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辩析用典体悟思想感情

2009-04-13肖文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比喻

肖文华

[摘要]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用典,以此表现丰富的情感内蕴,而我们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由此进入作者创设的文本情境中去,深刻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词用典诗词鉴赏体悟

古典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能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鉴赏者对诗歌的用典一无所知,那对诗歌的理解就很难通透,对诗歌的感情自然也就很难把握。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在诗中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是2002年全国高考诗词鉴赏题。要正确解答此题,考生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折柳”原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柳”者,谐音“留”也。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一词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再从“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虽说“折柳”是“折杨柳”曲子的省称,但也不难看出“折柳”在诗中寓有的惜别怀远之意,因为“折杨柳”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着重写的是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从诗中看正是作者听到“折柳”曲子而引起的。所以,“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当是全诗之关键。有人曾说,了解典故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面的例子,仔细想想,此话不无道理。

鉴赏诗歌时,如何辨析用典,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一般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注意诗中神话传说的喻意

古诗中常常借用神话传说人典,这些典故的喻意往往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密不可分。例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恩满怀?无奈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又如,柳宗元的《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诗中“峰前回雁”,指衡山的回雁峰,相传大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作者借此典故是说鸿雁尚能在归路上相互追逐,而自己却兄弟分离,欲返故国而不得,流露出心中愤懑不平的情绪。

此外,有一些神话传说的喻意已为人熟知,只要一提起它,马上就会想到它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示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战事;“女娲补天”,比喻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了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及第等。

二、弄清运用历史典故的用意

历史典故多见于咏史、怀古诗词作品之中。虽然运用历史典故的用意不尽相同,但弄清用意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周瑜、小乔等历史人物和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就曲折地表明了自己渴望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业无成的感慨。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五个典故,目的就在于表明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再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这首诗以伏波将军马远、定远侯班超作比,抒发了将士誓死戍边的豪情壮志,并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传达出诗人建功立业、巩固边防的理想。

经常运用的历史典故还有:“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廉颇老矣”,表示老骥状枥。尚思立功报国;“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望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墓。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之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和合作;“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邀游江湖,自由自在等。

三、理解点化前人语句的句意

所谓点化,就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它与直接引用完全不同。“点化”,有两点要求,一是被用来点化的句子要言简意赅,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与引词、引句相似。如辛弃疾《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心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早在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就用“心若怀冰”来比拟心灵的纯洁;后来鲍照《白头吟》中也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再后来。唐人更多地用“冰壶”比拟做官廉洁。王昌龄将前人的语句点化成“一片冰心在玉壶”,来比喻自己的清廉高洁,表达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引用前人语句入典的还有:“五柳先生”、“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隐居之地;“归去来兮”,表示归隐:“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祚衰落,或政治上失意,打算归隐;“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也有思念家乡、故国忧伤情绪:“不系舟”比喻生活不定,也比喻思想活跃、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表示亡国之音;邯日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艺术作品;“山阳闻笛”、“闻笛”,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自然风物、习俗也可入典,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买椟dú还珠
用典犹如用比兴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闻鸡起舞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