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反思
2009-04-12李高丽
■李高丽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反思
■李高丽
中华民族一直是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其间名家辈出,经典无数。同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歌不但是文人言志抒怀、唱和酬答的工具,诗教还可用之于家,用之于国。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光彩的部分。“诗人”的名号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象征身份、名望和赞誉,令人尊崇和向往。
可是在当代中国,诗歌和诗人的地位迅速滑坠。特别是近十几年,诗歌变成浅白恶俗的顺口溜或晦涩难懂的自言自语;诗意的表达和诗性的情趣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迂腐或奢侈;诗人的名号更是变成一种刻薄的嘲讽甚至恶毒的谩骂。
据悉,全国最权威的诗歌杂志《诗刊》的发行量只有几万册。这在一个有几千年诗歌传统、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难道不是巨大的讽刺和难堪吗?可是,我同样听说,在更早进入现代社会的西方国家,诗歌仍然广受欢迎,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需为销路发愁。两相对比,除了将责任推给时代,诗歌的没落,难道不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吗?
反思一:诗歌大国的诗歌魅力去哪儿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诗歌的衰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业社会的价值标准。在物质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在拜金思想、功利诉求面前,诗歌似乎缺乏实用价值,人们对诗歌热情不再;
2.现代社会中人性的萎缩。快节奏的生活、生存的竞争压力,使古人推敲词句、吟哦诗篇的闲情逸趣成为奢侈;现代人上天入地、日行万里,却无法像古人那样从容的行路读书,快意的游目骋怀,纵情的感受书写;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目迷五色的同时,感官日趋麻木,心灵空间日趋狭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
3.大众文化的冲击。在以“全民参与”为特点的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以“视听”及“网络”为传播手段的通俗文化氛围中,严肃文学、传统阅读都面临挑战。尤其是诗歌,与网络小说、流行歌曲相比,诗歌含蓄精微,曲折深婉的特点,更是让在此种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觉得难以理解、难以亲近。
反思二:学生真的不需要诗歌吗?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对诗歌真的没有兴趣,比较其它类别的文学作品,比如散文和小说,诗歌缺乏情节、深奥难懂,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只要对生活中的现象稍加留心就可发现,人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时代开始,就偏爱有韵律的儿歌、童谣,并很容易就倒背如流;进入学校的孩童,对课文中清新流畅的诗句,也乐于口诵心记,并兴趣盎然;而到了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们所说“诗的年纪”,由于青春期感觉敏锐、感情丰富、自我意识觉醒等特点,更容易和诗歌建立深厚情感,更需要诗歌的滋养,更容易主动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很多人都是从中学时代开始,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的。
孩童和青少年,对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诗歌富于韵律,朗朗上口,便于口诵心记;更重要的是诗歌源于童心和赤诚,源于想像和激情。孩童和青少年对诗歌的喜爱源于天性。这种天性和兴趣弥足珍贵,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保护、启发和引导好这种天性和兴趣,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生活,会让这种宝贵的诗心、美好的诗性转瞬即逝、丧失殆尽!
还有些教师认为诗歌对学生没有借鉴价值,文质兼美的散文,容易在内容和写法上给学生启发和借鉴,也便于结合中考高考目标,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因此,诗歌教学的价值似乎不大。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
从实用的角度讲,刚才已经讲过,懂得鉴赏诗歌,就懂得欣赏其它任何一种样式的文学。诗歌教学对阅读训练,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训练是有触类旁通的功效的。同时,读写相长,从写的角度讲,经典诗句的积累、语言的锤炼、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景关系的把握等方面,也都可以给学生启发和借鉴。
从人文性的角度看,诗教的目的不一定是培养诗人,却是帮助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失的环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得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
笔者认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不曾爱诗、读诗,不曾受到诗性、诗情、诗趣的熏陶,不曾在自由的想像世界、丰盈的诗意空间中徜徉,不曾接受诗教传统和经典诗歌的培育滋养,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都会受到限制,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都可能有所缺陷。
反思三:语文教师的责任何在?
诚然,教育的功用是有限的。但与迁就纵容大众口味的庸俗读物、商业媒体相比,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振兴语文诗歌教学。
1.“责任”含义之一:应担过失。
我们并不苛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可为什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教学,原因也许很多,但我以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不懂诗歌。不懂诗歌,就不懂“诗教”的重要性,在思想态度上缺乏重视;不懂诗歌,就缺乏诗歌鉴赏的常识和本领,无法领会和言传诗歌的神韵与精妙;不懂诗歌,就不了解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懂诗歌,就对学生诗歌写作的宝贵尝试无法指导、甚或扼杀……作为一个诗歌大国的语文教师,不懂诗歌,不懂诗歌教学,何其可怕!但在当下,环顾左右,此种情况又何其正常、甚至顺理成章!于是可以看到,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们的教学往往不得其法:
(1)避重就轻。有的老师在诗歌课大讲特讲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甚至艺术风格等,一回到诗歌本身却无从入手,三言两语、戛然而止。结果是让学生不知所从、不得要领。
(2)故作高深。有的老师喜欢搬出一些文艺理论的术语,却又无法深入浅出地对术语进行解释,不能巧妙地结合诗歌进行解说,只让学生茫然无措,对亲切的诗歌望而生畏。
(3)精析细讲。有的老师对诗歌句句分析、字字落实,把诗歌讲得太实、太碎,肢解全篇、丧失美感,缺乏想像、缺乏激情,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对美好的诗歌望之生厌。
“诗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或许应该回到正确的诗教轨道上来。
2.“责任”的含义之二:应尽职责。
诗歌难懂也是事实。但在我看来,诗歌鉴赏却是文学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鉴赏的基本功。诗歌是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它独特的形象和浓烈的情感,它精粹的语言和考究的形式,它深邃的意境和丰厚的意蕴等方面的特质,最能代表文学的特征。可以说,懂得鉴赏诗歌,就懂得欣赏其它任何一种样式的文学;学会鉴赏诗歌,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对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乃至文化素养都大有裨益。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自觉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尤其诗歌的素养,努力掌握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也就是还原诗歌美好的本来面貌,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诗歌天然的亲近感觉;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有用的诗歌鉴赏常识,指点方法,逐步培养能力,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但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重视诗歌教学,乐于并善于诗歌教学;但愿校园里诗歌的氛围更浓一些,让生活中诗意的表达和诗性思考更多一些;但愿对学生对老师,诗歌的感觉重新变得亲切又美好。
(作者单位:深圳外国语学校)
见习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