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构高效课堂

2009-04-12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李红路

成才 2009年5期
关键词:建构习惯教材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 李红路

论建构高效课堂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 李红路

李红路,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硚口区教科室兼职科研员、硚口区第五届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参与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鄂教版四年级上册),主持多项省、市、国家级课题研究。科研专著《校本研究个案透视——崇仁路小学校本研究之研究》《校本研究个案透视——崇仁路小学教师建模案例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副主编。现致力于高效课堂研究,研究成果及论文获奖发表十数篇。

建构高效课堂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愿景”。高效课堂的标志是主动学习、优质高效。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学”、“练”、“效”。建构高效课堂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起点问题——“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关键问题——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根本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核心问题——优化教师教学行为。要建构高效课堂,必须实现教师研究的转型,教师要由公开课教学向课程开发和课堂研究转型。

一、“愿景”描述

“高效课堂”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是“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我们之所以用“高效课堂”代替“有效教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一提到课堂,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一双双灵动、智慧、无邪的眼睛,建构高效课堂,就是为了促进他们高效学习,从而实现主动、和谐地发展;其二,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田野”,教师是在课堂教学中“成事成人”的;其三,改革只有发生在课堂上才能产生实效,必须“决战课堂”。因此,高效课堂作为一个共同的愿景,更容易被描述。倘若我们不纠缠于概念,以下的描述也许更有利于我们领悟高效课堂的要义:

1.理念原则。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以学定教”,以及教学评价的“以学评教”。因此,高效课堂对教学规定性的定义是:教学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高效课堂有四个基本原则:遵循规律性、把握时效性、追求艺术性、富于创造性。高效课堂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但处处都弥漫着创造的气息。

2.师生发展。“高效课堂”通过“高效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学得欢”、“睡眠足”、“考得好”、“发展优”。教师在建构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高效课堂是教师美丽的影子,高效课堂即高效教师。高效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师生共走一条“轻负高效”之路,节约生命资源,为师生生命的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3.课堂状态。高效课堂追求当堂见效,反对急功近利,要求当下的教学效果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强调兴趣比分数重要、习惯比分数重要、态度比分数重要、方法比分数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教学行为功能的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在高效课堂里,教师酣畅淋漓,学生如沐春风,共同体验生命的极度狂欢。

4.方法手段。走进课堂、研究课堂、重建课堂。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课堂研究是建构高效课堂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二、建立评价标准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学习。我们从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视角,将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确定为“主动学习”、“扎实训练”、“当堂见效”,简称为“学”、“练”、“效”,如表1所示:

表1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主动学习包含了“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创新”三个方面的要求。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内在地包含着“练”。各项技能是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训练而形成的,“练”有多重功能,一是对学习效果起着巩固、促进作用;二是“做中学”;三是深化情感体验。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突出“练”,我们将“练”从“学习”中分离现来加以强调;当堂见效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的,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而“学习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行为和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状态,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方面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解决基本问题

建构高效课堂,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曾经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学生学习效能的“三类十项因素”研究框架。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实际上远比“三类十项因素”复杂得多,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研究的方式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困扰老师的、对学习效率影响较大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起点问题: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设计

1.关于教材文本解读。教师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迈向高效课堂“铁门槛”。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应该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起点。教材文本解读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相关性。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是由它的内容、结构及其呈现方式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价值预设”。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要把握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挖掘文本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学蕴味和文化旨趣,教师要潜心会文,有时候还需要运用“知人论世”、“互文阅读”、“参照原文”等方法;数学教材文本的解读,要通过读图、读文、读题,读出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以及“数学化”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同学科教材文本解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但对教师的要求却是一样的——与教材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化”。

2.关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将教材文本解读的结果变为实施教学的方案(教案),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情”,它是通向高效课堂的“桥梁”。建构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目标导向”、“以学定教”、“学练结合”、“多样化教学”四个基本原则,具体的要求是:

⑴目标导向。一是要结合课程对学生发展提供的可能性,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制定全面、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正确地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表述的是教学活动引起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三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根据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结构,根据目标选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根据目标安排课内外练习等。

⑵以学定教。以学习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引起、维持和促进学习活动的需要来恰当安排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四个优先”考虑: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路径(相对于教学思路)、优先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相对于教法)、优先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相对于知识)。因此,教师要恰当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容量(内容与时间),适度地控制自身的“教”。

⑶学练结合。基本技能是学生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因此高效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练中学”,而不是在“听中学”、“看中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安排适切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动笔练、动脑想、动口说,做到“学练结合”,促进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⑷多样化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引发期待的学习行为,达成教学目标: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个人、小组、全班的教学形式;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利用直观形象(如实物、多媒体展示)的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导入新课等;三是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如课堂上除了进行语言交流之外,还可以用眼神、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等。

(二)关键问题: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高效课堂的显著标志。学生的发展,是以其参与学习活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通过影响学习动机、记忆效果、思维水平而影响学习效率,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各学科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研究基于现代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具体有:

1.接受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促进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2.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3.体验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以身体之)和切己体察(以心验之、以情感之),深化理解,并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意义的生成,促进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内在素质的发展。

4.操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手指尖的智慧”,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心理过程,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

5.交往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交往情境(如“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对话情境”等),引发师生之间多向的对话与互动,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多种学习方式,达到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根本问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通过影响思维的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影响学习效能。叶圣陶先生说:“积千累万,不如培养好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根本性问题。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除了可以开发专门的课程进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各学科教学相机进行训练,这是每个教师每一节课的共同要求和职责之所在。

根据行为的指向,我们将学习习惯分为主要学习习惯和辅助学习习惯。主要学习习惯是直接指向课堂学习内容与目标的习惯,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预习的习惯”、“专注学习的习惯”、“质疑的习惯”、“主动交流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作业的习惯”、“整理复习的习惯”;辅助学习习惯是不直接指向课堂学习内容与目标,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习惯,包括“学习卫生习惯”、“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阅读积累的习惯”、“科学用脑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周期较长(一般为一个月),因此要严格训练、持之以恒、注意细节,同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同时,要注意将主要学习习惯与辅助学习习惯进行交叉训练。

(四)核心问题:优化教学行为

高效课堂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可见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里所指称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或内容定向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构”(一系列行为的有机组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是教学系统的核心,也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

课堂是错综复杂的。在实际课堂情境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课堂行为,教师对课堂活动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会导致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经常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堂观察(听自己的课、听别人的课),反思如何在提高“提问”、“期望”、“讲解”“指导”、“管理”、“评价”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同时,以独特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热情、信任、期待、感染、幽默和激励等积极情感,提高教学行为的魅力,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四、重构教师研究范式

建构高效课堂,要重构教师研究范式①“范式”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后来指一个团体所遵循的一种信念、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术传统。。“公开课”作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范式,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研究教材教法,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证,即用教学行为来印证、诠释教学理论,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促进作用。建构高效课堂还需要教师通过解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行为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因此,建构高效课堂需要兼容两种研究范式,建立以“公开课教学”为抓手和展示平台,以课程开发和课堂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形成“三层互动”的教师研究范式,达到诠释理论与解决问题的统一,如图2所示。这一研究范式将教师研究从教材教法领域提升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领域,扩大了教师研究的视野。

(一)立足于全册和单元教学的课程开发

建构高效课堂中的课程开发,集中体现在全册和单元教材的内容上。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秉持整体效率观,因为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主题或知识结构组建单元,通过不同主题教育和课型(新授、练习、复习)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全册教材和单元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不同课型的有机搭配是提高教学有效和高效的前提。教师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对全册和教材单元教材进行调序、补充、替换、重组,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对全册或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量进行重新分配,以保持学生的兴趣、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

(二)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的课堂研究

顾名思义,课堂研究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做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其目的是观察、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堂研究基于课堂观察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

1.“实录分析”。运用速记、录像或录音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完整的、客观的课堂实录,并以时间顺序或活动顺序为线索呈现出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对其做出解释。现在的录音、录像技术普及度高,手机、MP3、MP4都具有录音、录像功能,因此“实录分析”是教师课堂研究最为便捷、实用的方法,既可以在同伴之间进行,也可以独立进行。

2.“互动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可以学习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提示课堂结构和教师教学中的倾向与风格。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系统有一套完备的方法,教师稍加练习即可掌握。

在具体的课堂研究中,“实录分析”和“互动分析”可以综合使用,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建构自己的实践知识。

责任编辑 张 泉

猜你喜欢

建构习惯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