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雄师过大江 谁是过江第一人

2009-04-14郭晨峰

文史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战士敌人部队

郭晨峰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南京反动当局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21日晨向第二、第三野战军发出了渡江令,由此拉开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序幕。

当日黄昏时分,我军炮兵集中火力向南岸敌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河北省行唐县人、共产党员高如意所在的一三六团三营七连作为“渡江尖刀连”,战船齐头并进,在岸上高音喇叭播放的《解放军进行曲》的鼓舞下,飞速地向对岸冲去。

对岸暗堡中的敌军疯狂地向我战船猛烈射击,江上水柱迭起,有的战船中弹起火或被击翻,落水的战士们纷纷利用预先用稻杆做成的救生圈,奋力向对岸游去。班长高如意率领6名战士作为突击班,乘着一艘名为“海州号”的木船,卯足了劲儿,猛划猛冲,很快就冲在突击队伍的最前面。

“海州号”行至江心时,一颗炮弹在船舷旁爆炸。一位战士当场牺牲,另两名战士受伤,船工被炸晕,躺在了船板上。高如意左臂也被一片炮弹皮击中,鲜血顺着胳膊直流。“海州号”失去了控制,左右摇晃,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高如意一看急了,大声喊着:“同志们,不要慌!我来撑船,你们划水。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为牺牲的同志报仇!”他两步跨到船尾,抓住船柄,拨正方向,其他战士用钢盔猛划着水。“海州号”又像箭一样快速前进着,眨眼间又冲到了其他船只前面。

“海州号”离南岸越来越近。从敌人的地堡、工事枪眼里喷射出阵阵火舌,子弹像暴雨似的砸过来。

离岸不足40米了,江水越来越浅,船速逐渐慢了下来。高如意跳进齐胸深的水里,大声喊着:“同志们,跟我上!”,带领战士们突击登陆,向敌阵地勇猛冲击。

高如意冲到敌阵地时,一敌兵正在架设机枪,他猛扑上前,一把夺过机枪。他击毙了那名敌兵,把机枪挂在自己的左肩上,右手握着机枪,冒着枪林弹雨向前猛冲。

南岸地堡里的敌人见有人登陆,都急红了眼,轻重机枪喷着火舌齐吼,子弹像飞蝗般射过来。高如意观察了一下地形,吩咐身边的机枪手占领右侧有利地形,压制住敌人火力,他带领其余战士沿低洼地迅速迂回到敌地堡后侧。高如意一挥手,战士们投出几枚手榴弹,“轰!轰!”几声巨响,敌人的机枪顿时哑巴了。战士们呐喊着一拥而上,占领了敌人江防阵地。

必须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过江!高如意来不及喘口气,又带领全班战士向离江岸不远的制高点——大王庙以北的无名高地冲去。他左臂负伤,不能端枪,就把机枪挂在脖子上,用右手射击,边打边冲,第一个冲上了无名高地。敌人发现他们兵力并不多,趁他们立足未稳,马上组织起一个连的兵力疯狂反扑,形势十分严峻。高如意急忙说:“节省子弹,等接近了再打!”敌人越来紧近。“打!”高如意一声令下。霎时,机枪、步枪、冲锋枪喷射出愤怒的火焰,一颗颗手榴弹飞向敌群。很快,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溃退了下去。

这时,七连排长周佐带着一部分战士冲了上来。敌人又连续组织了两次反扑,都被他们打退了。“班长,敌人又上来了!”一名战士向高如意报告。高如意看了一眼山腰处的敌人,回头请示排长周佐:“我带五班从右边抄到敌人后面,狠狠揍他一家伙,怎么样,排长?”排长担忧地说:“好主意!不过,你的伤……”“放心,我能坚持!”高如意一挥手,五班战士跟着他很快迂回到敌人背后。“缴枪不杀!”高如意一声高喊,随后冲敌群身后的地上打出一梭子弹。敌人见状,知道退路已被切断,负隅顽抗没有好下场,只好乖乖举手投降。这一次,高如意的五班共俘虏了60多个敌人。

很快,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我解放大军胜利突破了!在渡江战役中,由于高如意所在的五班首先登上长江南岸,并迅速抢占敌人江防阵地,保障了大部队顺利过江,因此五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海州号”被誉为“渡江第一船”,时任班长的高如意被评为“渡江特等战斗英雄”,人们又称他为“渡江第一人”,并受到邓小平政委的亲切接见。1950年9月25日,高如意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获得“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殊荣,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还颁发了奖章及纪念册。

后来,高如意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立功,期间升至排长。高如意出生于1919年,1955年他向部队领导提出复员回家的要求。领导非常看重像他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极力挽留他,他却考虑自己没有多少文化,觉得和平时期再留在部队也做不出多大贡献了,再说离家在外已近10年,也该回家照顾老娘了。就这样,高如意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复员回到家乡,当年就结了婚。

1956年,当地民政部门给高如意安置工作时,询问他愿意在哪个行政单位工作,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以功臣自居伸手要官做,而是提出当一名搬运工,因为他觉得自己身强力壮,适合干这种体力活儿。于是,高如意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搬运工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淡泊名利的他活得很充实。

工作到1963年,高如意左胳膊的隐痛越来越厉害,那是渡江战役时残留在左胳膊里的一块炮弹皮在“作怪”,他不得已歇了工。在县领导的关怀与安排下,他在县医院动手术取出了炮弹皮。休养半年多后,高如意准备重返工作岗位时,他所在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被解散了,于是他就在本村生产队里与妻子一块儿务农,挣工分来养家糊口。那时,三个儿子已相继出生了,尽管负担很重,生活很清苦,但高如意享受到为人夫、为人父的天伦之乐,也觉得很知足了。

回乡后的高如意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从没有向组织和大家讲述过自己在部队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个纯粹的“社员”。

在高如意简陋的家里,似乎只有被他珍藏多年的那些东西,还能证明他的与众不同:一本保存了50多年的日记本、17枚军功章、两度受邀参加国庆庆典的邀请卡、朝鲜战场的留影……如果不是这些历史的印记,人们似乎很难将“特等战斗英雄”与农民高如意联系起来。

在乡亲们的眼里,高如意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一个勤劳、耿直的农民。按高如意的想法,他原本打算永远都不对别人提及那些往事,把那段经历带进棺材里!

高如意的日子本来就这么平淡清苦地过下去了,可因为一头毛驴的事,他不得不向邓小平求助,他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英雄事迹从此被人知晓。

那是在1963年,有一次,高如意的妻子按队里的分派,与一个“富农”合着用队里的小毛驴抽水浇地。那“富农”浇完后,该着他家了,可不知何故,拴驴的绳套和水车挂钩脱落,那毛驴挣脱了缰绳,掉进一口机井里。等高如意找人帮忙把毛驴捞上来后,毛驴早被淹死了。没办法,高如意赶紧到大队汇报。由于这是意外事故,此事后来便不了了之。

1966年“文革”开始后,有人竟把这件事又翻了出来,说高如意弄死了毛驴,要他赔几百元钱,还给他扣上一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高如意说:“钱我可没有,要不拿家里现成的东西折算吧!”人们不同意,说啥的都有,要扒房子的,要拉走小猪的……总之,这事不能算完,家里一时大难临头。面对刁难和几百元的索赔,高如意陷入了困境,妻儿老小更是哭哭啼啼。家里本来就穷,到哪里筹集几百元的赔款?再说,自身清白耿直了一辈子,那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无论如何也扛不动啊!

高如意实在憋屈的没有办法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老首长——建国后曾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那时,他知道“邓政委”在中央,说话肯定管用。

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外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老政委,小毛驴是怎么死的,大队里是怎么说的,自己怎么没了办法,请老政委帮帮忙。

信发出去不久,高如意的妻子在街里碰见一名村干部,对方说:“好啊!你家如意上告了,中央来信了!”高如意这才知道那封信有了回音。很快,县里派人来传达中央首长“按天灾人祸处理”的指示。公社书记也来了,说:“如意,你钻牛角尖了,那事还值得给中央写信?”

难关总算过去了,高如意多年隐瞒的功臣身份也“暴露”了。17枚军功章被乡亲们“强行”翻了出来,政府领导、媒体记者纷纷上门拜访,民政部门按政策发放了生活补助。

高如意依然坚持做一个真正的农民,始终与土地、锄头为伴,耕耘不息。高如意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很差。多年来,他和老伴一直盖着粗布被子,住着复员时盖的那三间土坯房。近年来,村里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现代化电器也添置了不少,可是高如意家中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乡亲们都说:“你当年打仗差点丢了命,立了那么大功,现在家里这么困难,为啥不找国家给你解决解决?”高如意的回答掷地有声:“不管别人怎么说,咱心里有一定之规,咱不能有了点功,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为自己困难,就去为国家添麻烦,伸手向国家要救济!”

高如意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政府添麻烦!”虽然是特等战斗英雄,但除了那次为一头小毛驴向邓小平求助过,几十年来他从未向政府争取过其它待遇。几十年来,除了县民政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月发放的8元、12元、16元……直到去世前涨到900多元的补助,高如意和所有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1995年秋,部队上几个领导和老战友专程从东北驱车来看望高如意。

在田地里找到高如意时,他正赶着骡子拉犁翻地,一个老战友便按下相机快门,给他照了一张正在劳作的相。领导冲他伸出大拇指夸道:“我们的战斗英雄指挥骡子干活也不含糊,了不起呀!”

高如意想不到领导和老战友还牵挂着他,跑这么远的路来看望自己,这令他激动不已。

客人们来到家里,看到高如意一家的生活境况时,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沉重。领导拉住高如意的手说:“老高,这些年你受苦了。唉!你要是当初继续留在咱们部队,一定过得比现在这个样子好呀!”高如意却说道:“你们的心意,我知道。我现在有老婆有儿子,和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心满意足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平日里,高如意节省得连蜂窝煤都舍不得烧,身体好点的时候,他时常与老伴一起去村外树林中拾柴禾。1996年,部队上搞建军纪念庆祝活动,邀请高如意去东北参加活动。部队给寄来的是买软卧车票的钱,可他没舍得,硬是买了硬座。返程时,部队给买好了软卧车票,可他让人家把软卧车票退了,又换成了硬座。高如意从来没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心上,从来都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像田间的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树,默默经历着风霜雨雪。他把付出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从来不求回报。他不曾指望什么,也不和别人比较,安贫乐道,视艰难困窘为人生的本来面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啊!

日子像流水一样逝去。

1999年国庆节前夕,80岁高龄的高如意老人荣幸地被中央军委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节活动。

10月1日那天,高如意老人及其他被邀请的英雄模范们一起在大看台上,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和群众联欢活动。

国庆活动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与他们这些英雄模范在怀仁堂合影留念。其中有一位来自天津的知名企业家,当他得知高如意老人是昔日的渡江战役英雄时,对淡泊名利的高如意老人很敬仰,特意买来一件鸭绒袄和几条好烟,硬是送给了高如意老人。

家在北京的离休老干部王猛是当年渡江战役时一三六团的政委,他与高如意老人已阔别多年,这一次好不容易相聚,他便把高如意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叙旧情,忆往昔,两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两位老人一起度过了半个多月的快乐时光,才依依不舍的洒泪道别。

2003年,以前从未闹过大病的高如意老人突发脑血栓,虽经住院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但还是落下了语言不清腿脚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后来的几年间,多亏他的老伴身板还很硬朗,平日里对他悉心照料,时常搀扶着他在院里走动走动。

2007年1月26日,高如意老人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消息很快传到东北地区一三六团的部队领导那里,恰逢胡锦涛总书记在那里视察部队工作。当部队领导向胡总书记汇报了这一情况后,胡总书记对老英雄的去世深表痛惜,并让部队领导在前去参加葬礼时,向高如意的家属捎去自己的一份问候。

曾经采访过高如意的新华社记者赵苏亲自书写、专程托人从北京送来一幅挽联,雪白的挽联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

高如意老人走了,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令人们敬佩,也令人们深思。

(责编 王兵)

猜你喜欢

战士敌人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