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反腐新浪潮
2009-04-14王俊秀程少华傅丁根
王俊秀 程少华 傅丁根
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成效非凡。2008年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每一个网民,都像是一个摄像头在紧盯着政府官员。这让官员们无时不刻不得不掂量所作所为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监督机制的形成,让人对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充满期待。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可见,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但也有40.8%的网友认为网络监督不具备合法性,只是一种网络暴力。
…………
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对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作出免职处分决定。
2008年12月10日,周久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将和物价部门一起进行查处。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方批评与质疑。细心的网友从周久耕开会时的一张照片上发现,他所抽的烟每条售价在1500元至1800元之间。这张照片迅速被网友上传至各大论坛,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天价烟事件”只是近来网民监督政府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2008年3月才引咎辞职的“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被网友发现已出任市重点交通工程办公室副总指挥,此事曝光后立刻引起网民的口诛笔伐。在舆论压力下,辽宁省铁岭市撤销了张志国的“临时职务”。然而,有网民继续追查,发现不过300多万人的铁岭市竟配置有9个副市长,这场舆论风波也从铁岭市延伸出去,引发了一场针对干部队伍膨胀的批评声浪。
诸如此类,经过网络媒体揭露的许多事件,都由此发生了急剧转向,问题解决进入了快速通道。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监督政府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全国铺开天罗地网,使官员的不当行为无处可逃。
“网络监督”风起云涌之时,有关部门也开始应势而动。据悉,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开辟信访举报新渠道。中纪委、监察部和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预防腐败局高度重视网友提供的线索,每天安排专人进行汇总和归纳,对网友提供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将及时处理。据悉,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开通一年多来,网友互动栏目点击率已经超过460万次,留言近15000条。
种种迹象显示,网络监督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
网络舆论监督铺开天罗地网
周久耕、董锋、林嘉祥……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姓名,因网友的“青睐”而“名扬天下”。
2008年初,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之妻找到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提供了关于董锋的经济、作风问题的部分证据。5月11日,王培荣将举报材料快递给纪检部门,近两个月没有得到回复。7月6日,王培荣在网络论坛发帖,揭发“全国最荒淫无耻的区委书记”。一网站版主看到举报材料,遂编发一篇文章《江苏徐州:区委书记演绎荒唐“一夫二妻制”》,许多网站纷纷转发。徐州市委获悉网上举报后,决定对董锋采取措施。7月11日,董锋遭免职,7月17日被“双规”,8月29日被逮捕。
2008年11月,一名网友发帖,称在上海地铁二号线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江西新余市、浙江温州市有关部门出国考察的详细票据。帖主拍下后,将出国人员的姓名、职务、护照号、行程、旅行社报价等在网上曝光。这些资料显示,“新余人力资源考察团”11人13天花费35万元,“温州培训团”23人21天花费65万元。11月底12月初,新余、温州两市分别对有关人员给予免职、警告等处分。
在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网络监督”、“网络民意”无疑成为了最为耀眼的关键词。
“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主要力量。”中央党校政法教研室副教授刘素华说。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近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以前,群众只能靠写信、上访或开会提意见反映自己的心声,还常常担惊受怕。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群众可以直接在网上“短、平、快”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虚拟世界既无需考虑关系网的瓜葛,也不用担心遭到报复而遮遮掩掩,没有心理负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高明的腐败行为,也很难在这样的注目中藏身。可以说,网络媒介将给舆论监督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今天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条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刘素华说。
官民对立是网络煽动的吗?
但是,有许多官员对网络深恶痛绝,他们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网络煽动了百姓情绪,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就迅速删帖甚至查封ID,并动用公权力对发帖者进行跟踪、报复。
刘素华认为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违法的,侵犯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有些官员总是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来看,总觉得老百姓是刁民,而没有从深层次去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为什么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刘素华指出,一些地方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很严重,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没有认真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的利益诉求不予重视,推诿、扯皮、不作为,甚至采取打压态度,经过长久的积累,就造成了互相对立的局面。
“一个开明的、有现代意识的政府是不怕老百姓揭发问题的,这在根本上有利于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刘素华说。
刘素华表示,传统社会由于资讯不发达,一些地方发生的恶性事件往往被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许多社会问题被掩盖了,而网络的发达使得许多问题显性化。“要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堵、躲、压的做法,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问题揭发出来并积极解决,这才是比较良性的方式,才会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素质整体提高。”
一些专家指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信念和意志表达的出口,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假如让一种意见长期处于沉默状态而得不到抒发,就会产生社会心理的压抑,到一定的时候,比如有突发事件或矛盾冲突发生时,就会爆发社会的动荡。
通过网络曝光,大量违法违纪和腐败案件受到查处,也让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不得不小心并收敛自己的不当言行。在强大的网络监督作用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政府官员们感觉工作压力加大,“官不好当了”。
“但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如果是正当行使职权你怕什么?有些人感觉有压力,是因为不容易滥用职权了,很多幕后交易不好做了。如果都可以公开了,还有什么可怕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官员改变了行为方式,更加自律,不敢随便越权,成了公众面前的‘玻璃人,这样坦坦荡荡其实心里更踏实。以今天信息科技发展的态势,网络监督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各级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恰当应用。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这是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刘素华说。
如何抵消网络的消极作用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网络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有些不实信息,经网络广泛传播后,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还有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
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它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常夹杂着谣言和不满情绪的宣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英认为,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应当引起重视,要防范不良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有时候是盲目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辨别力,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特别容易鼓动人们,会导致社会传染效应,在问题澄清前已经形成严重问题,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认为,互联网不是专业媒体,信息传播者很可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于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全面这些新闻价值要素不一定理解,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尽管互联网鱼龙混杂,但不能因此抹杀它的贡献和功劳,如今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闻来源和最早的黑幕揭发者。如果没有网络,不知有多少矿难难见天日,不知有多少食品安全事件继续被忽视。所以,我们要感谢互联网,而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制和公民教育来加以解决。”
在刘素华看来,网络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其负面作用。尽管网上的信息不能保证准确,但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和权利,把事情放在网上公开,让公众和社会去评价对与错。“网民来自各地、各个行业,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社会有一个总体的价值观,民众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
“网上的一些信息在不能马上确定真假的情况下,没有官方的声音去佐证,民间的传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这实际也说明在公共信息发布上,政府没有及时跟上。”刘素华坦言,罪魁祸首不在网络,而在于政府部门解决问题不够及时。面对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要积极面对,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和处理结果,最大化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最大化地抵消网络的消极作用,体现科技造福人类的先进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孙柏英认为,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人们要有自己的判断,看待事物不能戴有色眼镜或有偏见之心,要全面、客观。一方面,政府要主动接受监督,虚心听取百姓意见并积极改进;另一方面,百姓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时,也要有公民的责任意识,不能在匿名的保护下随便发表不实言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且要能够包容不同声音,允许别人发表意见,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如不能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曝光一些被谴责者的照片、家庭住址、电话,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别人的人身权。
“权利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百姓要求权利,但应该负的义务不知道,说话不负责。缔造良性政府的同时,也要缔造理性的公民。”孙柏英说。
相关链接:
网络反腐的“株洲模式”
2008年8月13日,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网络反腐文件。之后的一个月内,《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网络反腐倡廉工作平台操作规程》等文件相继制定,为网络监督与纪检监察制度对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株洲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市纪委、市监察局依托红网株洲站建立《株洲廉政》网页,在网页上设立举报信箱;以单位实名参与红网论坛株洲版互动,开辟“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设立“纪检监察信访”实名ID,授予独立处理本中心所有文帖的权力。纪检监察机关在3日内向网络信访人作出受理反馈。为推动网络反腐工作进一步深化,市纪委要求所属各县市区纪委、监察局都在红网实名注册,安排专人受理和处理网络信访件,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据统计,2008年7月试运行一个月、8月正式出台办法,到2008年底,共受理网络举报207件,查实办结100余件,在网上发布查实结果50余件,其中有不少重大案件,可以说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