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

2009-04-09吴海燕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2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包袱圆明园

吴海燕

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从中获取有益启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历史被误解,历史学被误解。在当下的中国,虽然人们嘴上不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历史课程被冷落却是不争的事实,历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冷僻学科也无须争辩。

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学历史课堂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在各学科中位居前列。对此,学生的理由很多:“学历史有什么用”“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要记那么多东西,背了又会忘记,不如考前突击”。不仅如此,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也有类似的想法,就连不少历史教师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但是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学术性很强的电视栏目却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如《世界历史》《探索·发现》等,而《百家讲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些主讲者甚至被称为“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些栏目为什么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一直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会成为大众的明星?这是值得我们这些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吸取《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为中学历史教学所借鉴,显得格外必要。

诚然,电视节目和中学历史教学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在怎样更加有效地提高全民的历史文化素养的目标上却有相通之处。因此,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从中获取有益启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启示一:必须明确中学历史学科的能,让学生确立学习历史的决心。

学历史有什么用?不说别人,就说笔者的一位大学老师欲赴中山大学高就,与校长道别之时,校长就问他这一问题。不止是这位校长,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即合理”,最常见的回答往往是“以史为鉴”或是培根的“历史可以明智”。马克思也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

那么,历史学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事呢?《百家讲坛》之所以热播,就是尽管涉及诸多的历史话题,但主讲人都没有板着脸陈述历史事实,而是就其中许多颇具争议的人物、事件,结合新观念、新发现、新史料、新角度等,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学历史有什么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认为,历史的“用”是在潜移默化之间,在于为人们提供各种认知问题的角度。历史的“用”绝不是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而是让你视野开阔,胸有万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较为重视培养技能的一些学科,也将它们当作是头脑聪明的学生才能够学好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其实,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培养技能的任务,如: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史实、表述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比较与评价的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学生否认历史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因为很多同学认为花时间背诵记忆,历史成绩就会提高,而不会认为是思维技能提升了的结果。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这些技能的提升是建立在对史实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同学们恰恰又疏于对基本史实的掌握,于是中学历史教师不得不反复强调:要看书,要记忆,要背诵。进而,学生就误以为历史课侧重的是培养记忆能力。扭转这种错误认识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要不断明示、点拨,确立学生学习历史的决心。

启示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学生多么重视历史课,多么愿意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但他们始终不能回避那么多的繁杂的历史概念和史实。要掌握并运用这些史实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由此产生的畏难情绪会令许多同学对历史课的学习望而却步。对于面对那么多科学业压力的同学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百家讲坛》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坚持了“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树立了公众意识、竞争意识与服务意识。今天我们要想使课堂精彩,首要的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优质的教学质量观。每个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中心,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我们看看《百家讲坛》栏目唯一的中学教师,而且是历史学科教师的纪连海是如何上课的。《纪连海:用包袱抖响历史讲台》一文介绍,纪连海积极地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课终归要“讲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得趣味盎然、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师长期锤炼语言。纪连海的语言艺术源于他善于学习、借鉴我国传统的评书的语言和相声的包袱。他对记者说,他每节课都会用到评书的语言。评书的语言讲究的是“贯口”,“比如说我讲课,就是不停地说”,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你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分析”,而相声强调的是“伏笔和包袱。”

纪连海是这样讲“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你们可以到那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此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当然我这个包袱不值得乐,但它值得你思考,值得你回味。”他说,在抖这个包袱之前,他灌足了东西,是为了让听者在心里崛起一种仇恨,等到他“啪”地说出这个人来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嗨呀!这龚自珍怎么这样呢?怎么教出这样一个儿子来?”这样,学生对龚自珍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是纪连海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教育引导。

再看看,许多教师讲“火烧圆明园”还是老一套:先介绍圆明园的壮观,再叙述火烧圆明园的经过,此时还会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那段痛斥英法联军的名句,最后声嘶力竭地发出“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呐喊。中学生有谁不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们这样讲,毫无包袱,毫无悬念,平白无趣,索然乏味,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听?不睡觉已经对得起老师了。

现在不少中学历史教师离开电脑课件就不会讲课,怎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许多历史教师渐渐放弃了对教学语言的学习与积累。电视有电视的语言,教学有教学的语言。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一个优秀的老师,其语言必定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离开了电脑课件,一样能讲课而且能讲好课,纪连海正是这样的优秀老师。我们鼓励教师运用现代

媒体,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脑课件终究是外在于教师的媒介和手段,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

语言无吸引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同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所谓“回归本色”的历史教学更是遥远的期待了。

《百家讲坛》的热播,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指出了一条让课堂生动起来的道路,要使历史课堂精彩,中学历史教师也必须加强语言修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力,并且要敢讲、能讲和善讲。敢讲就是讲课必须大胆而有勇气,用慈爱智慧的目光照顾全班同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能讲就是教师能够按教学语言的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教授;善讲就是要在能讲的基础上,使语言具有创造性与时代感。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来讲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把学生带人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启示三: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如地运用历史的方法去思考囊。

文、史、哲不分家,《百家讲坛》的横空出世、持续热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了解,有百余位来自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到中央电视台开讲。

著名历史学家李时岳教授曾指出:“史学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历史进行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样也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各自的特色。历史著作也许就不会再是单调、刻板、灰色的了。”

媒体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新的高考方案确定的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进一步开阔思路,转变课程观念,创新方法,运用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辅助历史科学的教学,促进学生各学科能力的共同提高。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就尝试着引导一位特别喜欢历史的同学,用历史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人物,写成文章,该同学的作文屡屡被语文老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部分中英双语的材料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英语水平,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包袱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空包袱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
第二届“百家讲坛杯”全国历史文化大赛启事