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内涵发展理念科学提高教育质量
———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之路
2009-04-12武研
■特约通讯员杨中南李红路本刊记者 武研
践行内涵发展理念科学提高教育质量
———武汉市硚口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之路
■特约通讯员杨中南李红路本刊记者 武研
1998年,在武汉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硚口区教育局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奏响了全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2002年,硚口区作为新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轮实验。在2002-2005年4年时间里,坚持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引领全区小学致力于“学习方式变革”、“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探索是艰难的,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理念,在具体操作上,“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盲目”、“茫然”、“肤浅”、“浮躁”,致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有所松弛。
2005年,硚口区教育局提出“内涵发展理念”,这是硚口区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在“内涵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硚口区对新课改第一轮改革实验的得失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带着应有的理性进入了第二轮课程改革实验。
2006~2008年是硚口区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期”。2006年,硚口区提出“理性推进课程改革”,在旗帜鲜明地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大方向的同时,结合区情,回归小学教育本体,提出“小学姓小,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段的基础,其功能是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并以积极、稳妥、理性、务实的态度拉开了硚口区新课程改革第二轮实验的序幕,以主题的方式按年度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2006年,硚口区的工作主题是“抓内涵发展机遇,促常规管理落实”,用“教育文化”引领学校工作;2007年,硚口区的工作主题是“走办学实践之路,实质量兴教之基”,实施《实施硚口区小学质量管理条例》,开展“节节课好”、“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抓考风促进学校“三风”建设;2008年,硚口区的工作主题是“构全面发展框架,展素质教育宏图”,围绕科学提高质量,用绩效管理来统筹学校工作。三年来,全区上下围绕“质量”这条生命线,书写了小学教育践行内涵发展理念,科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篇章,初步建立了硚口区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框架。
重构文化奠定内涵发展之基
通过对第一轮课改的深刻反思,硚口区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改到深处是制度,改到根处是文化”。新课改之所以出现“举步艰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就是因为当初将改革的关键仅仅定位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技术行为层面上。教师的行为主要受到“教育理念”、“策略技术”和“学校文化与制度”的影响,而学校文化与制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技术有内在的制约和外在的规定作用。早在2004年,教育部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的命题,强调学校文化的再造“涵盖教学规范、关系规范的再造”。因此,硚口区认为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引导学校重构学校文化,而文化的变革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正如日本学者佐滕学所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硚口区将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学校文化的重构上,并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引领学校进行有序的、持续的改革,奠定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一、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整体架构学校“教育文化”
㈠建构学校“教育文化”基本框架
硚口区认真解读内涵发展理念对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内涵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小学、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认真分析“课改”以来工作中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建构硚口区小学“教育文化”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引导学校以“课程文化”为核心建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价值体系和管理规范,进而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
硚口区小学“教育文化”基本框架
1.学校“教育文化”的内涵
学校“教育文化”是围绕课程的实施而形成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服务、宣传等方面的价值体系和管理规范。
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三级课程”所承载与传递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德育课程包括德育学科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文化的建设中,硚口区突出全区小学德育活动整体规划,创新德育工作管理,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文化。
管理文化:为了适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切实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构建硚口区小学管理文化,力求“刚性”(法规性)、“理性”(原则性)和“礼性”(人性化)的和谐统一。
研究文化:结合备课组(教研组)建设工程,营造学校研究文化氛围,围绕“节节课好”、“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研究活动,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步建构稳定的硚口区小学质量管理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唤醒全员、全面质量意识。
服务文化:倡导教育服务观,即学校教育要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关注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真心实意、千方百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为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愉快成长服务。
宣传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三进”、“四评”及“家校有约”活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宣传硚口区小学教育改革成绩,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宣传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事迹,引导社会、家长了解教育、理解教育、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2.学校“教育文化”各部份之间的关系
课程文化是核心。成熟的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精神氛围,它能够给实际深入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对学校来说,课程文化是学校成熟发展、提高育人品位的深厚底蕴和灵魂,也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
管理文化和研究文化是基础。课程的目标依靠管理与研究得到实现,良好的管理文化和研究文化为课程改革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规范和开放的学术氛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现实力量。
服务文化和宣传文化是窗口。学校的课程文化最后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社会和家长通过学校服务文化和宣传文化这个窗口,充分了解、认同学校的课程文化。
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的作用是内强素质,而“服务文化”和“宣传文化”的作用则是外树形象。五部分构成学校“教育文化”的整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㈡推动学校“教育文化”建设进程
硚口区力求用“教育文化工程”,概括小学工作的本质特征,把它作为推动硚口区小学发展的着力点,同时也把它作为硚口区小学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希望通过努力,建立一种植根传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校本化硚口区小学发展新模式,并提出了“认真去做,用心去做”的工作口号。
1.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学校“教育文化”基本思想,新学年计划下达之前,经过上下几次碰撞,初步形成共识;通过开学工作部署会,诠释“教育文化”、“两个做”(注:认真去做、用心去做)的内涵和管理上的基本要求;通过全区副校长工作交流会、期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会及各种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文化”的基本思想。
2.动态调研,交流传播
每一学年,初(幼)教科到全区50所小学(包括2所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开展广泛调研工作,宣传学校“教育文化”内涵,指导基层学校立足校情建构各自的“教育文化”。每次到学校都是“三看一帮一谈”:一看学校精神风貌、二看学校工作状态,三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侧重点,帮助学校梳理管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和学校干部教师进行交谈,使管理文化的内涵在基层学校得到深入理解与认同;同时,也充分听取学校干部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完善全区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3.三级论坛,思想聚焦
2006年11月22日,2006年12月6日,硚口区分别在东方红小学、崇仁路小学组织了小学校长峰会,主题为《聚焦内涵理念,筹谋科学发展》。各校校长理性思考学校内涵发展途径,围绕“质量提升”和“实现策略”,展开物化理念和质量管理交流,使各具特色的“教育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共享,最后达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初教科在网上组织了全区小学“副校长论坛”活动,主题为“让平凡溢彩”。副校长论坛的重点是交流工作心得和成长历程中的感悟,在坦承、剖析“在成事中成人”的过程中领悟学校“教育文化”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作用。从各位副校长的文章中反映出,干部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诠释“工作即生活、生活即成长”的理念,开始用和谐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坚持原则办教育的前提下,更注重遵循教育的规律。
硚口区还启动了教导主任论坛,主题是“我的凝聚力”。力图通过这样的导向,为中层干部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引导中层干部聚焦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聚焦自己与教师的关系,聚焦自己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感悟这些“关系”是以“教育文化”为纽带,在日常的、具体的、乃至琐碎的工作中(包括管理、研究、宣传、服务等)建立的,从而提高常规工作的“文化自觉”——在规范工作的同时,要善于传递学校教育文化的主流价值,把管理的“刚性”、“理性”、“礼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开展办学理念实践年活动,引领学校将文化转化为行为
2007年,区教育局提出了办学理念实践年工作要求。全区抓住这一契机,积极配合硚口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开展办学理念实践年视导工作,引领学校阐述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实现价值观念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化,从而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办学行为。
办学理念实践年视导的内容是:
结合全区小学工作实际,在视导工作中,着重关注了各学校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行动计划”的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视点一:校长执行“五个应该一个必须”和副校长执行“五个应该”的情况。[注]
视点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阶段行动计划方案。
视点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视点四:学校教育质量状况。
硚口区就是这样引导学校通过一系列行为,将“教育文化”物化为教育质量,即实现“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是我们在这里做事的方式”。通过对学校领导“做事的方式”的诊断与分析,帮助校长看问题、想对策,引导学校把办学理念转化为行为,实现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的相互促进——用办学理念指导办学行为,在办学实践中深化办学理念。
三、开展“节节课好”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校“教育文化”转型
“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功能是研究教学、培训教师和学术交流。长期以来,各级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优评先都把公开课作为一个硬指标,致使教师“一课成名”,获得各级各类专业的荣誉和头衔,导致“公开课”功利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教风和学校日常教学工作。鉴于此,硚口区提出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并在评价上,实现了两个转向。
1.干部教师关注热点:从“公开课”转向“常规课”
2006年,硚口区暂停了区优质课竞赛,引领全区小学干部、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常规课的教学质量上来。初教科下校视导工作,期中教育教学常规检查都把“常规课”教学的落实情况和教学效率作为重点,要求各小学以“常规课”为抓手,抓实“备”、“教”、“改”、“导”、“考”、“析”教学流程各环节工作。
2.教师专业化评价:从“一节课好”转向“节节课好”
在暂停区优质课竞赛之后,全区以“节节课好”主题实践活动替代了小学学科优质课竞赛,明确提出“节节课好”的标准:一是教学常规好,即教师上课精神饱满,常规到位,课堂上无教学事故;二是教学质量好,即教师在课堂上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基本习惯得到培养。为了促进教师在“节节课好”中实现专业化发展,先后组织了“节节课好”、作业管理、备课组建设先进个人与集体的评选与表彰活动、硚口区小学“节节课好”模范教师评选活动,并组织“节节课好”的教师进行“节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演讲,通过评比激励、舆论导向和典型引路等方式,帮助全区小学教师牢固树立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做细致、做深刻,“在成事中成人”的理念,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文化的转型。
既有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只有在良好的常规管理制度下,课程改革才能健康、顺利发展,常规抓好了,课改成功才有保障。抓常规、抓课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常规必须适应课改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1.抓常规视导,夯实课改根基。
2.抓质量监控,把牢课改生命线。
3.抓考试规范,促“三风”建设。
回归常规理性推进课程改革
鉴于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常规所有松弛的现象,从2006年开始,硚口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擦亮常规这盏导航灯”:回归常规,理性推进课程改革。
一、抓常规视导,夯实课改根基
初教科坚持每学期对全区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视导,倡导“在常规中显精神、在工作中出精品、在平凡中现精彩”的理念,引导干部教师重视日常小事,认真去做、用心去做,把常规工作做实做好。在常规视导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视点一:课程落实与效果(如表所示)
小学常规视导内容之"课程落实与效果"
视点二:学习基础合格率(如表所示)
小学常规视导内容之“学习基础合格率”
视点三:干部常规工作(如表所示)
小学常规视导内容之“干部常规工作”
通过对以上常规工作及其效果的视导,引领干部教师关注常规、关注基础、关注课堂、关注研究,夯实课程改革基础。
二、抓质量监控,把牢课改生命线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注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提升教学质量是历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理性推进课程改革更要把教学质量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1.建立规范,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2006年初,初教科下发了《硚口区小学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稿)》,这是课改以来关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份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课程改革,要以抓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并明确提出硚口区小学质量实行两级目标管理:一是教育局对学校的质量管理,要求学校确保考试学科合格率达标,单科优秀率达到和超过35%,双科优秀率力争25~35%,主要通过学校上报的质量统计表和初教科、教研室调考的成绩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二是学校对教师的质量监控,要求各小学根据教育局关于质量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与实施本校的质量管理办法。
2007年,在修订《硚口区小学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稿)》的基础上,区教育局下发了《硚口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条例(试行)》,用25个条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思想理念”、“监控办法”、“领导和职责”和“考核和奖惩”。在“思想理念”方面,强调了“走绿色质量之路,建立发展硚口区小学全面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树立小学教育教学绿色质量理念,即:学得欢、睡眠足、考得好、发展优”,并从宏观上提出了建构“三段六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三课六环”的质量管理流程;在“监控办法”方面,提出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五种形式:学校自评、家长(学生)评价,初中评价、教育局视导评价、教育局质量调研;在“领导与职责”方面,明确了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初教科、教研室、教科室三大职能部门各自的职责,并成为“质量管理共同体”。要求教研室建立教研员学科建设绩效责任制,教科室建立课题研究与学科建设、班级建设的有效对接机制,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质量管理机制;在“考核与奖惩”部分,明确规定对质量的考核与管理分三个层次实行绩效管理与奖惩:初教科、教研室、教科室作为一级质量管理部门,由教育局考核与奖惩;学校为二级质量管理单位,由初教科、教研室、教科室联合考核奖惩;学校对教师,对班级的考核与奖惩办法由各学校自行制定和实施。
《硚口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条例(试行)》的实施,标志着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形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目标引领和机制保障。
2.典型引路,探索质量监控途径
为了探索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硚口区在部分学校试点研究小学“三段六年”质量监控办法,并推广了仁寿路小学《“三段六年”质量监控体系》。仁寿路小学加强“三段六年”“三课六环”的管理,将培优补差工作与作业创新结合起来,对教学质量实行月检测,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跟踪,引导教师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成效明显,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教育局向全区小学推介了硚口路小学质量分析经验,充分发挥质量分析的科学导向作用。
三、抓考试规范,促“三风”建设
硚口区高度重视考试工作,反复宣传“无视教育质量是一种渎职行为、考不好的教育绝对不是素质教育”的观点和“进行课程改革要把质量放在首要地位”的观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规范考试工作
为了规范考试工作,首先出台了《硚口区小学水平性调研考试方案》,明确提出对全区小学实施以诊断改进为主要目的的水平性考试,真实掌握各校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情况,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2007~2008学年期末考试前,把语、数教研员和部分副校长、教导主任集中到东湖宾馆,要求教研员按合格率95%,优秀率30%的难度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由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在规定时间内把试卷做一遍后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对试题进行修改、校对,以提高试卷的信度。
2.控制考试过程
接着下发了《硚口区小学学科调研考试实施细则(试行)》,以此规范调考工作程序、严密组织工作。
在考试组织上要求做到:命题要科学、监考要严格、阅卷要规范、登分要准确、质量分析要及时、组织工作抓信度。2007~2008学年,硚口区认真组织了两项竞赛和期末考试,抓实组考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对考场安排、出卷、审卷、校卷、制卷、领卷、监考、收卷、封卷、阅卷、总分、登分、结果运用等都做出了严格规定,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出了对策;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走进数学王国”竞赛,由学校组织预赛,为了抓考风,初教科对预赛的组织工作进行了干预,对送卷、阅卷、登分等环节进行了严格控制。
3.实施组考分离
为了进一步端正考风,全区实行了组考和监考分离制度,每次调研考试,各校校长负责本校组考工作,各校书记则带队交流到另外的学校负责监考工作。党员以党性负责,非党员以人格负责,对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此促进“三风”建设。
这些做法,在全区小学产生了巨大反响,正面影响较好:
⑴“抓考风,促三风”的举措得到全区小学干部、教师的拥护,并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共识。
⑵全区小学干部、教师、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班级、关注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干部深入课堂、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真正落到了实处。
⑶全区小学干部、教师从自身做起,带头严肃考风,校长保证考务,书记带队监考,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学生遵守考纪蔚然成风。
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构建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常规,才能夯实课改根基,课程改革才能健康发展,常规抓好了,课改成功才有保障,才能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
优化课程铺设全面发展之路
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总和。作为教育内容的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资源”,而作为教育活动的课程则是教育内容与学生素质之间的“转换酶”。在新课程改革第二轮实验的前三年里,硚口区着力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铺设全面发展之路。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研究与指导。
3.建构区本德育课程,打造德育活动品牌。
在西方课程论中,“课程”原始的含义是“跑道”。新课程改革所规定的三级课程框架,正是学生通向全面发展的“跑道”。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执行课程计划为前提的。
一、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硚口区坚持不折不扣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各校增设的课程(校本活动类)实行了申报批准制。高度重视薄弱课程的落实。对写字课、口语交际、品德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等课程的开设、人员配备情况进行了调研,要求学校做到“按课表上课”、“按教学内容上课”、“按课程标准上课”。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校本课程关乎学校的特色建设,是学校的特色课程,这是武汉市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硚口区对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给予了关注,采取“布点深入、牵动全盘”的作法,引导全区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同步。目前,部分学校已逐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菜单”和课例“活页夹”,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系列、内容系列、课例系列和教学资源库。崇仁路小学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成“人”基本习惯》,教师对学生习惯现状进行调研,并撰写《崇仁路小学学生习惯调研报告》,研制《成“人”基本习惯菜单》,按照“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安全习惯”四个系列,分三个年段统筹开发课例42个,与相关的课程资源一起放在校园网上供教师选择使用。
义烈巷的课间活动《七彩的陀螺》,轻机小学的校本课程《抖空竹》,辛家地小学的校本课程《辩才培育》,汉滨小学的校本课程《珠心算》,跃进村小学的校本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东方红小学的校本课程《小学生国防教育》等,已逐步形成了校本课程“活页夹”,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作用。硚口区将继续征集校本课程项目,并关注开发实践进程,推动全区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为了解决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师资不足的问题,采取了“校本课、综合课课时打通使用”的策略,引导学校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校本或综合课的某一个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建构区本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区域德育活动品牌
1.建构区本德育课程体系
硚口区要求各校把全校性的教育、艺术、美术、文化等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管理。根据全区实际和已有的传统德育活动,从整体上架构了硚口区小学“区本德育活动课程”,如表3-1所示。区本德育活动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阶段性主题教育活动系列”,突出教育活动的时令性、仪式性,与节假日庆典和教育活动结合;二是贯穿学年的教育活动系列,体现教育活动的持续性、熏陶性。
硚口区小学“区本德育活动课程”
通过三年探索,区本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效果良好,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硚口区区域特色:其一,将德育活动课程化,丰富了全区小学课程文化建设内容;其二,德育教学紧密联手,互不分家,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其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点滴小事与常规教育活动进行整合,虚功实做,常做常新;其四,重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营造浓厚氛围,使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让学生在感受中体会,在感悟中成长,在感动中行动。其五,抓住各种契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2.打造区域德育活动品牌
由于区本德育活动课程突出了时令性、仪式性和教育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硚口区对学校组织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意义、工作程序、人员安排、学生组织与安全、效果预测等),确保活动的意义及实效,打造了有一定影响的德育活动品牌。
品牌活动之一:三声满校园,让校园搏动生命节律。2008年3月26日,“硚口区小学三声(读书声、唱歌声和喝彩声)满校园”启动仪式在宝善街小学隆重举行。拉开全区小学开展“三声(读书声、唱歌声、喝彩声)满校园”活动序幕,这是硚口区教育局实施“三特”工程和创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受能力。为了切实推进“三声”满校园活动,初教科与教研室向学校推荐10首歌曲,并要求各学校要发挥课堂主渠道、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寓“三声”于学校各教育环节之中,坚持升旗仪式唱国歌,大型集会、班队会或晨会(夕会)有歌声;坚持每周安排1~2次晨会(夕会)读书,每周自主安排一小时阅读;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后有掌声,同伴、自己取得成绩或进步有喝彩声的良好习惯。积极创设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唱歌声、读书声、喝彩声中主动发展、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康成长。
一年来,各校坚持“每周一歌”、倡导“每月好书推介”、分享“我为你喝彩”,把“三声满校园”活动纳入“个个班好”的评价之中,评选“校园小歌星”、“读书小博士”、“文明之星”等。今天,在硚口区小学校园里,歌声嘹亮,书声朗朗,喝彩连连,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校园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和学园。好,也在逐步形成德育活动品牌。
正如荣建局长在“三声满校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所期待的:“三声”满校园应该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校长要将此项工作和办学理念的实践融会贯通,成为办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更要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始终,要不断地提升档次、提升品位、长期坚持、长抓不懈,使其成为硚口区小学的鲜明特色,使硚口区小学充满童心、细心和爱心。
品牌活动之二:毕业典礼,让学生感悟、家长感激、社会感动。学生六年的小学生活,从一个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师生的音容笑貌都会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毕业典礼标志着小学六年学习生活的结束、新的征程的开始。为了使毕业典礼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2007年要求全区小学开展“一个属于孩子的毕业典礼”活动,利用晨检、班会、综合实践、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课程,把毕业典礼活动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之中:调动六年级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按照学科特征,指导学生开展收集、整理、设计、制作、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忆六年小学生活、搜寻六年成长足迹;不忘六载恩师教导、牢记六年父母恩情”,营造友爱、祝福的浓郁氛围,培养学生学会感恩,让学生记住同学、记住教师、记住母校。毕业典礼的设计要有创造性,既要庄重又要全员参入。毕业典礼要使“家长感激,学生感悟、社会感动”,使毕业典礼逐步成为学校醒目的标志、独特的品牌。
品牌活动之三:“校园百星”评比。小学生的道德学习是从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开始的。硚口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全区小学广泛开展“百名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为孩子们寻找身边的“榜样”。要求各校做到班有“十星”,校有“十星”,班、校两级“十星”设定要结合本校实际,要相对稳定,长期坚持,逐步形成本校的榜样群体。
品牌活动之四:文化节,推动科技、艺术、文体活动开展。结合教育局提出的“三个一”工程,抓住“硚口区小学首届文化节”这一契机,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和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灵动的科技、艺术活动中。硚口区通过在大通巷小学举行的“硚口区小学首届文化节”启动仪式,推动各小学读书节活动和科技文体活动的开展。各学校在文化节中把学生的习惯培养与基础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各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诵读”活动,是硚口区小学读书节活动的亮点,通过师生全员参与诵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营造“我能读、我会读、我爱读”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知识,规范言行,养成习惯的过程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优美。硚口区还在东方红小学(东区)组织了“硚口区首届科技节和校园文体工程实施”现场会,以促进全区各小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文修养。
此外,全区各校开展的“六·一”庆祝活动、“阳光体育活动”以及“元旦庆典”等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教育效果良
聚焦课堂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吴康宁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领域”。其原因显而易见:对于一个教育系统来说,无论其被要求承担的职能多么“重要”,所构建的制度多么“合理”,所确立的目标多么“和谐”,所编制的课程多么“科学”,最终都必须过课堂教学这一“关”。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第二轮实验中,硚口区提出“聚焦课堂,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攻课堂教学难关。
1.开展“节节课好”实践活动,实现“干部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双提高”。
2.典型引路,促进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3.加强作业管理与研究,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由来已久,是课程改革难攻之坚。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决战课堂”的勇气与信心。在第二轮课程改革的三年里(2006~2008),硚口区聚集课堂,不懈地探索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节节课好”实践活动,实现“干部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双提高”
“节节课好”是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与施行、素质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的背景下,对第一轮新课改实践进行理性审视之后,开展的一项区域性教学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纷繁的工作链中抓住“课堂”这一关键环节,务实地进行课程改革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目的。“节节课好”教学实践活动,是硚口区抓课堂教学,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全区追求的目标,又是评价教师与教学的手段。硚口区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基层学校开展“节节课好”主题实践活动的。
㈠仪式启动,掀起高潮
立足课堂,在全区小学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节节课好”教学实践活动。2007年3月4日,初教科在星火小学启动了全区小学开展“节节课好”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全区范围内掀起“节节课好”活动热潮。各学校认真拟定“节节课好”活动方案,引导干部、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激活每一名教师的教学热情,实现职业生涯新的突破。
㈡科学听课,效率评课
立足课堂,在全区小学开展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科学听课,效率评课”干部听评课活动。拟定与实施了《学校干部“科学听课、效率评课”指导意见》,一是确立听、评课基本标准:精神饱满、课堂常规好、教学效果好,当堂完成作业;二是对学校行政班子听课提出了不同要求:校长听课要看师生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习惯;主任听课要看“三基”的设计与落实,看作业的完成质量;其他人员听课都各有侧重,保证听课面和听课功能的落实;三是听课的形式由以往行政干部单枪匹马进课堂转变为行政干部和组长、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
㈢加强教研组建设
立足课堂,在全区小学开展以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水平和效率为目标的“新课标解读”活动。一是加强区学科中心组建设,以区学科中心组为单位,安排教研活动。由中心组组长负责每次活动的安排、组织和落实,每次活动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分年段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上课活动,活动完后须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心得;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由各教研组长根据本组教师和教学实际,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安排、组织好理论学习和“解读新课标”活动,每次教研活动要提前一周指定中心发言人,对照新课标,就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个年级的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点、知识拓展点等,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节节课好”主题实践活动,成为提高全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全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推进器,成为全区小学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新举措中的亮点。
二、典型引路,促进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2008年4月18日,硚口区在同济附小召开了“科学提高质量”现场会,以期通过典型引路,促进全区小学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同济附小在办学策略上,以求实的制度文化规范人,以同济精神文化凝聚人,以评价机制锤炼人,立足校本,强化管理,提升质量,追求优质,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踏踏实实抓教学,凝神聚力求质量,他们在“实效”上狠下功夫,备课追求精细、教学追求精品、作业评价追求细致、考风追求诚信,以及他们科学量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全区小学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加强作业管理与研究,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对作业的管理与研究,是全区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当前,全区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作业存在着“两重两轻”的问题,即“作业记忆负担重,想象、思维负担轻”、“作业量的负担重,质的负担轻”,课堂作业低效是制约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聚集课堂之后,进一步聚集作业,要求所有学校从作业入手,努力减负增效,大力倡导每节课留足十分钟时间,要把学生能否当堂完成作业作为评价“课好”的硬道理,具体做法是:
1.建立规范。初教科于2008年3月下发了《硚口区小学关于优化作业结构,精细作业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作业结构、精细作业管理是科学提高质量的需要,是减负增效的需要。具体要求是:
立足实际,强化研究。要求各小学每学期进行作业情况调研,向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作业现状,特别要了解学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管理的对策。
科学设计,优化结构。教师要围绕思维训练,提高作业的“质”,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作业,除了书面作业外,还要重视动手操作、语言交际、社会实践等操作性作业,做到有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难易适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教师要立足教材、学情,科学设计作业。立足教材设计作业,要突出重、难点,围绕学情设计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业的设计要做到“精”、“巧”、“活”;教师要注重统筹,精心布置作业。班主任要统筹班级作业总量,杜绝惩罚性作业,保证学生每天至少10小时睡眠时间。教师要统筹课内课外作业,课内作业强调当堂完成,课外作业要与课内作业相互补充,达到巩固、拓展新知的效果;教师要认真、及时、精细批改作业,原则上要求全批全改,但可以根据作业类型、学生实际采用当面批改、分组批改、课堂讲评等形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精细管理,提高效度。加强对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作业设计与批改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初教科、教研室定期通报各校作业情况,交流学校作业管理经验。学校要制定符合校情的作业管理机制,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的管理做到“三个一”:每学期进行一次调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与讲评,每学期对作业管理作一次总结评比。
2.专项视导。为了推动《硚口区小学关于优化作业结构,精细作业管理的意见》的实施,2008年10月,教育局成立“作业专项视导小组”,对全区中小学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导,主要内容是“学校加强学生各科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举措”、“学生所做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书面作业、练习册等)的基本情况”、“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
3.课题研究。为了进一步有效实施《硚口区小学关于优化作业结构,精细作业管理的意见》,教育局确定了硚口区2008-2014年实施素质教育专项课题《小学课堂作业最优化研究》,探索课堂作业最优化的规律、标准和一般方法,建构系统的课堂作业最优化理论,研究小学教师实施课堂作业最优化策略,具体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硚口区小学课堂作业现状调查研究、课堂作业最优化成功经验研究、课堂作业最优化一般理论研究、教师在课堂作业最优化实践中的问题、困难分析及对策研究、课堂作业最优化的实践条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谈宇贤副局长的领导下,由初教科和教研室共同实施,先由14所实验学校率先进行实验,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锁定班级创新德育管理格局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地方,那么班级活动则是学生进行“社会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在班级活动中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其社会性和个性的健康、主动发展的。叶澜教授倡导“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由此可见“班级建设”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班级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并不依附于“课堂教学”,而是与“课堂教学”并列的。因此,在新课改第二轮实验中“聚焦课堂”的同时,硚口区提出“锁定班级,创新德育管理格局”。
1.开展“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德育工作格局。
2.开展班主任建设工程年活动,让班主任在成事中成人。
硚口区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提高全区小学教育质量,打造硚口教育品牌中的重要作用。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发学科教育价值,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组织形式,并在各种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整体的、动态的生活时空,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教育环境。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推动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是学校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班级任课教师的首席。班主任专业水平高低、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学校管理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管理水平。
基于以上认识,在聚焦课堂的同时,硚口区决定锁定班级,把“个个班好”的创建工作与“班主任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开创全区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开展“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德育工作格局
2007年10月,初教科在全区小学启动了《关于在全区小学开展“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明确提出“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德育的主阵地在班级”的口号,要求各校德育领导小组定期分析班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深入剖析优秀班级的教育案例,研究低、中、高三段六个不同年级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个性鲜明的班级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建立激励班级健康向上的评价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整体提升学校班级管理水平。
为了稳妥推进“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硚口区在韩家墩小学、辛家地小学、星火小学、东方红小学、崇仁路小学进行实验,探索高效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崇仁路小学按照《“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方案》要求,运用ISO9000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结合学校实际率先开展了《高效班级建设绩效评价标准及其实施办法》的专题研究,系统研究了班级建设的“愿景与目标”、“机制与运行”、“绩效与评价”的内容、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个性管理、特色兴班”的理念。红旗村小学的“红旗飘飘”、板厂街小学的“花儿朵朵”为主题开展“个个班好”评比活动,崇仁寄宿学校以“金苹果”为主题进行“个个班好”的探索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全区小学推进“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的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㈠聚焦班级愿景,建立高效班级运行机制
突出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学科教师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遵循班级管理规律,建立共同愿景,定期诊断和分析班级现状,举行“班级管理论坛”,通过评选“个个班好”教师、年组,推出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班级管理团队,促进班级管理的提高。
㈡推动“四项活动进班级”,丰富班级德育活动
一是“三声”进班级。唱好“三歌”(国歌、队歌、校歌)、唱好教研室唱的歌、唱好自己创编的歌;二是“阅读进班级”,建立书香班级,读“经典童话”、“中篇故事”、“名人传记”和中长篇经典名著,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团队游戏进班级,有趣、益智,既要体现游戏娱乐、健体功能,又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热情,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团结互助,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四是爱国主义教育进班级,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形势教育课”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㈢整合落实多项工作
为了凝心聚力抓班级建设,硚口区把相关的德育工作与班级建设工作进行有机整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头绪,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能。在“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中,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得到很好的整合与落实:
1.认真贯彻《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中小学法制教育纲要>的通知》精神,在全区小学试行《硚口区小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
2.配合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尝试开展“我是硚口小学生”形象设计活动(服装、发型、饰物、语言、行为),以学校为单位展开组建学生、教师、家长参与的学生形象设计委员会;
3.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活动。落实科学课和科技活动课;以学校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科普周或科技节;每月有一期科普专刊;每学期推荐一本科普书籍;三至六年级每一个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普书籍,每学期办一份科技小报。
4.坚持阳光体育活动。
两年来,“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各校在“个个班好”创建评比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工作经验:
①在班级建设中,量身定做“个个班好”标准。义烈巷小学研制了《四好阳光班集体标准》、仁寿路小学研制了《“五仁班级”评比标准》、易家墩小学研制了《七彩班级标准》、舵落口小学研制了《魅力班级评价标准》、长丰小学研制了《阳光班级评比标准》。南阳村小学开展“星星灿烂”评比活动,六角亭小学“六好班级大比拼活动”,也形成了相应的“个个班好”的评价标准等等。
②在班级建设中,开展丰富的班级教育活动。师生共同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共同遵守。井冈山小学以“好习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主题开展班级创优、个人夺星创评活动。同济附小的行规训练以“握笔篇”、“队列篇”、“普通话篇”和“书本完好篇”为内容,由班主任和学生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选定本学期的一个行规训练重点,努力做好一点,再以点带面,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德育工作;轻汽小学以“争创金牌蚂蚁服务班级”为抓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他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设“蚂蚁小课堂”,开展“三会”活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算”双基巩固活动。他们还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习困难生档案,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跟踪考查,记录学习困难生考查成绩,反映学习困难生的变化进程,在班主任交接时作为重要资料。
③在班级建设中实施班级文体工程。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班级特色。硚口路小学将教育局提出的“三个一”融入“个个班好”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特色;跃进村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跟着课本游中国”、“与经典对话”和“游小跳蚤书市”活动;利济路小学开展了“三个半小时”活动,即“晨间古诗词诵读半小时、大课间兴趣活动半小时、午间艺术欣赏半小时”活动;宝善街小学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阅读活动;大通巷小学开展了“好书接力”活动;建乐村小学组建几个“百人团队”,即鼓号队、校园集体舞队、无线电制作团队等,在建队节活动中,他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表演节目,一年级表演“儿童故事创编”,二年级表演“功夫小子”,三年级表演“童装展示”,四年级表演“校园歌曲合唱”,五年级表演“校园集体舞”,六年级表演“大型诗朗诵”,孩子们极具兴致,参与率达65%以上。此外,还有中山巷小学的“笔韵操”活动,义烈巷小学的“搏击操”活动,等等。
④在班级建设中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辛家地小学在“个个班好”创建活动中,抓住班主任困惑的问题展开工作,摸索出“三个贴近”工作经验;红旗村小学让班主任在沙龙中“谈生活、谈工作、谈成功、谈失败、谈经验、谈困惑、谈建议、谈意见”,让干部、教师在沙龙中“倾听班主任的心声、分担班主任的烦恼、分享班主任的乐趣、排解班主任的困难、调整学校的德育工作”,用《红旗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红旗村小学副班主任工作职责》来规范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一日常规工作,用《红旗村小学优秀班主任月评价表》、《红旗村小学优秀副班主任月评价表》来评价每月正副班主任的工作,每学期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副班主任;体育馆小学发挥骨干班主任引领、示范、辐射作用,邀请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对新任班主任进行校培训;轻机小学不拘一格用人才,请一年级班主任、新教师张莹就学生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向全校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
⑤在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在课间活动的仪表、秩序、安全、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督察。仁寿路小学的“仁小之星”值日礼仪队,崇仁路小学的“小红帽”学生服务队,跃进村小学推行的校长助理制度和班主任助理制度,韩家墩小学的“校园小督察”和“环保小卫士”等小助手参与学校行规监督,这些都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自主管理搭建了平台。
全区小学通过开展“个个班好”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使我区的德育工作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管理新格局。
二、开展班主任建设工程年活动,让班主任在成事中成人
2007年10月,硚口区教育局启动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年”活动。荣建局长亲自作了布署,并提出:“我们要破解三个难题,让班主任由‘要我当’向‘我要当’转变,由当班主任难向当班主任乐转变,在管理上由不够规范向科学规范转变”。为了实现“三个转变”,结合我区小学班主任队伍的实际,初教科在韩家墩小学、辛家地小学、星火小学、东方红小学、崇仁路小学四所学校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试点,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㈠开展以关爱班主任为主题的“三大阳光行动”
1.关爱班主任工作。建立“班主任日”,规定每年教师节后一周的星期五为硚口区“班主任日”,营造理解、关怀班主任的氛围,提高班主任地位。
2.关爱班主任健康。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建立班主任基本休息时间保障制度,建立班主任外出疗养、外出休假制度。
3.关爱班主任生活。结合区情、校情适当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投入上向薄弱学校倾斜。
㈡实施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素质培养工程
1.加强校本培训
硚口区要求各个学校建立班主任校本研修制度,引导班主任进行自我修炼,为班主任提供岗前、岗中和进修等免费培训,为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2.制订《硚口区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程》
为了科学规范全区中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制定了《硚口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管理规程》,规范班主任工作程序,明确班主任职责,规范班主任聘任与选拔机制、培训与研究机制、考核与奖励机制等,以此提高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逐步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班主任队伍。
《规程》的核心内容是“四个一”,即分别规定了班主任一天、一周、一月和一学期工作要点,引领班主任主动、超前、有序地做好班级各项工作。根据《规程》的有关规定,各试点学校结合校情,找准提高班级工作效能的切入口,大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崇仁路小学以《高效班级建设绩效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为依据,提出“个性管理、特色兴班”理念,引领班主任自主开展班本实践;韩家墩小学在“理”和“引”上做文章,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理清班主任队伍,理清矛盾症结、理顺工作关系,以“美丽瞬间”班主任论坛引领班主任解放思想;辛家地小学以“三心”(静心、潜心、慧心)促提高,在减负中增效;星火小学提出“扬长避短、以生为本、多元发展”的班主任工作思路,帮助班主任明确目标、解决困惑,切实为班主任减负;板厂街小学依据《规程》探讨班主任科学培训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东方红小学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实践中练兵、交流中提升”等方面引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等等。
3.组织“十佳班主任”、“百名优秀班主任”评比。
硚口区研究骨干班主任的成长规律,大力宣传,提供平台,打造了一批有影响的班主任队伍。三年来,根据《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评选“十佳班主任”和“百名优秀班主任”活动的通知》,认真组织评选工作,借助评选活动,引领班主任总结班级管理经验,并通过论坛、报告等形式,推介优秀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推进我区小学班主任专业化进程。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全区小学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团队初步形成。
三年来,硚口区小学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三年辛苦不寻常。他们顺应学生天性、体恤家长民意、遵从国家意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穿行,用智慧与忠诚、勤奋与汗水、坚守与务实,书写了硚口区小学教育的华章。
1.坚定了“理性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念与信心。
2.明确了全区小学发展的目标。
学生学得欢、睡眠足、考得好、发展优。
学校成为学生“学知识、强体魄、广兴趣、爱科学、守秩序、讲诚信”的学园和个性发展的乐园。
全区小学教育具有“严谨的‘三风’、良好的习惯、醒目的品牌、明晰的亮点、一流的质量”。
3.形成了硚口区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
⑴抓实学校最关键的元素——课堂。
⑵抓实学校最稳定的元素——班级。
⑶抓实学校最忽视的元素——创造。
⑷抓实学校最生动、最鲜活的元素——读书、唱歌和运动。
⑸抓实学校最重视的元素——考试。
⑹抓实学校最基础的元素——学生管理。
4.建构了质量监控体系和区本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5.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6.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 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