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狼图腾》中狼的厄运来反观草原生态

2009-04-13宋彦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狼图腾草原小说

当今人类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过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狼图腾》的作者正是站在此的角度,“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和运动为出发点,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效应上……”[1]显示人与自然相生相宜的和谐美。当然,这种美被摧毁所产生的强烈悲剧意味,更引起我们对生态保护的反思。

一.狼的厄运

千百年来,狼就是草原之王。汉文化中,狼总是与凶险、狡诈、贪婪联系在一起。而在《狼图腾》中作者描写的狼,打破了对狼的误解与偏见,对狼有了一个全新的再认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肉食动物、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食物链。而狼在这个食物链中则是踞于高端的、捕猎者的地位。额仑蒙古人把狼作为图腾来崇拜,正是建立在狼对生态平衡的关键性调节作用之上。当然,额仑蒙古人是以宗教的神圣形式肯定了狼对草原生命与生态平衡的决定作用,那里的人才不把狼作为不共戴天的死敌而赶尽杀绝,从而使水草丰沛的额仑草原维系了几千年。

“文革”时期剿灭狼的运动开始了,狼群无法避免的陷入一场劫难之中。包顺贵为了灭狼,主张火烧苇地,遭到许多草原人的反对,但他的身后是一个时代,一个“去陈出新”的呼喊声高过浪潮的时代。于是,一场熊熊烈火之后,“几千亩金苇变成一片焦土,又繁生出下风处的万亩黑雪地。”[2]包顺贵把草原上传统的古老的生存方式相应的当成是被改造的落后对象,草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生存状态被打破了,草原上出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超越与凌驾。

二.草原的衰败

狼是草原的灵魂,狼群溃败,草原也就失去了精神支柱。随着农垦文化的浸润,草原生态的平衡开始迅速的被打破。

小说中的人物乌力吉一直倡导“既打狼又护狼”的政策,他说过草原怕的东西太多,但最怕的是不懂草原的人来管草原,而这时乌力吉的担忧变成了不可改变的现实。

小说接近尾声时,当土著蒙古人“既打狼又护狼”的对策被“把狼全部消灭”的政策取代之后,狼群成了历史,草原成了回忆,草原生态环境陷入了危机。“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布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3]在草原狼群的踪迹消失之后,额仑草原上鼠害严重,常有马蹄陷入鼠洞,人马摔伤的事情发生。过度的垦殖使草场严重沙化,稀疏的草场上沙尘和沙砾清晰可见,草原已“今非夕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小说的主人公在返城之后重新来到自己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草原时,映入眼帘的不是绿色的草原,看到的只有黄沙和即将干涸的河床,还有起风时那冲天而起的“黄龙”。昔日美丽的草原消失殆尽。

三.游牧文明的让位

没有了狼的草原,其他生物种群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草原上人们的那种逐水草而居的与大地宇宙之气相连的英勇豪放的游牧生活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广袤的额仑到处都布满了水泥桩柱和铁丝网……牧区的草场和牲畜承包到户以后……每个草库仑中间都盖有三四间红砖瓦房和接羔棚圈。”[4]

其实,蒙古草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活、生产方式只能以畜牧业为主。“在蒙古草原上,草和草原都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5]即便如此,在原始的环境里草原上的各种物种和人类为了生存,都在争夺着“草”这一有限的资源。狼便担当起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职责,维护草原和谐发展的重任。

于是,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富有智慧的猎手就出现了。他们既恨狼又拜狼、既打狼又不灭狼。而一个与草原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毕利格老人则是这个智慧的代言者,他的死亡象征了古老的草原生活方式及其对狼的崇拜的终结,也代表了游牧民族的消退。小说最后写道“狼群已成为历史,草原已成为回忆,游牧文明彻底终结,……”[6]

四.“生态文明”时代的思考

作者姜戎在小说的叙述中借助陈阵之口,对一个无法挽回的消逝的草原生活方式发出的悠长的叹息。找出了草原悲剧命运的直接制造者和社会根源,在更深层次上,“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看待现代化对草原几千年生活方式的影响问题。”[7]

当现代化的脚步直逼额仑草原,一下子就打碎草原上几千年古老的生存状态,使得草原人逃避不及。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滚滚的现代化潮流来临之时,草原突然间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种极其悲凉的境地。

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19页)

小说当然不是从理论上获悉这一切,而是抛弃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观点。不再以人的角度,而是以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极度痛惜、担忧地展示了草原生态一步步遭到破坏的过程。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在返城之后重新来到自己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草原时,映入眼帘的不是绿色的草原,看到的只有黄沙和即将干涸的河床。绿洲变成了荒漠,到底是谁的过错?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的出现,这些都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两者力量出现偏移之后的警告。特别是写沙尘暴肆虐,“整个北京城笼罩在呛人的沙尘细粉之中,中华皇城变成了迷茫的黄沙之城。”[8]

迄今人类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从而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滥伐森林、破坏草原,引发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狼图腾》的出现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引发我们的思考:“在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人口发展及人类欲望与生态资源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关系?”[9]从完整链条来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过大,否则,整个链条就会有因失去平衡而导致断裂的危险。“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否应该从单纯生态物种的保护上升到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濒危动植物保护的层面上。”[10]

小说还以草原的悲剧呼唤人类保护生态意识的觉醒,“在环境问题上要施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或者说战略措施,因为仅靠法治,以及行政与经济奖惩手段,事实上不可能解决好环境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趋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环境时代,人们必须按照‘天人合一的准则重新审视决定人们行为价值取向。”[11]小说中的悲剧的叠加正是从情感上让人类深切的体会到生态环境的危机处境。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狼图腾》所揭示出来的生态智慧,为当下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P136.

[2][3][4][5][6][8]姜戎.狼图腾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7]李永忠:都市化进程中的乡土书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五期.P85.

[9][10]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六期,

[11]陈湘舸、林洁.论“环境时代”的生态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第二期

宋彦虎,甘肃秦安县教体局教师。

猜你喜欢

狼图腾草原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讲解《草原图》
倾斜(小说)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文学小说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不在小说中陷落
可可托海的草原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