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谁做主》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观的启示
2009-04-14王晶
王 晶
[摘要]《我的青春谁做主》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剧集折射出大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过程,解读出沟通与成长这两大主题,成长是沟通的过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剧集现实与观念的价值为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成长、成才观带来了启示,成才是对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成才相比成功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道德的认同,也为高校探索大学生理想、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教育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描述了三个杨家表姐妹从学校毕业后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人生、事业、感情定位的故事,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她们并不满足于长辈们对自己的安排,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道路。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的现实意义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反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人参与,其中“80后”占65%,在校大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70后”占21%;“90后”占5.8%;还有6%为“60后”),12.9%的人表示这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64.1%的人认为从中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影子。调查中34.3%的人表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自己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沟通起来很困难;29.4%的人称自己的父母特别爱攀比,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做比较。也有35.9%的人表示“父母很尊重我,会鼓励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1.3%的人说,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很顺畅,他们很理解自己。有38.4%的人表示父母总将他们的理想意愿寄托在自己身上;20.3%的人感觉自己的使命就是去实现父母没能实现的理想。
(二)剧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的折射作用
《我的青春谁做主》将对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以艺术的方式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对现实的思考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直接的折射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认知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正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知。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矛盾,虽然大部分人都认识到是自身素质不够或者理想定位偏高造成的,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没能正确找准焦点所在,而是强调客观原因,有些甚至明显地令人不能信服。在如何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统一问题上,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理性,或者通过自我调整、与父母沟通等方式降低理想自我以适应现实自我;或者通过艰苦努力以实现理想。但仍有少数同学过于自负,或者听天由命、态度随意、动力不够、韧性欠缺。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现实自我认知的偏差或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给自己制定了背离现实自我真实状况的过高的目标,并且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艰难估计不足,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人物内涵和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成长、成才的观念意义
(一)沟通是成长中的主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剧表达一个对青年人成长、成才观念的阐述。那就是,当前青年学子对待问题十分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坚持自己的认知结果,与长辈的观点背道而驰,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自己的青春究竟应该谁做主?大学生们希望能有他们自己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至少他们的青春的某一段时间要自己做主。但父母们也有他们的观念和见解,想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为大学生们的青春做主。两代人必然就会有碰撞。但答案是什么呢——《我的青春谁做主》包含的精神就是其实谁也做不了主。家长与大学生们之间缺的,也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普遍缺少的东西,就是沟通——一种双向的沟通,更多的是大学生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所以年轻人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与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积极沟通正是这部剧集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之一:成长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们的成长,家长更多的是起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而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要与家长以及外部环境积极沟通,在沟通中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新的成功概念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为大学生们带来的对成长、成才观念发展性的诠释,解读的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成功,传达了一个思想,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成功。过去,今天卖一根油条,将来开了许多个连锁店,这才是人们所谓的“成功”;而在剧集中,今天卖一根油条,明天即使只是比今天多卖了几根油条,但是在多卖的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欢娱,这就是“成功”,这种“成功”享受的是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贯穿了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矛盾,却比成功的结果更为重要。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忘了其实成才是一个目标,是要靠不断成长的过程积累起来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成才,两个“成”字后缀不同的词,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灵秩序,它能校正人的行为和无限制的自由,帮助人类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责任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大学生在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之间保持平衡与大学生成才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关系。它有利于大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自觉完善与提高,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对自身社会价值有所追求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使命意识——即将要由自身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责任的承担是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这些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求知学习、锻炼身体、提高表达与交际等综合素质,实现自我能力的发展。相对当前部分大学生靠“自我发展意识”来激励自身能力发展而言。这是一种更深层、抗挫折、可持续的强大动力。因为前者在思想意识中比后者更多了一层自我发展,或者说个人价值的终极实现必须与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致的清醒认识。
三、对实践《我的青春谁做主》带来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观的现实与观念价值的探索
(一)处理好大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心理世界中,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都是同时存在的。作为价值观形成和存在主体的个人,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存在过程首先是以自我认知的既有结论为前提的,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结果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提高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应
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于自己的成功机会。高估自己,会使人选择那些自己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经受不必要的挫折;低估自己,则会使人丧失进取的热情,不去努力寻求发展,结果使自己发展不顺利。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再次,在心理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达到充分自我接纳的途径有三条:自爱,自尊,完善自己。
2挖掘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所说的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量。人的潜能大致分为躯体能力和心理能力两大类。在心理能力中,智能和情感是最基本的内容。潜能开发不只是智能的开发,除智能外,人的情感潜能也是极为重要的。
3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
自卑常常导致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如果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发展。新经验的建立过程实质也是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的过程,可以使人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现在部分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在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过于强调自我,社会责任感令人堪忧。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1帮助大学生解决认识问题
一是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与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也难以健康发展。我们摈弃只言社会而忽视个人的观点,更反对重个人轻社会的自私主义。二是要使大学生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衡量的,不承担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不具备多少社会价值的,因此也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御环境冲击的意志力
有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或者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产生徘徊和动摇,做出背离自己认识和思想的行为,出现言行不一致甚至人格的分裂。意志力的锻炼需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把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上升到信念和信仰的层次。二是注意在实际生活或是自己有意创设的情境中有意识地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三是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亲人、他人,关注周围环境、社区的行为习惯。
3开展自信、自尊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与自尊
自信、自尊是大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两个重要支柱。当前高等教育实行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后,部分成绩不甚优秀的学生进人大学校园;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障碍的学生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缺乏一种自信,对自我评价不高、自我能力不肯定,进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因此,做好大学生的自信、自尊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自尊,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成才是对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成才相比成功包含了更多的社会道德的认同。但是,认知并不意味着健康成才观的树立,更不意味着会在学生的实际发展中得到完全的贯彻。要真正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高校通过理想、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确立科学的成长、成才观。
[作者简介]王晶(197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邮电太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