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性格刻画赏析

2009-04-14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物性格红楼梦诗词

柳 健

[摘 要]《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涉及诗词的地方。这些诗词在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曹雪芹就是用诗词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红楼梦》里面很多人物的艺术形象。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抒发欢乐与爱情、表示抗议和叛逆,从中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性格 诗词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宝典。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尤其在描写十二钗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作者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从开篇到结尾,可以说诗词贯穿《红楼梦》始终,诗词深蕴着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美的意境,形成真实感很强的人物塑造。

一、《红楼梦》中诗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人物。《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书中的诗词真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单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一面来说,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人物最典型的应该先属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以及薛宝钗,在第三十七回中的诗词对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惟妙惟肖。在贾玉玉咏白海棠诗句,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诗中隐寓着与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宝钗与黛玉。“出浴太真”似指的是宝钗,“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捧心西子”似指的是多愁多病的黛玉,“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两个人物恰当的出现在宝玉的诗词中。同样,黛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半卷”、“半掩”,表现了主人潇洒自如,不受羁绊的性格。“碾冰为土”,可谓奇思异想,表明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黛玉的聪明智慧,有着超尘拔俗的“咏絮之才”。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咏白海棠,也是在咏叹自己,流露出深藏在这个娇弱女子内心的幽怨与悲泣。“月窟仙人”、“秋闺怨女”正是黛玉的自我写照。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无限心事,无处倾诉,又送走了一个秋日的黄昏。这恰恰是黛玉的气质与神态。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首诗是宝钗按自己的性格来咏白海棠的,她十分自尊自重,“不爱花儿粉儿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所谓“珍重芳姿”玉洁冰清。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中宝玉以“访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为“访菊”,侧重抒发了对菊花的寻访之情。“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倦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既然能够殷勤寻访菊花,可见对菊花情有独钟,那么菊花一定也十分懂得诗人的心意,饮酒赏菊,吟诗作赋,不要辜负大好时光,今朝尽兴,在某正程度上正是宝玉的性格特点。同样,贾宝玉以“种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昨夜不期经雨话,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以菊花的特点,预示着作者与句话有着相同的超凡脱俗“绝尘埃”的气质和品格。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黛玉以“咏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在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而“问菊”也是黛玉以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颔联与颈联,是“问菊”的具体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带有发问人黛玉浓重的主观色彩,可以说既是问菊又在自问,在这一边串的提问中,隐含着对世道和人情的愤懑与不平。尾联“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对于黛玉来说也是表达了与菊花有着共同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以“菊梦”为题,不是写主人梦见菊花,而是菊花像人似的在作梦,其实所描述的是黛玉本人的如梦似幻的人生。“登仙”亦是人死的婉词,此联隐寓着黛玉的早逝。颈联“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无论是梦中还是醒后,总是那样多愁善感,满怀心事。尾联“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伤心幽怨之情,有谁能理解?对谁去倾诉?颈联与尾联,也分明是黛玉的自我写照。

在《红楼梦》中探春以“簪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颔联“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探春性情豪迈,聪明而有才干,颇有男子气,因此将自己比作酷爱菊花的杜牧与陶渊明。颈联“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进一步渲染了主人豪爽洒脱的性格,因头插菊,鬓角沾上了庭院中的冷露,头巾上染上了秋日的清霜。尾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表现主人清高自负,不随流俗的品格。

史湘云的“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作者首先从对菊花的描写入手,这一丛丛颜色深浅不同的菊花,大约不是人间的凡花,说不定是从天上移来的呢!表现了菊花品种的高贵。而“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活画出湘云的性格特征,像一个顽皮的男孩子,不戴帽子对着菊花坐在篱边;在这一片清冷的花香中抱膝而坐,咏诵着咏菊诗。颈联“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菊花凌霜而开放,堪称“傲世”,诗作者以此引为知己。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宝钗的“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从宝钗的诗词中可以渗透着宝钗的性格,宝钗精通世故人情,作诗含蓄老练,为人虽随分从时,平和宽容,却绝不软弱糊涂;她是个很有心机、必要时也能有口角锋芒的强者。这样的人,吟出这样的诗来,是非常合理的。让宝钗吟出这样的诗与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修养也是协调的。

在这些诗句中,作者大部分是以咏物喻人的手法,白海棠也好,菊花也好,以次比如人物的不同个性。同时在诗句中也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主人公的情思写照。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豪爽大度,清雅高洁字里行间渗透着这些个性和品格。

二、《红楼梦》中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红楼梦》中,美丽的词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黛玉到荣府后,宝玉的首次第出现,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官僚达人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宝玉的天性,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了“寻愁觅恨”、“似傻如狂”方式来渲泄。“腹内原来草莽”是典型的反语,宝玉读书多,知识博,只是他所学并不是“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这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时,有一赞林黛玉的词: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

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穋曲演红楼梦 ”中,里面更多的词曲都在人物刻画方面达到一个及至。曹雪芹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灵秀的秉赋,对自然美和情感美有独特的领悟,有高深的文化修养。

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说的是贾元春,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 “贤德妃”,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说明她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 “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命运的凄凉。

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王熙凤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她的才干如果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后来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也是写王熙凤。开头二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度准确地概括了王熙凤一生的为人。她是荣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贪婪、狠毒,两面三刀,能说会道,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她的聪明加重了她的罪恶,然而聪明太甚,用心过度,随着贾府的败落,她很快便命丧黄泉。这首词反复渲染她“机关算尽”、“生前心已碎”、“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总之她太工于心计、太能算计了,结果是“死后性空灵”、“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大厦倾,灯将尽,凄惨地死去,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红楼梦》中运用诗词曲赋表现人物性格,其例很多,而且运用得十分出色。作者细致地抓住各个人物的身分、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文化素养,为他们代拟不同的诗词曲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化了人物形象,丰富了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92

[2]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罗红伟,从林黛玉诗词看其性格特征[J]甘肃农业,2005,5

猜你喜欢

人物性格红楼梦诗词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别样解读《红楼梦》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