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的另一端

2009-04-10刘上洋

百花洲 2009年2期
关键词:苍蝇金字塔

马塞马拉协奏曲

这里虽处赤道,但是十分清凉。

这里虽是高原,但却非常平坦。

这就是肯尼亚的马塞马拉。

从首都内罗毕出发,沿着坑坑洼洼的公路颠簸了两百多公里,终于到达了这个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园。

八月的马塞马拉,野草茫茫,又正值旱季,因而到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这金黄时而平展,时而起伏,一直铺向遥远的天际。一丛丛的灌木稀疏地散布其间,偶尔可见一棵孤树,长着细小叶子的枝杈分层向四周平伸开去,俨然一把绿色的巨伞撑立在天地之间,使整个草原显得更加的辽阔、深远和壮美。

站在升起了顶盖的观摩车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两旁茂密的草丛中,一群群的羚羊在自由自在地活动。有的在埋头吃草,有的在缓缓走动,有的在相互戏嬉,有的歪昂着头站在那儿。还有一些小羚羊,一会儿用头在大羚羊的肚皮上磨蹭几下,一会儿又撒欢似的奔跑几步,样子是那么的可爱和调皮。当我们的车子慢慢开过来的时候,原以为这些草原上的小精灵,会突然放开四蹄逃得无影无踪,没想到它们却一动不动,只管尽情地享受着快乐惬意的生活。

这里的野生动物不怕人。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奇怪。

前方远处的一个草坡上,有一片巨大的灰黑色在蠕动。近前一看,是几千匹角马和斑马混聚在一起。这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大的野生动物群。尽管车声隆隆,人影晃动,这庞大的队伍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和听见,都在悠闲地吃着草,而且吃得那么认真,那么斯文,既不相互侵扰,也不相互打闹。真没想到这么多的角马和斑马在一起相处得如此和谐。原来,角马善于寻找水源,斑马善于辨别方向,两者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自动地结为一个群体。这大概也是野生动物界的一种优势互补吧?

我不禁想起了电视片《动物世界》里的角马过河。那是一种多么壮观惨烈的场面啊!每年的动物大迁徙季节,数十万头角马来到这里的拉马河边,它们拥挤着蹚进深急的水流。这时,埋伏在水里的世界上最大最凶残的尼罗鳄和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突然蹿了出来,它们凶狠地向毫无准备的角马扑去,一阵激烈的搏杀,一阵疯狂的撕咬,一头头角马倒在了水中,一注注鲜血染红了河面。然而,角马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它们前仆后继,依然奋勇前行,终于到达了希望的彼岸。

草原上蜿蜒着一条条的曲线,在不尽的金黄中时隐时现,这是观摩车碾压出来的“路”。沿途不时可以看到一幅幅野生动物活动的图景。一群群狒狒大摇大摆地在路上散步,看见我们来了,只是往路边靠了靠,有的还调皮地向我们抓耳挠腮。在一片灌木丛中,两头大象一边扇动硕大的耳朵,一边来回弯卷长长的鼻子在慢悠悠地吃草。两头小象跟在后面模仿着,那小小的长鼻甩来甩去,显得既笨拙又好笑。不用说,这是一个十分和睦的小家庭。驶过一条小水沟,在一个小坡的一棵树下,一只长颈鹿昂首挺立,长长的脖子如大炮般直刺苍穹,黄绸般的身段缀着美丽的黑色斑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景油彩。更为有趣的是,在一片宽阔草甸中的一块岩石上,赫然躺着一只豹子。听到我们的说话声,它只是懒洋洋地把头抬了抬,然后索性闭上眼睛睡觉了。

是因为长期见惯了汽车和游人,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使马塞马拉的野生动物不怕人?大家正想问个究竟,陪同的肯尼亚友人告诉我们,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里的居民都养成了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的好习惯。他们不仅从不猎杀野兽,而且为了防止野兽的袭击,在村庄的周围栽种仙人掌和带刺的树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样既保护了人类自己,又不会使野生动物受到伤害。

多么富有智慧的肯尼亚人啊!

这时,一个异常的情景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在一片草木混生的低洼地带,围停着十几辆观摩车。原来,这里正在上演着狮子吃野牛的凶险一幕。就在此前不久,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令人惊心动魄。一只掉队离群的野牛在前面狂奔着,一群凶猛的狮子紧追其后。突然,野牛打了个趔趄,群狮猛扑上去,有的咬腿,有的咬头,有的咬喉,有的咬腰,不一会儿野牛就倒在了地上。现在,这群胜利者正在尽情地享受所抓获的战利品。它们凶狠而又贪婪地撕开片片瘦肉,生咬猛嚼地吞进肚里。有一只狮子还娴熟地用尖利的牙齿和前爪掏空野牛的尾部,然后钻进去美美地饱餐一顿。没过多久,这只重达几百公斤的庞然大物就只剩下一副骨架和一张黑皮了。大概是因为吃饱了,有的狮子便懒洋洋地躺下打起盹来,有的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转悠着,有的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虽然人们站在观摩车上不停地对着它们摄像和拍照,但狮子们却旁若无人,毫不在乎,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这些草原霸主的王者之气。

回到宾馆已是傍晚,整个草原渐渐地笼罩在浓重的黑暗中。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住房周边的草坪上,来了一群又一群的野兽。透过窗户,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这些不速之客活动的黑影。有些野兽还在墙边不停地来回走动,并不时地对着灯光发出可怕的吼叫,使这本已无比寂静的草原之夜又增添了几分恐怖。

夜,无边而又漫长。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这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为肯尼亚人感到骄傲。过去,我们总认为这些刚从原始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民族是缺乏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然而,正是他们,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而对野生动物举起刀枪,相反却对人类的这些朋友处处加以精心的保护。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马塞马拉才真正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联想到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不少地方的餐桌上常以摆着珍稀野味为荣,我的脸上不由地发烫。我真担心如果哪一天野生动物被吃光了,那人类社会灭绝的日子也就来临了。要知道所有生命都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人类无论怎样强大和聪明都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马塞马拉,使我经历了一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特殊体验。

马塞马拉,使我懂得了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苍蝇的奇观

在我们的印象中,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据说其绵羊的数量要比人口多出十倍以上。羊多,羊毛的产量也就多,其出口量一向居世界第一,特别是一些羊毛制品,更是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我想,在辽阔翠绿的牧场上奔跑着白云般的羊群,一定是澳大利亚最壮观的景象了。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在澳洲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只见牧场不见羊群,倒是成群嗡嗡乱飞的苍蝇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到墨尔本,我们就被苍蝇重重地包围了,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苍蝇。有的在你眼前飞来飞去,有的爬在你的手上和脸上,有的钻进你的耳朵,有的扑向你的嘴巴,不一会儿,每个人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都爬满了苍蝇。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而城市是不应该有如此之多的苍蝇的。不要说在澳大利亚这样发达的国家,就是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成群的苍蝇只有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农村才有,而城市里是很少见到的。

最讨厌的是吃饭的时候苍蝇乱飞。因为不习惯吃西餐,我们一般都在华人开的中餐馆里用餐。当我们走进里面,看着熟悉的文字,听着熟悉的乡音,仿佛不是置身在异国,不仅感到分外的亲切,而且感到十分的自豪。世界上有哪一个角落没有我们中国人,世界上又有哪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没有唐人街?但扑面而来的苍蝇又使我们感到非常扫兴。刚一落座,停在桌子和碗筷上的苍蝇“嗡”地一下全飞起来了,密密匝匝,纷纷乱乱,使人的胃口一下子掉了一大半。尽管这样,饿得咕咕叫的肚子还是使我们不得不拿起筷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吃饭的过程就是和苍蝇作斗争的过程。每上一道菜,苍蝇就飞过来争相落在盘子上,我们只好不停地挥着手驱赶。特别是鱼虾之类的腥菜上桌的时候,苍蝇就更多,我们就得付出更大的气力了。本来吃饭是一种享受,没想到在澳大利亚却变成了一种苦头。一顿饭下来,手臂挥酸了不说,往往还吃不饱。我们原以为只在中餐馆里有这么多的苍蝇,谁知在墨尔本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还是高达二百五十三米的丽爱图塔观景台;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圣凯达路,还是绿荫蔽地的皇家植物园,苍蝇就像黑压压的轰炸机一样飞个不停。

城里的苍蝇很多,生态良好的城郊可能要少一些吧?第二天,我们来到距墨尔本一百多公里的索费仑山考察。这是澳大利亚发现第一块天然金矿的地方。这座因资源枯竭而停采数年的金矿,如今已建起了一座仿古城。在城中,那载着英国绅士和贵妇的四人大马车穿梭往来,那穿着当年服装的员工在手工作坊里用旧时的设备打造着淘金的器具,那古老的蒸汽机依然在缓缓转动,那深深的矿井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还有那当年的酒吧、宾馆、邮局、银行、商店和面包房等,所有这些不禁使人重新回到19世纪60年代那段淘金高潮的历史岁月。现在每天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一年总共有几十万之多。澳洲人真有见地和办法,一个废弃的金矿,竟然被他们挖掘和改造成了一个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们想肯定不会有什么苍蝇。谁知一到这里,满身很快就被苍蝇叮了。赶走一批,又来一批,此飞彼落,此落彼飞,就像在进行一场拉锯战。不仅严重地影响我们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就连照相也无法进行。大家对苍蝇简直是厌恶透了。

但令我们奇怪的是,墨尔本乃至澳大利亚人对苍蝇却没有丝毫的反感和厌烦,他们任凭苍蝇在身上爬,也不去驱赶和拍打。用餐的时候任凭苍蝇往饭菜里落,也全然不管,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大概由于苍蝇太多,澳洲人吃饭说话不喜欢张嘴,否则苍蝇就会飞到嘴里去。我们常常形容见到一件恶心的事比吃了一只苍蝇还难受,而在澳大利亚,吃苍蝇却是稍不小心就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不过,就是吃下去也不要紧,据说澳洲的苍蝇不带病菌,不会传播疾病。

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苍蝇被认为是肮脏的代名词,是丑恶的同义语,是文明和环保的大敌。我们曾经将其作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应当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文明和环保程度很高的国家,到处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就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苍蝇,为什么人们不去消灭它们呢?在与墨尔本人的交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澳洲人认为,苍蝇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动物,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需要。加上为了保护生态、净化环境,澳洲禁止使用农药,这样,生命力极强的苍蝇就繁殖得非常迅速,因而苍蝇多也就不奇怪了,以致成了澳洲一种特有的景象。

让大自然的每一种生命都存在下去,敬畏和呵护一切生命。澳洲人对待苍蝇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高福利制度下的怪病

澳大利亚胖人多。

在我们所到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街头还是海滩,都会遇见许许多多肥胖的人,他们或者与你擦肩而过,或者与你并肩而行,他们当中有老的,也有少的,但更多的是中年男女。别看这些人很胖,其中有些人行动并不笨拙,走起路来非常轻盈,有时还不时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当然也有些人连路都走不动,每迈一步都十分吃力。尤其使人发笑的是,还有不少胖男胖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加上高高隆起的肚皮和鸭子般的步态,看上去就像个小丑。

也许是因为澳大利亚经济发达富人多的缘故吧,所以胖人也就多?

其实,正好相反,这些胖人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富人,而是靠领救济金生活的穷人。

这不由得使我们大吃一惊。

原来,澳大利亚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失业金、养老金、残疾金、助学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一应齐全。一个人即使闲坐在家,每月也可拿到上千澳元的补贴,小孩一生下来每月就有五百澳元的“牛奶费”。相反,靠辛勤劳动挣得的收入得交很大比例的税。这就使得一些不求上进的人干脆不工作了,有的成天在沙滩晒太阳,有的甚至在家使劲生孩子。虽然靠着这些救济和补贴买不起别墅,坐不起好车,也不能到世界各地旅游度假,但基本生活还是不愁的。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蔬菜的价格比肉类要高得多,但富人们为了预防高血脂引起的疾病都尽可能多买蔬菜吃,而穷人们因为钱少就只好买肉吃了。由于长期大量地吃肉,造成营养过剩,皮下脂肪不断增加,这样,肥胖的穷人也就自然多起来了。

澳洲的肥胖穷人多,还与酗酒有关,在家没事干就喝酒解闷。有些人一领到救济金就将大箱大箱的啤酒买回家,一瓶接一瓶地喝,不喝到酩酊大醉绝不罢休。而更多的人则是跑到酒吧里,或三五成群,尽情豪饮;或二人对杯,一醉方休;或独自一人,闷头猛喝。这些人一喝就是老半天,有时直到深更半夜。在悉尼、墨尔本等城市,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地走着。有的还手舞足蹈,又喊又叫,又哭又笑,有的甚至醉倒在路边不省人事。澳大利亚人也因此被称为全世界第一号酒鬼。啤酒是“液体面包”,大量无节制地狂饮,人怎么会不胖呢?

据说,澳大利亚之所以酒鬼多,其始作俑者是菲利浦船长。1840年他带着1100名囚犯从英国本土来到澳洲。这些人酗酒成性,被流放到这里后仍恶习不改,以致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慢慢变成了澳大利亚的国病。这种说法看似有据,其实似是而非。澳洲的土著人嗜酒成性,并因此常常惹是生非,澳大利亚政府为此不得不禁止在土著人居住的地方开办卖酒的商店。这些土著人可不是菲利浦船长带来的啊。

吃肉、酗酒、肥胖,可以说在澳大利亚的穷人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是高福利制度养成的一种怪病。这种高福利制度,一方面能够扶危济困助弱帮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澳大利亚,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乞丐,也没有看到流离失所的老弱病残等盲流现象。但另一方面,这种高福利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助长懒惰懈怠,鼓励不劳而获,使人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从而最终使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失去创造的活力。这样,社会的发展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滞不前。近些年来,澳大利亚的不少有识之士已深感到这方面的危机。

高福利制度,一个难解的矛盾体,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伊瓜苏瀑布

在我所见过的自然景观中,最雄伟最壮丽的莫过于被称为“南美第一奇观”的巴西伊瓜苏大瀑布了。

去年11月29日,也就是我们访问巴西的第六天。虽然此时当地的季节是初夏,但阳光却很火辣,照在身上有些灼人。我们在参观考察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伊泰普水电站之后,便向伊瓜苏进发。车子没行多久,就钻进了一片茂密的丛林。于是,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使人一下子置身于一个别有天地的清凉世界。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从远处的绿荫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一阵阵轰隆轰隆的声音,像林涛,又像战鼓;像山崩,又像海啸。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随着车子的前进,这种轰隆轰隆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越来越密,最后汇成了一片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雷鸣,响彻在天地之间。

循着雷声望去,一片巨大的水帘从天际直泻而下,我们的眼睛顿时一亮,这不就是伊瓜苏大瀑布吗?

在巴西友人的引领下,我们先在半山腰的一个平台上领略了伊瓜苏瀑布的全景。真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啊!只见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水流从高高的断崖上轰然坠落,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巨大马蹄形瀑布群。放眼远看,苍翠的山峦,飞扬的瀑练,一绿一白,一静一动,相互辉映,简直就是一幅瑰丽无比的天然山水画。据说这个瀑布群一共由近300股大大小小的瀑流所组成。这还是我们在平水季节看到的景象。要是在雨季,水量增大,大小瀑布合而为一,连成一道高80米、宽4公里的大瀑布,所激起的水花高达150米,所发出的轰鸣声远及25公里,其气势之恢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怪不得在印第安语中伊瓜苏是“巨大的水”的意思。当地人动情地告诉我们,这个大瀑布是一位少女的眼泪化成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女儿爱上了部落里一位英俊的男青年。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酋长极力反对,并强行拆散了他们的爱情。于是这位酋长的女儿只好日夜哭泣,伤心的眼泪不断地流啊流啊,最后汇成了大水,冲开绝壁飞流直下。想不到如此壮观的瀑布被赋予了一个如此催人泪下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原本美好的事情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干扰而以悲剧的形式而告终。于是,人们在寄予深深同情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些奇山异水人格化,并化作一个个悲壮的神话传说。这也许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吧?

离开观瀑台,我们便沿着绿荫中一条曲折的石径拾级而下。小道弯弯,景随步移。“山霭笼嘉树,层峦泻野泉。”千姿百态的瀑布不时出现在面前,有的似一匹巨大的白缎凌空飞舞,有的似一抹透明的青纱缠绕崖壁。有的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有的如淑女起舞,妩媚动人。有的比翼双飞,缠绵多情;有的单枪匹马,尽显英雄。我们慢慢走着,不时停下来细细欣赏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水声轰鸣,但没有任何喧闹的感觉,相反心里倒显得特别的清静。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下到了瀑底。穿过一座九曲桥,来到了“魔鬼喉”。这是伊瓜苏瀑布的中心,也是最惊险最壮观之处。头上是数百米宽的瀑流以雷霆万钧之势铺天盖地咆哮而下,脚边是深不见底的潭水翻滚着汹涌巨浪,四周是瀑布激起的几十米高的水花形成的重重水雾,真可谓是飞瀑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置身此地,你仿佛感到整个世界都在震颤,整个大地都在崩塌。同时你也会感到热血沸腾,豪情满怀,一股对人生的激情油然而生。是啊,人生有时不就像一道轰然飞落的瀑布吗?落差越大,所激起的生命浪花就越高,所释放的生命能量就越强,人生也就由此变得格外的轰轰烈烈,变得格外的壮丽辉煌。

这时,一个十分惊险的场面出现了,一些游人乘着橡皮艇,冒着潭中的惊涛骇浪,向着倾泻而下的瀑布冲去。随着一声声不约而同的惊叫,游艇冲进了瀑布里面,这些人也就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因为漩涡太大,小艇不停地在水面上打转,并被抛得一上一下。听人说这样从背面观看瀑布虽然很危险,但既刺激又别有风味,可以看到站在正面所看不到的飞瀑的许多奇特景象。望着这些勇敢的弄潮儿,我们不禁想起了河中那些特殊的鱼类。每到繁殖的季节,它们就逆流而上,在汹涌的波涛中艰难地跋涉。有时遇到飞流而下的瀑布从头上猛烈地砸下,而这些勇敢的鱼儿却毫无惧色,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行,一次又一次地跳跃,一次又一次地翻腾,终于以最顽强的意志完成了生命历程中最艰巨、最惊险也是最壮丽的一跳,从而跃上了瀑布的顶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很多东西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如果说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险滩飞瀑,那么,许多美丽的风景就隐藏在这些险滩飞瀑之中,而且,越是奇异的风光往往越是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只有像那些勇敢的鱼儿一样,面对激流行,迎着艰险上,即使跌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险滩,跨越一切飞瀑,达人所未达,观人所未观,识人所未识,获人所未获,从而不断地登上风光独特的新天地。

伊瓜苏瀑布,世所罕见的天然奇观。

伊瓜苏瀑布,人生风景的壮丽写照。

■阿连德铜像

智利盛产铜,因而被人们誉为“铜的王国”。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在首都圣地亚哥的街头、广场和花园,到处都耸立着一座座精美的人物铜雕像。他们中有领导智利人民赢得独立的国父沃伊金斯,有被称为“美洲导师”的安德烈斯贝略,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巴克达诺,有民族英雄圣马丁,有著名诗人聂鲁达,有历史学家本哈明·比库尼亚·马肯纳,等等,几乎囊括了智利历史上所有的代表人物。

但是,最使人感慨万端的还是竖立在总统府后面广场上的智利前总统阿连德的铜像。

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横刀跃马,高大雄伟,作为总统,阿连德的铜像实在太普通了,甚至普通得同一般铜像没有任何区别。阿连德身穿西服,表情严肃地站立着,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除了那直视前方的目光透出政治家的坚毅外,他看上去更像一位学问深邃的教授。

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是不会轻易在广场、街道等公众场所为一个人塑像的。对阿连德,过去我们只知道他是智利的民选总统,在1973年9月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对于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智利人民却为他立像,这是我们所没有料到的。

是出于对阿连德的同情,还是出于对肆意践踏宪法的军事政变的憎恨?抑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与智利友人的交谈中,我们找到了其中的某些答案。

原来,阿连德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作为智利社会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克己奉公,关心群众,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坐着吉普车深入乡间田野,每当看到群众在地里劳动,他都会主动下车,蹲下来和群众谈心。他的小小的会客室里总是挤满了求见的群众。正因为他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1970年的智利全国大选中,阿连德一举胜出。他就任总统后,对内将美国资本控制的铜矿收归国有,没收富人庄园,进行土地改革,减轻人民负担;对外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并试图让智利成为第一个通过非暴力方式、按照民主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阿连德这一系列的革命性措施,引起了美国的极大恐慌。为了防止“后院起火”,在各种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美国策动以皮诺切特为首的智利军人向阿连德举起了罪恶的屠刀。这是一个血腥惨烈的时刻。一辆辆坦克封锁了圣地亚哥的主要街道,战斗机呼啸着向总统府扔下重型炸弹,机关枪的子弹像雨点般地朝莫内达宫射来。面对政变部队的疯狂进攻,阿连德没有丝毫的畏惧。他通过电台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坚信自己的血不会白流,黑暗终将会被战胜,早晚有一天,自由的人民会走在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道上。”然后,他命令身边的工作人员离开总统府,自己戴上钢盔,挎着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送给他的冲锋枪,和卫队一起退到了独立厅内,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倒在了密集的枪弹下,倒在了鲜红的血泊中。

阿连德壮烈牺牲的消息立即震惊了世界,包括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悼念。纽约、伦敦和巴黎等五大洲的许多城市,数以万计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民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拉丁美洲的人民高举阿连德的画像,到美国大使馆前焚烧美国国旗,愤怒抗议屠杀阿连德的暴行。智利人民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圣露西亚山山顶的广场上,铸造了一盏“自由之火”的长明灯,让其日夜不熄地燃烧着,照耀着,以表达对自己总统的永远缅怀。应该说,一个经济和社会并不发达的中小国家总统的牺牲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圣地亚哥到处呈现一派美丽祥和的景象。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屹立在圣母山上的玛丽亚圣母雕像展现着动人的风韵,碧波粼粼的马波乔河从城中缓缓流过,纵横交错的街头两旁棕榈树亭亭玉立。人们纷纷在广场上阿连德总统的铜像前摄影留念,有些人还在铜像前久久地肃立。特别碰巧的是,我们访问智利时,智利正好又在进行总统选举,据说争取民主政党联盟的候选人米歇尔·巴切莱特女士最有希望当选。而她的父亲就是当年阿连德总统的坚定支持者,并因此被迫害致死,巴切莱特也由于受到株连被迫流亡国外十多年。大概是人心所向,就在我们访问回来不久,巴切莱特女士果然以较大优势击败了其竞争对手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如愿地成为了智利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有些人看起来失败了,却是最终的胜利者;有些人看起来胜利了,最终却是失败者。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仿佛觉得,阿连德总统并没有失败,并没有倒下,也并没有牺牲。因为正是他的失败,反而使他获得了永久的胜利;因为正是他的倒下,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也因为正是他的牺牲,反而使他在人们的心中获得了永生。

阿连德铜像,一座普通但又极不普通的铜像。

阿连德铜像,一座发人深思的铜像。

金字塔

我站在开罗西郊的吉萨高地上。

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金黄的沙漠。在不尽的空旷中,三座金字塔巍然屹立,直指苍穹。

这是祖孙三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年前2690年,原高147米,底边各长230米。虽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但在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问世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居高临下地雄视了人类几千年。

位居中间的是胡夫儿子哈夫拉金字塔,尽管比他父亲的金字塔约低5米,但由于其所处位置相对较高,所以看上去要比胡夫金字塔高大。离哈夫拉金字塔正东方向不远便是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高21米,长73米。据说人面是依照哈夫拉的面容雕凿的。他之所以要把自己的面像和狮身连在一起,乃是因为人面代表智慧,狮子代表力量,以象征法老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智慧和力量。

第三座是胡夫孙子曼考拉金字塔,虽然高度只有66米,规模也小了很多,但从整体上看与前两座金字塔显得非常协调,不仅使人没有低矮之感,反而使整个金字塔群显得更加高低有致,更加雄伟壮观。

凝望着这三座一字排开的金字塔,我们不禁为古埃及发达的文明而惊叹。不要说在46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代,就是在拥有高度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的现代,要建造一座像胡夫金字塔这样相当于50层楼高的建筑,也绝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如果说中国的长城占据了人类古代建筑史上的长度,那么埃及的金字塔则占据了人类古代建筑史上的高度。

不像我们现代的很多建筑,造型奇特,结构繁复,装饰华丽,五彩缤纷,给人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而埃及金字塔,虽高耸入云,却用最简单的线条,构成了最稳定的几何结构。用最简单的造型,构成了最撼人心魄的气势。用最简单的色彩,构成了最无以伦比的壮美。正如伟大的常常是平凡的一样,美丽的也常常是简单的。简单,是美的一种极致,是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家贝聿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巴黎卢浮宫扩建时,在其正门广场上竖起了一座玻璃金字塔。这简单的神来之笔,立即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一片赞扬声。

埃及金字塔,用简单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罕见的奇迹,用简单砌垒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第一座高峰。

埃及友人告诉了我这样一组有关金字塔的数字:

胡夫金字塔共用230万块岩石垒成,石块的平均重量为2.5吨,最重的达到20吨。如果把这些石块垒成3米高、0.8米宽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大半个圈。

胡夫金字塔的建成,共用了10万奴隶和20年时间。而最近科研认为参建的人员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除吉萨高地胡夫祖孙三座金字塔外,在开罗附近还有100余座金字塔。其中有高约60米的人类史上第一座大型石料建筑阶梯金字塔,有高达110米的弯曲金字塔,有高达104米的玫瑰金字塔,有像城堡一样的方形金字塔。

人们不妨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建造这么多的金字塔,共计需要多少石块,又需要多少奴隶的劳动!

据考证,建筑金字塔的石块大都来自开罗以南800多公里的阿斯旺地区。古埃及人先在采石场用原始的“木楔法”开采出巨块石料,再用一种用纸莎草制作的船只将石块沿尼罗河运到开罗,然后把石块卸下抬放到一种下面放有圆木的特制平板上,再沿着修筑的坡路用人力缓缓地拉运到金字塔高地上。至于垒建金字塔,其难度就更加不可思议。为了把巨大的石块搬砌上去,古埃及人在金字塔的四面用沙石修建坡道,随着塔的升高,坡道也不断加高。待到工程完工时,再把金字塔四周小山似的沙石坡道搬走。古埃及人就是用这样原始落后的方法建起了金字塔这个在古代人类文明史上首屈一指的浩大工程。

一切都大大地超过了人的体力和精神的极限。这种艰巨而又繁重的劳动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伫立在金字塔前,脚下的沙漠被骄阳烤得有些发烫,我的眼前不由地出现了一幅异常惨烈的图景。烈日焰焰的沙漠上,数十万奴隶在奴隶主恶狠狠的怒吼声中和长长皮鞭的驱赶下,光着脊背,弓着腰身,在吃力地搬运和垒砌巨石,身上汗水污黑,肩上血肉模糊,工地上不断有人倒下,到处都堆满了人的尸骨。随着金字塔最后一道机关的关闭,奴隶主又凶狠地对修建它的工匠和奴隶举起了罪恶的屠刀,一声声惨叫撕裂了长空,一注注鲜血喷成了河流。可见一座金字塔,就是一部血腥史。金字塔的雄美,正是无数奴隶用血肉和生命垒砌起来的。

金字塔,浸透了野蛮与罪恶。

其实,何止是开罗的金字塔,遍布埃及大大小小的神庙,又何尝不是建筑在血淋淋的野蛮与罪恶之上?在中部城市卢克索,我们参观了一座名叫卡尔纳克的古代神庙。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神庙群里,有用巨石砌垒的一座座高大的门墙,有用巨石雕凿的一尊尊传神的塑像,有用整块石头打造的高近30米的三座方尖碑。特别是那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柱厅,134根用巨石建造的精美石柱,每根高达21米,直径3.6米,大约需要10个人张开手臂才能把它合抱。这哪里是石柱,简直就是一片巨石的森林。一位当地人说,建造这座举世无双的神庙,前后历时两千多年,耗尽了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不知有多少奴隶为此付出了生命。历史有时就是充满这样的悖论,文明的,也往往是野蛮与罪恶的。可以说,文明的最初发展,离不开野蛮与罪恶。没有野蛮与罪恶,也就没有古代发达的文明。

埃及金字塔,用野蛮和罪恶建造起来的古代人类最伟大的文明。

怀着一种好奇和神秘的心情,我们登上了胡夫金字塔。

沿着公元9世纪盗墓者开凿的凹凸不平弯弯拐拐的“马阿蒙”入口,磕磕碰碰地向上爬了近20米,接着便进入了一条向上延伸的长约40米的原始通道。由于高度和宽度都在1米左右,我们只好匍匐而行,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腰酸腿痛。快要支持不住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高8.5米、宽3米、长47米的大走廊,上面铺有木制阶梯。穿过大走廊再攀上一座垂直的梯子,就是胡夫高大宽敞的墓室。

此处的高度,大约离地面100米。

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胡夫墓室里,除了一具石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答案无需多问,这是几千年来反复盗墓所导致的结果。

实际上,每一座金字塔,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文物宝库。

这是因为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一登基,就开始为自己修建豪华陵墓,里面仿照帝王生活,一切应有尽有。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里,一共陈列有12万件文物。另外,还有近30万件文物收藏在英、法等国。而这些只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古埃及的绝大部分文物,或者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或者在盗墓者的手中损毁散失。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开罗的金字塔,还是卢克索的国王谷和王后谷,都历经无数次的洗劫,以至一物无存。

唯一躲过盗贼之手的是新王国时期的图坦卡蒙法老陵墓。1922年11月,当英国考古学家卡特打开这个法老陵墓的中央墓室时,借着昏暗的烛光,他被眼前不可估量的珍宝惊呆了。从重达17.23公斤的法老纯金面罩,到法老的包金宝座、包金大床、包金二轮大马车,从各种金制饰品,到尖刀弓箭和衣服鞋袜等,简直应有尽有,一共3500多件。史书记载这位法老只活了19岁,在位10年,且一直没有掌握实权,他的陵墓在埃及众多法老中还是最寒酸的。由此可以想见,在长达3000多年古埃及几百位法老的墓中埋藏有何等惊人的财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只不过是零星的遗留罢了。

于是,我不由地想起中国古代的皇帝来。他们在登上皇位后,不也是立即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么?秦始皇就曾命令几十万工匠把其陵墓的顶壁做成天空,日月星辰依次排列,墓底按照风水格局布造,用水银灌成江河海洋,墓中摆满各种奇珍异宝,墓前置有众多的军队。现已挖掘出土的兵马俑,不过是其冰山一角。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几千年前,两国根本就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为什么最高统治者会在修建陵墓上显得如此惊人一致?莫不是生前统治一切,身后也要君临天下?莫不是生前享尽荣华,身后也要独占富贵?正是从死后也要永享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富贵出发,他们才如此热衷于为自己修建宏伟壮丽的陵墓。

从胡夫金字塔出来,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始终在我脑海里盘旋。纵观世界发展的历程,凡是王陵建筑宏丽的古代文明最后都灭亡和衰败了。所以,金字塔等王陵虽然为我们这个星球留下了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意志力的象征,为我们留下了人类古代最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为我们填补了许多历史的空白和解开了不少的历史谜团,从而使历史变得更加完整,更加灿烂。但是,再壮观的王陵也是一种落日的辉煌,也是一种死亡的排场。所以,就其本质来说,金字塔又是一种颓废的文化,一种炫耀的文化,一种没落的文化,一种衰亡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金字塔又不应受到赞美。

金字塔,一个多面的三角体。

金字塔,一座难解的无字碑。

刘上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在《十月》、《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其中《废墟的辉煌》、《九江赋》等作品入选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散文排行榜》、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精短美文100篇》等国内多种权威选本,有作品入选中学生课外读本。《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获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著有作品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废墟的辉煌》。

责任编辑姚雪雪

猜你喜欢

苍蝇金字塔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上有座“金字塔”
复活的苍蝇
神秘金字塔
不要和一只苍蝇纠缠不清
打自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