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四结合”教育

2009-04-12杨光荣

成才 2009年10期
关键词:集体动作体育

■杨光荣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四结合”教育

■杨光荣

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课堂教学形式将转向“师生互动”,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形式”过渡。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效具体做法有:

一、结合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揭示教材的原理、分析其内在规律,组织课中的各个环节,明确活动的性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为了更进一步认识有关项目的发展变化规律,明确其历史,只有向其深度进军,才能激起学生的训练热情。例如:排球运动,五十年代初是采用九人定位打法,发展至今的六人轮位打法后,技术、战术就更复杂多了。如今排联又实行每局二十五分,每球得分的新规则。这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质量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结合体育运动的发展,向学生讲解发展变化规律,使体育课也能成为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课堂。

笔者特别注意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辩证关系,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生命的关系和“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懂得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事业成功的支柱。只要锻炼身体的目的一明确,行动就更加明显,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自觉上好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运动的直接兴趣,增强其体质。

二、结合项目训练的特点,加强思想情操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感的身体教育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的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并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以及在运动场上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所感知,且在运动实践中得到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100米迎面接力跑、运球比快等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运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虽然身体素质有差异,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成绩有好差,但是均能培养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

体育教学是以动态为主的,有些成队的练习,要求学生步伐一致,动作整齐,可显示出集体的精神面貌。如篮球比赛,它不仅要求个人有娴熟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全体成员的协调配合,才能打好比赛,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胜与负之间关系,既生动又形象,更能体现集体性的体育特点来。

有的学生对武术很有兴趣,但真正要练好一套动作,达到较高水平,必须从基本功开始反复练习,循序渐进才能做到。而正是在基本动作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的阶段,学生的兴趣就容易减退。所以,兴趣没有意志的努力是不能持久的。

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可设置各种困难环境。如增加练习次数、时间、设置练习的障碍与阻力,改变练习的内容、结构和方法,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和数量,提高动作的难度、质量和标准,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等。

选择这些教学手段可算是一些外在条件的改变,而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因素去做意志的努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抓住各个环节,通过教学比赛和游戏活动,及时运用鼓励、表扬、批评、强化刺激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意志上的突破,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争取胜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结合集体活动的指导,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通过严格的课堂常规,有条不紊的身体练习,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

对课堂纪律和教学步骤提出各种要求,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例如:集合要快、静、齐,轮换练习时按队列顺序,不准插队,休息时必须在教师指定的地点,不准打闹。这些具体规定,使学生明确行为是非界限,为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打下基础。

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如果在一堂课中始终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去机械地进行活动,对发展少年学生的个性是不利的。只要不违犯道德行为规范,练习中即兴发挥,练习之余,欢声笑语是正常现象,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去调控。

在课中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功能,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和判断学生的行为是非,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常用的方法是适时地给予严明的奖励与惩罚。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行为的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坚决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识,就能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具体地说,可以通过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队列练习和准确统一的行动口令等教学手段来进行。这些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均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加强审美教育

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娴熟、敏捷、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寓练于趣”,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它不单纯依靠说理,而主要是靠优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根据中学生骨骼、关节的特点,总是要求学生穿合身的运动服进行身体练习,深感美观、实用,有利于骨骼、骨肉、关节的灵活,并能得到充分舒展;有利于正确动作的完成,有利于身体各部位受到恰到好处的锻炼,同时也便于教师随时注意矫正学生运动时不正确的姿势,以防脊柱弯曲或体形异变。

当学生穿上整齐的运动服进行集体操练时,显得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展示出男女中学生那种富有生机的人体曲线美。从美学角度讲,这是一种“美”的教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语言美、形象美、姿态美、艺术美、韵律美和心灵美等方面考虑,努力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体育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中学生思想品质,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集体动作体育
我为集体献一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动作描写要具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