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仪式性”缺失

2009-04-14卫毓博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关键词:文化工业仪式性

[摘要]大量的大众媒介产品告诉我们种种不同的异端行为。这样一来,媒介便成为重要的参照点,为我们解释什么是“好的”“坏的”“丑恶的”,什么是正常与反常,什么是合法与非法等等。那么媒介自身的参照点又在哪里?本文从传统娱乐节目中的规范以及约束意识谈起,试图通过当前娱乐节目文本个案的研究,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仪式性;愉悦性;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

不得不说。新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国文化一浪又一浪的冲击,使我们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人变得求真务实,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地被多元化的理念所包围。这一切也凸显在电视传媒的转型与改革中,例如,从传统的带有“说教”色彩的专题片创作到如今贴近生活大众的常态生活型的纪实性专题片,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新形式被注入,之后逐渐地慢慢地消化于传媒产业的进程中。许多阻碍我们思考和体味人文的束缚被剥离,导致新的意识思潮快速地进人大众的思想感受中。这股强大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应该坚守的意识规则也被一并剥离,从而出现了传媒文化泛庸俗化的加速。从节目的形式看,真人秀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参赛选手等角色趋同化。难以分辨,一时间群魔乱舞、光怪陆离,迷幻了观众的视听,所以,重拾“仪式性”势在必行。

一、仪式性的判定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与巫术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后者产生于宗教出现之前。而前者产生于宗教衰微之时,这造成它们之间的区别。原始时期,经由巫术仪式,人与神灵沟通。巫术仪式有许多种,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归附于神灵(整体)的幸福感和智慧感。

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正是这样一种大众文化仪式。它使大众生活中的特定时刻具有特殊意义,超出了平淡的日常境域,观众在节目结束后应该获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心理慰藉。比如,对某些人来说,每天的“新闻联播”就是一种文化仪式,在这个时刻,当他打开电视,伴随着熟悉的播音员的声音,他就仿佛进入世界的核心。洞彻万物,从而产生一种参与到世界整体之中的感觉。因而,主持人与祭司具有相似性。像富于魔力的通灵人一样,在主持人的评说中,世界的秘密被里露出来。所不同的是,祭司是先知先觉者,他的地位由神性保证;而在大众文化仪式中,主持人的地位是由主持人的形象、受众以及媒体的操纵者决定的。或者说,主持人产生于主持人的素质、受众需要和媒体操纵者意愿的结合点上。在三个因素之中,受众需要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大众参与文化仪式的目的,仍然是寻求幸福感和智慧感。所以,从仪式的角度看,电视专题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产生幸福感的仪式和产生智慧感的仪式。综艺类节目应该属于前者,这类节目力图在狂欢中使大众沉浸于幸福的氛围之中,要求主持人具有极强的感性魅力;文化类节目属于后者,这类节目通过展现、分析和揭示文化现象,使大众产生深度震惊,这当然要求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理性魅力,主要表现为主持人切人问题的角度和语言。

这种仪式凭借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作为传播手段而影响空前,但是在电视商业运作的原则下,这个仪式的规则被颠覆了。在节目现场,我们看到无论嘉宾还是参赛者,甚至是主持人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不惜耍宝卖乖,在一切已被编排人员安排好的“剧情”中暖昧地出尽风头。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角色。对于大众来说,这一切却显得那么具有亲近感——“没架子”,这样更加放纵了主持人、嘉宾、参赛选手的欲望,于是群魔乱舞开始了。

这些现象有悖于仪式的特性——愉悦性。

二、仪式所带来的愉悦性

人类社会中的仪式经历了从宗教仪式到生命仪式再到世俗仪式的过程,就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神、英雄到人的过程一样:宗教仪式是对神灵的祭祀,生命仪式强调审美境界,而世俗仪式往往是宣泄某种情感的娱乐活动。媒介仪式则兼具了这三种功能模式。比如《第一次心动》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当然是社会的一种世俗产物,一般受众的观看目的绝非出于对英雄和草根英雄平等意识的高度认同,而是出于观赏世俗娱乐化所带来的愉悦性。

约翰·菲斯科在其著作《电视文化》中考察了智力竞赛和游戏节目中“仪式和比赛”的因素。他追溯了这类节目的演变历程,从无线电广播节目一直到远古时代的聚会和团体比赛,那时候这些活动常常被用来消磨时间、保持体温、消除饥饿感和无聊感,并将团体凝聚在一起。菲斯科将“仪式”定义为: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

为什么那些仪式和比赛的因素是令人“愉悦”的?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社会凝聚力。人们需要并乐于在生活中享有一定数量的仪式,工作、教育、地区、口音、经验全都倾向手将我们彼此分隔,而仪式将我们带到一起并在一段时间里消除我们之间的不同——这些不同令许多人感到不公平。

2认同。通过对优胜者的认同我们可以分享胜利的激动和喜悦——但我们也能感觉到失败者的悲伤和失望,这也许比承受我们自己的失望要容易。绝大部分智力竞赛节目的基本参赛条件看起来很“平常”,所以广大观众能够认同于参赛者。

3安慰与鼓舞。那些节目都相当保守,讲究原则——它们基本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智力竞赛和游戏节目的中心思想不可能反映我们社会的核心信念,其中也包括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地域和阶层都生而平等的神话。你认识什么人(如过去的学校关系网等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懂得什么;如果你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否则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或者好运气。

三、真人秀现状——“仪式性”缺失

真人秀电视节目在2000年掀起了世界性的收视狂潮。让我们来看一看以下这些令人激动的数据:《生存者》在2000年年中开始播出时,即创下了美国夏季节目收视率的新高,打败了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百万益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也创下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该时段13年的收视记录,使CBS收视率从美国四大电视网的最后一名,一跃坐上了头把交椅,节目收入达到了360万美元。最后一集大结局播出时,全美近44%的家庭约5800万人收看,节目的广告费涨到每30秒至少60万美金……高额的利润让节目制作商和电视台尝到了甜头,由此也导致了节目的被克隆、复制与批量生产。《生存者》在世界各国已经有18个版本,真人秀节目类型已经成为近几年最热门的电视节目样式。有《生存大挑战》就有《峡谷生存营》,有《阁楼故事》就有了中国式翻版《完美假期》,有了《走进香格里拉》就有了《走通黄浦江》……

电视媒体是一个工业,要建立工业发展方式、流水线生产方式来运作,而造成电视节目采取工业化方式生产的首要原因同其他各类商品一样,就是在投入产出的过程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生产出数量最多的合格产品。同时,电视节目的类型化和模式化,实际上是由电视传播的文化特性决定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产品,电视节目的基本存在条件之_就是必须保持较高的收视率。由于公众口味变幻莫测,难于掌握,各种类型的电视组织在不断进行公众口味调查和公众口味研究的同时。不得不坚持一条墨守成规的原则,就是不断模仿在创造高收视率方面成功的先例,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越雷池一步。美国社会学家吉特林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电视业者一心追求做出广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而且迷信制作成这类节目的惟一公式就是保持现状,追随现有的成功先例。其结果是所谓的新节目,无非是老套子的重新搭配。即使偶有创新,最终也往往是回到老路子上来。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是电视上的节目全都大同小异,看上去都差不多。”在反复的拷贝和模仿中,节目内部所应有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模糊,正所谓一犬吠声,百犬吠形。只注重节目外在形态的研究和效仿,而忽略了内部结构和秩序的有效组织。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他们称之为文化工业)特征的阐述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们说:文本的克隆、复制与批量生产是大众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广泛才使得复制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广大制作商、传媒机构的注意。本着“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宗旨,同时也本着“以最少的成本,赚最多的钱”的原则,“模仿”“克隆”自然成为惟一的终极捷径。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中论述媒介的商业性时指出:美国传媒业因为是营利企业,“它们都受‘多数法则的支配。这就是说,不管什么内容,只要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并赚取最多的广告收入,就是要提倡的内容。能够吸引大批观众的内容将把不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内容挤掉。艺术知识趣味不高的人远远多于趣味高雅的人,这并不是秘密。尽管这个粗俗的‘多数法则也有些例外情况,但是总的来说,这恰好是美国大众传播知识和艺术水平低的原因。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台都靠广告收入过日子。广告商们在寻找能够使啤酒、糖和肥皂的买主达到最大数量的节目。”这两位美国学者揭示的“多数法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人秀等游戏娱乐节目被大量克隆的根本原因,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工业”带来的消极后果:“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消费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不提供美感,而提供快感。

“仪式性”缺失的实质是过程和审美文化意识的缺失。能够让观众聚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规则而获得一种相对的愉悦性已经被形而下的工业产品所取代。观众的审美被扭曲,一味追寻娱乐类真人秀节目中选手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特征,选手也在展示自我审美特性中陶醉。规则被舍弃,一场仪式变成一场群魔乱舞的闹剧。

[作者简介]卫毓博(1979—),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长春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传媒批判理论与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文化工业仪式性
论“朗达羌姆”的起源及其仪式性
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共享、共情、共识
浅谈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典范逻辑: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追踪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