运行中缺乏落实这一点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具体经济运行中所有者缺位了。质而言之,我们所理解的公有制往往是一种使劳动者完全处于“无产者”地位的公有制,是一种马克思所理解的东方村社意义上的公有制。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这一所有制下不仅没有得到落实,反而被严重窒息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公有制是一种劳动者联合起来的公有制。用中国农民的例子来说,前者讲的是“人民公社”,后者指的是农民的“合作社”。虽然两者都是公有制,但是前者是劳动者个人一无所有的公有制,后者是劳动者各自有份的公有制。[5]其次,私有化的产权改革方案是错误的。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主张产权清晰化是对的,因为产权不清晰导致很大的外部性,造成经济活动的激励和约束双弱化。但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认为明晰产权的途径只有私有化一途,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私有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同时私有化导致少数人成为财产、生产资料的主体,大多数人与生产资料分离,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其主体性、积极性必然受挫私有化导致少数人的积极性、主体性得以弘扬,但大多数人在经济领域、生产领域里被剥夺了主体性,由生产资料的主人变为雇佣劳动者,这正是马克思当年批判过了的资本主义的问题。最后,只有中国特色的产权改革道路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落实企业等经济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产权主体的地位。当然,这一探索还任重而道远。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在于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金融危机的严峻时刻,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思维方式很容易回潮,这不利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当然,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在改革启动期和改革早期是必不可少的,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反经济周期的特殊时期也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于迷信和夸大政府的作用,必须防止潜意识的“政府万能论”,防止把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政府身上。邓小平说过,“领导就是服务”。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即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体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要“越俎代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我们决不能重犯改革以前的错误。越是危机越是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决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延误下列改革:重塑政府权力的性质和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和活动的边界,推动“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这种改革的实质是切实推动“全能政府”向服务性、有限性政府转型,为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2]高尚全:《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中外企业家》2002年第5期

[3]《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4]《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5]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北京日报》2008年10月27 日。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深化改革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